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面矛盾與熱點,體現(xiàn)媒體責任擔當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資深評論人米博華就新形勢下新聞評論的若干熱點問題答本刊記者問
編者按:《中國記者》2012年第7期刊發(fā)了專題文章“新傳播格局下新聞評論的熱點引導與應對”,對微傳播挑戰(zhàn)中的傳統(tǒng)媒體評論轉型及人才培養(yǎng)、新媒體新聞時評的熱點引導與存在問題等進行了深度探討。當時本刊即向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在新聞評論崗位工作了30余年的資深評論人米博華約稿。繁忙中他抽空完成了下面這篇訪談。第8期刊發(fā)出來,歡迎大家繼續(xù)關注、交流。
米博華:新聞評論歷來與時局密切相關。因為評論研究對象就是“當前形勢”,更因為評論對形勢的走向會產生強烈的影響。穩(wěn)定和發(fā)展決定性因素取決于方針政策,但輿論對于維護穩(wěn)定促進發(fā)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有時甚至是巨大作用。
中國正處于社會變革時期,快速發(fā)展的情勢必然使意識形態(tài)領域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不發(fā)展不行,但發(fā)展起來的問題比不發(fā)展一點不少;不改革不行,但改革涉及的利益關系調整往往觸動深層矛盾。有些糾結,有些焦慮,有些困惑,有些郁悶……這些情緒的出現(xiàn)應看作是變革應力的反映,值得高度重視,但不必大驚小怪。
中國輿論生態(tài)也處于變革時期。和幾十年前相比,新媒體蓬勃發(fā)展從根本上改變了輿論的格局。這方面情況大家都很了解,不用多說。需要研究的是在社會變革和輿論格局變化的情勢下,輿論引導怎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米博華
“多元”和“一體”是一個國家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岸嘣辈庞谢盍Γ耙惑w”才能有序。這兩年,研究美國媒體與社會公眾的關系,有一點印象深刻。美國崇尚個人主義,又是個多民族聚集的國家,所以美國的文化是多元多樣的。但美國高度重視意識形態(tài),有時幾近偏執(zhí)。凡與美國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國家,均不容忍,甚至視作敵人。也就是說,美國社會看上去很多元,其實又很一致。公眾輿論多元,政治理念一致。姑且不論其中的是非,但這種現(xiàn)象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有影響的大國必有穩(wěn)定的核心價值體系。越是多元多樣,越要有國家團結的“一體化”紐帶,越要有一個維系民族和諧的“一致性”倫理,以保持其價值體系的連續(xù)性和基本一致性。我們在討論評論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時候,也應該從這樣一個層面觀察和思考。
越是多元多樣,越要有國家團結的“一體化”紐帶,越要有一個維系民族和諧的“一致性”倫理,以保持其價值體系的連續(xù)性和基本一致性。我們在討論評論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時候,也應該從這樣一個層面觀察和思考。
米博華:主流媒體和非主 流媒體、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都重視評論工作,都希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很正常。不發(fā)聲,就不能算媒體;沒評論或 極少發(fā)評論,也稱不上是有影 響的媒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 進步,我們應樂見更加活躍的 輿論氛圍、更加豐富的輿論生態(tài),但無論哪一種媒體發(fā)聲,都應該承擔社會責任。觀點可以不同,看法可以各異,但應共同遵從法律法規(guī),恪守職業(yè)道德。那種為了抬升發(fā)行量、收視率,吸引眼球而故作驚人之語的,不值得提倡;那種不顧事實、先入為主、強加于人的,不值得提倡;那種極端情緒化、用謾罵和挖苦損毀別人名譽的,不值得提倡。
任何人都不能說自己的觀點百分之百的正確,但至少應該做到,我們論是說非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國家好,我們臧否人物的態(tài)度是與人為善的。優(yōu)秀的評論作品、令人信服的評論家不僅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而且能夠客觀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米博華:中宣部理論局編寫的《理論熱點面對面》,每年推出一本,已連續(xù)多年,對每年的熱點問題都作了認真分析和評述,我從中獲益不少。一、對幾乎所有熱點問題都有論列;二、邀請專家、學者、理論工作者和領導干部參與撰稿審稿,具有相當?shù)膶I(yè)水平。三、提供認識問題的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文章也是新聞評論;從業(yè)務角度看,寫得相當專業(yè)。
