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鄒海東
《煙臺日報》:以“黨報車”提升地方黨報影響力
□ 文/鄒海東
《煙臺日報》“黨報車”活動自2007年啟動以來,將活動主題與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世博會、紀念建黨90周年等重大歷史節(jié)點密切結合,請勞模、道德模范等先進優(yōu)秀人物到全國各地參觀,普及勞模精神;同時走進基層,服務百姓,為群眾辦了大量實實在在的好事實事。
《煙臺日報》“黨報車”活動啟動于2007年“五一”前夕,其時,《煙臺日報》推出系列報道《歲月,帶不走那熟悉的名字》,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煙臺部分有代表性的勞動模范事跡進行了報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許多勞模一輩子沒有出過煙臺,他們渴望到各地去看看、轉轉。報社領導敏銳意識到,這是傳遞道德力量,建設道德新風尚的一個抓手:這些當年的典型,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大多已沒有印象,但他們身上的“無私奉獻、敬業(yè)愛崗”的精神又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組織他們去參觀,一方面體現(xiàn)了黨報對老勞模的關懷,另一方面,也能喚起社會各界對勞模精神的關注。于是,“黨報車”產生了。
2007年4月26日,首屆“黨報車”活動正式啟動,20名老勞模參加了本次活動,游覽上海,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記者跟團中將自覺踐行勞模精神。一些企業(yè)家看到報道后,也找到報社,希望能組織老勞模到他們企業(yè)講講課,把這種精神弘揚下去。
為什么這樣一個活動會受到如此歡迎和好評?無疑,勞模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之一。時代需要這種精神。但長期以來,這種典型宣傳陷入僵化、老化、模式化的套路,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稛熍_日報》“黨報車”活動則直接將鏡頭對準了勞模的日常生活,為他們送去關愛的同時,將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呈現(xiàn)出來,使讀者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他們,覺得勞模離自己并不遠,勞模精神就在身邊。可以說,借助這一平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擺脫了空洞的說教,起到了潛移默化的采訪,每天發(fā)稿,將老勞模們的感受、心情及期望等,第一時間呈現(xiàn)給廣大讀者?;顒右l(fā)的反響,遠超預期,本報相繼接到200多名市民來電,他們表示,“黨報車”活動使他們深受感動,更加了解勞模精神,在工作引導作用,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之后每年舉行的“黨報車”活動都成為煙臺市民熱議的焦點,也引起了國內一些媒體的關注。2011年“黨報車滬上行·煙臺英模重溫紅色記憶”活動中,在一大會址,“黨報車”成為上海、廣州等多家媒體采訪對象。來自廣州一家電視臺的記者表示:“黨報車”不僅體現(xiàn)出對英模的尊敬之情,對百姓群眾也更具有廣泛和深刻的教育意義。
圖1 2011年6月30日,《煙臺日報》領導為黨報車送行。
圖2 2011年6月30日,《煙臺日報》啟動“黨報車滬上行·煙臺英模重溫紅色記憶”活動。圖為英模代表在出發(fā)前合影留念。
重大事件往往呈現(xiàn)為一些重要的歷史時刻,受到各方關注。這也往往是媒體報道重頭戲,更是黨報大膽創(chuàng)新和彰顯自身主流媒體地位的最佳平臺?!稛熍_日報》創(chuàng)造性地將“黨報車”活動與重大事件相結合,在報道形式、弘揚主題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形成了鮮明特色。
“黨報車”活動每年都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一般來說,都與當年的黨和國家的重大事件相結合,通過“黨報車”活動使人們體會這些歷史事件中所蘊涵的精神內涵,弘揚時代精神。如2009年,建國60周年之際,“黨報車”活動的主題為“煙臺英模重走紅色路”,組織模范先進人物走訪上海一大舊址等地,在重走紅色之路中,重溫紅色記憶,弘揚紅色精神。2010年,《煙臺日報》推出了“黨報車·煙臺英??词啦被顒樱M織英模代表奔赴上海世博會,以實際行動參與世博、推介煙臺,展示魅力煙臺精神內涵。
2011年,建黨90周年之際,《煙臺日報》推出了“黨報車滬上行·煙臺英模重溫紅色記憶”活動,受到各方關注。著名表演藝術家唐國強獲悉后,欣然題字寄語:“緊扣時代主題, 弘揚時代精神”。 煙臺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負責人、中國民族文藝形象大使朱曼華來到報社,送來她連續(xù)兩日熬夜創(chuàng)作的剪紙作品“煙臺黨報車紅色滬上行”?;顒咏M織煙臺各條戰(zhàn)線上的14名英模代表奔赴上海,參觀興業(yè)路中共一大遺址、香山路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淮海中路宋慶齡故居等。記者隨團采訪,先后刊發(fā)了《上海灘·紅色情》《讓紅色精神新時代“燎原”》等報道,使廣大讀者跟隨英模的足跡,重溫信仰的力量,感受祖國偉大變化。
今年是雷鋒同志去世50周年,為弘揚雷鋒精神,《煙臺日報》發(fā)起了以“重走雷鋒路”為主題的“煙臺黨報車,跨海東北行”活動?;顒右煌瞥黾丛谏鐣l(fā)強烈反響。當天,就有50多位市民發(fā)電子郵件或打電話推薦心中的英模。
活動于今年4月26日正式啟動,15位來自煙臺市公安、教育、交通等戰(zhàn)線的英模和道德模范參加了此次活動。在一周時間里,這些英模代表先后奔赴大連、沈陽、撫順等地,參觀雷鋒生活工作的地方,尋訪雷鋒足跡。記者全程跟蹤報道本次活動,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立體展現(xiàn)雷鋒精神和英模風采,先后刊發(fā)了《與英模同行,傳遞雷鋒精神》《雷鋒精神與時代同行》等數(shù)十篇報道,使廣大讀者跟隨英模的足跡,重溫雷鋒精神的內涵。許多市民打來電話對活動表示贊賞,一位出租車司機在來電中表示:“ ‘黨報車’活動不僅喚起了我們對雷鋒精神的崇敬和傳承,還能讓人們不斷汲取前行的動力。每一個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都應向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堅守的人致敬!”
