書摘
亞當·斯密神話
書摘
經濟學的核心觀點源于亞當·斯密著名的發(fā)現,即我們在世界中觀察到的秩序不需要中央協(xié)調者。市場就像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可以指導生產者并把商品送往最需要的地方。
主流經濟學中的這個核心觀點被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夫人(JoanRobinson)表述得更加清楚。在1977年5月緬因州大學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中,她說道:“正統(tǒng)經濟學的哲學是,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將會帶來社會整體的福利。在這種觀點下,道德問題就消失了。因為道德問題關注的就是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但是,這種學說告訴我們,沖突并不存在,我們都能懷揣良好的意愿來追求私利……這個教義應該歸功于亞當·斯密”……
就像對待宗教教義一樣,很多人都抓住這種正統(tǒng)經濟學不放,而沒有進一步地思考或試著去質疑它,甚至不愿意讀讀斯密的著作,因為他們擔心書中的假設、托詞和各種前提條件(斯密的著作中有很多類似的東西)可能會淡化他們執(zhí)著的信仰。斯密的偉大發(fā)現逐漸地僵化成了一種死板的和不容置疑的教義,在這被稱為“斯密神話”(Smith’sMyth)。這種“神話”指的并非斯密所寫的東西,而是他的著述通常被理解的含義。令人遺憾的是,斯密指出的所有注意和警告都被棄置一邊。若被告知“看不見的手”定理并不是如同慣常所知的那樣在斯密的理論中處于核心地位時,大部分沒有讀過《國富論》的當代經濟學家都會感到震驚。斯密更加關注的是勞動力市場中的規(guī)模經濟和遞增回報對于經濟增長和發(fā)展的意義。實際上,在他書的原始索引中并沒有出現“看不見的手”這一條——那是在斯密去世后書籍再版時一個編輯加進去的。
有些人認為,政府參與就是對斯密教義的違反,它只能導致次優(yōu)結果的產生。這種觀念是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至于20世紀中葉“看不見的手”定理正式建立時,大部分的經濟學家僅僅將之視為這種理念的一種數學證明。即使在今天,許多經濟學家仍然將這個定理與人們應該不受約束地追求私利這種規(guī)范表述等同。大衛(wèi)·休謨(DavidHume)的著名警告——人們不能從純實證性命題推斷出規(guī)范性命題——被蠻橫地忽視了。像一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肯定沒有負外部性這樣的問題當然已經被經濟學家考慮了,但是,在這點微小的修正之外,他們幾乎沒有任何作為。
《經濟學的真相:超越看不見的手》[ 美] 考什克·巴蘇 曹占濤 譯東方出版社2012 年4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