成功的經驗總是相似的。這幾年《人民日報》的評論影響漸大,也是努力做到既回應社會熱點和黨員干部的思想困惑,又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一些問題。今年以來,《人民日報》發(fā)的兩組評論影響較大。一組是以本報評論員形式刊發(fā)的“換屆之際說政德”計六篇(見《人民日報》2月6日至2月17日),針對各地領導班子換屆過程中,干部的思想問題,從是與非、公與私、真與假、虛與實等六個方面著力闡明“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基本觀點。一組是以署名文章形式在“人民論壇”刊發(fā)的“我們時代需要怎樣的價值”計六篇(見《人民日報》6月12日至6月22日),針對在群眾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從利己主義、極端化傾向、庸俗消費等六個方面,辨析真?zhèn)?,澄清是非,引導輿論。這兩組評論還有其他評論,在觀點上或許有可以商榷之處,但出發(fā)點是迎著問題上,不回避矛盾。評論部同志提出的選題設想,體現(xiàn)了責任擔當,體現(xiàn)了直面問題的勇氣。雖然有針對性的評論往往會有爭議,針對性越強的文章就越難以駕馭,但不能因此而用大話空話套話搪塞之。當然是希望給出一個正確結論,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討論喚起人們對正義和良知的思考。不是所有熱點問題都適于馬上給出回應,但對那些帶有思潮性和傾向性的問題,我們應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努力地加以破解。
米博華:評論的多元格局是時代產物。細分,又可以作一些分類。就媒體性質而言,可分為官方聲音和民間聲音;就媒體的傳播方式而言,可分為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就媒體的傳播主體而言,可分為組織行為和個人行為;如此等等。
多元而有序,需要各種發(fā)聲的媒體都能夠擺正位置、各負其責。官方媒體代表一級政府,因此必須強調其觀點與國家基本政策的一致性。其實,讀者包括海外讀者也是這樣看的?!度嗣袢請蟆房l(fā)的社論和評論員文章是黨和政府的政策宣示,是官方表態(tài)。非官方媒體特別是自媒體,代表的是個人的觀點,只能被看作是個人意見的表達。強調這一點,有助于正確理解“多元”:官方媒體的工作人員,不應該僅僅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公共知識分子或自由撰稿者,而應該把自己的撰述看作是一種公務行為。同樣,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應該允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如果造謠而損毀別人利益,如果惡意煽動,危害國家安全,那是要負法律責任的。上述想法意在說明一個觀點,越是多元,就越需要強化管理;越講自由,就越需要自我約束。
米博華:評論是報紙的核心。作為黨中央機關報,評論更是報紙的旗幟。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樣,《人民日報》社論闡述的是黨的主張,其他重要評論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立場,因此多年以來《人民日報》編委會都非常重視評論工作。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需要改進的方面還很多。我們應在多方面作出努力。
這樣的努力包括幾個方面:一、精心創(chuàng)作重頭評論“任仲平”文章,就重點工作、重大事件和重大問題表明立場、發(fā)表意見。二、提高社論和評論員文章水平,圍繞中心工作,解讀領導同志講話精神、闡述國家重要改革發(fā)展政策。三、創(chuàng)辦有影響力的專欄,如“人民論壇”“人民時評”“國際論壇”“思想縱橫”“金臺隨筆”“聲音”等。通過多年努力,《人民日報》培育出了一批風格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的專欄群。我感到,重點評論和重要欄目要有差異性,時評要有新聞性,論壇要有思想性,隨筆要有文藝性;社論應該莊重,小評論必須活潑;重視從讀者中汲取營養(yǎng),更多地使用來稿,同時也應重視專業(yè)隊伍創(chuàng)作,悉心打磨精品。
米博華:評論的質量取決于評論人才的水平。我們強調隊伍專業(yè)化,評論工作者應有較高的評論智商。熱愛評論工作的未必都適合寫評論,而適合寫評論的又未必喜歡這項工作。只有既熱愛又適合,才算是較好的人才配置。
關于隊伍建設,以下幾點很重要:一、堅持不懈地進行黨性錘煉,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維護黨的事業(yè)和國家利益。二、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重在聯(lián)系實際。三、學習和研究黨的方針政策,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四、持續(xù)不斷地加強文化建設,在工作中學習,把學習當作工作,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讀書習慣。五、提供實踐舞臺,尤其是給年輕同志提供寫作重要評論的機會。六、形成崇學重才的用人導向,對那些熱愛評論工作、鉆研評論業(yè)務、做出評論業(yè)績的同志給予鼓勵和褒揚。