重大事件往往是全民關注的焦點,勢必在某一段時間內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議程”。“黨報車”活動從一開始就注意到這一點,將互動性、實踐性作為抓手,吸引群眾參與進來,使活動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收到很好效果。首先,在參與人員范圍上做調整,不僅勞模,各條戰(zhàn)線的先進英模人物、道德模范等都可參與,如既有常年工作在社區(qū)一線的居委會主任,也有參加維和的民警;既有學校老師,又有助人為樂的個體戶,這使“黨報車”更具代表性,更能體現(xiàn)出時代精神。其次,在人員篩選上,先在報紙上發(fā)預告,讓廣大讀者推薦身邊的先進人物,最后組織相關專家對所有推薦人物進行篩選,確定最終參與人員名單。這樣一來,活動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吸引了越來越多單位和市民參與。今年的黨報車“煙臺英模重走雷鋒路”活動,僅兩天時間,報社就收到230多封推薦信和150多個推薦電話,吸引力可見一斑。
如今,“黨報車”不僅成為《煙臺日報》的響亮品牌,而且成為煙臺市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道靚麗風景,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贊揚、充分肯定。
《煙臺日報》在關注勞模、道德模范等先進人物同時,又將目光瞄向基層,借力“黨報車”品牌影響,走進社區(qū),走進農村,為讀者排憂解難,幫群眾辦好事實事,用實際行動弘揚雷鋒精神。這是黨報“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現(xiàn)實需求,也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相吻合。
今年3月19日,《煙臺日報》啟動了“黨報車壟上行”活動,邀請煙臺市草莓、小麥、植保等領域專家,來到田間地頭、草莓大棚,為農民現(xiàn)場解決種植技術難題。對此,福山區(qū)果農李蘭群的感觸很深。今年,他家一個大棚的草莓發(fā)生病害,多方“治療”無果的情況下,他想到了曾經(jīng)組織專家到村里講課的“黨報車”,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打來電話。接到來電后,《煙臺日報》立即聯(lián)系市農科院草莓專家,前后3次趕赴現(xiàn)場查看。經(jīng)過專家指導,他的草莓很快“康復”。4月27日,“黨報車”又邀請國家“外專千人計劃”中的果樹專家、保加利亞農業(yè)研究所育種研究室阿塔納斯·布拉高夫教授來到棲霞市觀里鎮(zhèn),就果樹修剪等技術,現(xiàn)場為果農講解,受到熱烈歡迎。
這僅是《煙臺日報》“黨報車”活動服務群眾的一個縮影。早在2009年《煙臺日報》就啟動了“黨報車”為民服務行動。當年,正值金融危機肆虐,一度出現(xiàn)就業(yè)難的情況,《煙臺日報》接到多個求助電話。為幫助高校畢業(yè)生、城鎮(zhèn)社區(qū)失業(yè)人員等各類求職人員順利實現(xiàn)就業(yè)與再就業(yè),《煙臺日報》決定借助“黨報車”的影響力,推出“黨報車”大型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招聘公益活動。當年3月21日,《煙臺日報》聯(lián)合團市委、魯東大學在魯東大學成功舉辦“贏在起點”大學生就業(yè)導航論壇,并舉行了百企千崗現(xiàn)場招聘會,為畢業(yè)生提供就業(yè)崗位1100余個,3000學子達成了求職意向。隨后,“黨報車”又開到芝罘區(qū)東山街道辦事處,舉行招聘下崗職工招聘會,送去了500多個崗位。一位在招聘會上找到工作的下崗職工由衷地說:“黨報車不僅將就業(yè)崗位送到了家門口,更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了我們心坎里?!?/p>
在服務社區(qū)居民的同時, “黨報車”又開進農村,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從2009年至今,《煙臺日報》“黨報車”先后20多次開進農村,邀請農業(yè)領域的專家教授,走進田間地頭,為農民創(chuàng)業(yè)致富傳經(jīng)送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幾年來,“黨報車”活動為基層群眾解決各類難題達900多個。
(作者是《煙臺日報》副總編輯)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