隊伍建設主要靠領導作表率,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通過在工作實踐中點點滴滴地體現(xiàn)出來,形成傳統(tǒng)、形成文化、形成良好的環(huán)境和機制。出作品、出人才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可脫節(jié)。在實踐中培訓提高要比簡單地開講座、背條條來得更具體也更有效。
米博華: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到今天,我一直在新聞評論的崗位上工作,經歷了撥亂反正、全面改革、偉大復興的各個歷史時期??梢哉f,新聞評論是一個最敏感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政治發(fā)展發(fā)生了多么巨大的變化,確有恍若隔世的感覺。在上世紀80年代僅僅是討論“生產目的”這樣的常識性問題,就感到噤若寒蟬;僅僅是說出了“讓人民生活更富?!边@樣的公理,都要鼓起勇氣。翻開今天的報紙,會發(fā)現(xiàn)無論言論的廣度、深度乃至評論的語言,和國際一流媒體幾乎同步。同我們的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一樣,中國的民主政治和新聞事業(yè)同樣有著長足發(fā)展。當然,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有些問題甚至是早該解決的老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解放思想、追求進步是沒有止境的,很多事我們應該也可以做得更好。
結合多年的評論工作實踐,著眼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和培養(yǎng)評論人才,我想說兩層意思:第一,作為黨報評論工作者必須完成從一般意義上的文化人、知識分子到善于用政治家視角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轉變。評論的題材可以多種多樣,經濟、文化、體育、衛(wèi)生、科教等等,無論哪種題材的評論其實都有著鮮明的政治立場。評論員不是股評員,不是金融分析師,雖然也要涉獵股市、樓市、匯市,但其基本著眼點說到底還是百姓福祉、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我經常和評論部同志探討,我們眼里的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我們腦中的文化學是政治文化學,我們的涉外論說,是國際政治學。不是說所有評論都必須和政治掛鉤,但黨報評論員必須有政治意識,這就是我們的職業(yè)特點。坦率地說,大部分剛剛從院校畢業(yè)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這方面的意識還很不夠。新聞學院培養(yǎng)的是通用人才,傳授的是專業(yè)知識,雖然也有“新聞黨性”的教學內容,但遠遠不夠。因此在黨報工作實踐中,需要一個新聞價值觀的重構過程,其目的就是要使黨報從業(yè)人員懂得,評論員不僅是一個職業(yè),更是一份事業(yè),最大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是給人民做事,為國家服務。
第二,面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和新聞事件,我們不僅要做出全面分析和正確論述,而且要對每篇言論對大局所產生的影響作出充分的判斷和評估。新聞評論不是為評論而評論,更不是文字的秀場。因此,有幾點尤為重要。一是立場鮮明。探討問題和抨擊時弊,我們首先要考慮對黨和人民利益是否有利。二是謹慎穩(wěn)重。撰述和編發(fā)評論,都要注意黨報的性質和黨報工作者的身份。三是注意效果。不能說立場觀點是正確的評論,就一定效果好。選題要有針對性,論述要有思想性,表達要生動活潑。應鼓勵創(chuàng)新,尊重多樣性,包容不同風格,發(fā)揮評論員的特長和積極性。四是倡導“三深入”。深入,才懂得評論和實際工作必須緊密結合;才懂得許多矛盾和問題往往有復雜的歷史和現(xiàn)實原因,不可簡單化;才懂得是與非、對與錯往往因時間地點的不同會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狀態(tài),也會因條件的變化而發(fā)生轉化。
總之,隨著閱歷和經驗的增加,隨著對國情民情的更多了解,我們會對社會運動的規(guī)律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我們掌握的情況越多,思考越富有辯證精神,就會越接近實事求是,評論就越具有思想價值,對社會發(fā)展進步發(fā)揮的作用就越大。
(本文訪談并編輯:文璐、 吳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