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林
鄖縣梅鋪于坪小學 湖北十堰 44252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教學要“以人為本”,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文化個性的尊重,在教學中讓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而在農村,很多家長素質較低,意識淡薄,學生普遍存在見識少、知識窄的特點。教師培訓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農村小學音像資料、多媒體設備的缺乏,無不制約著新課程的實施。那么,農村小學如何結合其區(qū)域特點和學生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合理地使用教材、發(fā)掘教材,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呢?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要以《九年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為依據,緊緊圍繞農村兒童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愛好、特點靈活地開發(fā)實施學生資源包,拓展、調整課程實施內容。
農村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有著獨特活動方式和業(yè)余生活。他們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民間的游戲或活動,如滾鐵環(huán)、跳方格、扳手腕、跳繩、踢毽子、爬竿、乒乓球等,每一種活動都擁有不少的愛好者。教學活動如果能吸收其精華,發(fā)展其優(yōu)勢,那對于豐富學生生活、提高學生健康意識、增進學生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與交往能力等都將非常有益。
學校每年都舉辦一年一度的體育運動會,在實施新課程的大背景下,能否吸納小學生組織運動會、創(chuàng)新體育節(jié)目呢?學校大膽放手,讓學生全程參與整個運動會的組織,讓體育教師和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加以指導,由學生自覺宣傳保健知識、調查鍛煉狀況、自主確定項目、參與制定規(guī)則、安排比賽日程、制定應急措施、發(fā)布活動消息、組織競賽開展,這樣“我們的體育運動會”這一綜合實踐活動在井然有序的實施中。
通過調查、分析各年級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增設了滾鐵環(huán)、丟沙包、玩陀螺等民間比賽項目,收集整理了有關體育與健康的資料,利用廣播、手抄報等形式向學生宣傳、介紹相關知識。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制定比賽規(guī)則,安排比賽程序,發(fā)布活動信息。學生制定的比賽規(guī)則雖然不是很科學,但充滿童趣,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活動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換位思考。許多學生全程參與組織,與體育教師一起劃跑道線、分發(fā)號碼、準備器材,擔任小裁判、小記分員等,在工作中得到鍛煉,并提出對運動會組織工作的意見、建議。
農村教育資源是豐富的、取之不盡的,農村小學雖然在一些硬件設施方面落后,但它有著特有的課程優(yōu)勢。
社會是個大舞臺,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遼闊的田野也為學生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勞動資源和物質資源,如新鮮多樣的農作物,孕育萬物的土壤,各具特色的飛蟲野花、池魚家禽等,為學生的活動提供了比學校更詳盡、更生動、更富有人情味的環(huán)境。讓課堂教學走向社會,走進田間,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生活知識,理應成為農村綜合實踐教學的主導。
學校有一塊專供學生勞動實踐的蔬菜基地,春種秋收農村學生并不陌生。春季,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下種、育苗、除蟲、松土、除草、施肥等田間管理;秋季,蕃薯、玉米成為家鄉(xiāng)的特產,許多家庭把蕃薯制成粉絲、薯片、薯條、蕃薯酒等出售,這更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廣泛的素材。因此,筆者以蕃薯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要求學生以不同形式參加勞動實踐,干些力所能及的農活,親身體驗父母勞動的辛苦,同時了解蕃薯的營養(yǎng)價值、由來、常見食用方法及蕃薯的種植、種類、收益、從種到收的過程等,利用蕃薯制作淀粉、粉絲、薯條、薯片及釀酒的方法與過程。課堂上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勞動實踐的感受,體驗到了勞動果實的甘甜,增強了勞動自豪感,更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探索、體驗,聯系生活實際探究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觀察、訪談、合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學校地處大山腹地的古麇之都、木瓜之鄉(xiāng),附近有被喻為“鄖縣圓明園”的清朝中期古建筑“花房子”,宋代古戰(zhàn)場金花寨,神蹤仙跡的武當行宮,鬼斧神工的青龍洞,云霧繚繞、古木參天的公母山,微波蕩漾、泛舟垂釣的人工湖,晨鐘暮鼓、香火裊裊的石佛寺……這里民風淳樸,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傳統風俗:每逢春節(jié)、元宵,玩龍燈、唱大戲、踩高蹺等;每到清明時節(jié),家家戶戶都踏青、祭祖、掃墓、包艾餃;等等。
為了培養(yǎng)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在綜合實踐課堂上,筆者首先教唱《誰不說咱家鄉(xiāng)好》,激發(fā)學生去主動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重點是對家鄉(xiāng)人文地貌、傳統習俗的探訪。將家鄉(xiāng)優(yōu)美景色、名勝古跡、杰出人物、名優(yōu)特產、民情風俗搬進課堂,讓學生把家鄉(xiāng)與別人的家鄉(xiāng)進行對比,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并不差,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家鄉(xiāng)在變化,越變越美,從而增強“誰不說咱家鄉(xiāng)好”的自豪感,激起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對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的感激之情。然后以“未來的家鄉(xiāng)”為題,讓學生暢談對家鄉(xiāng)的向往以及如何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再動手畫一畫。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深化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已有的農村生活經驗開發(fā)課程資源,結合當地農村生活和學生實際,有選擇地組織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切實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目標與學生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聯系起來。
針對家鄉(xiāng)每年旅游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的特點,設計了給各景點寫寫廣告詞、給家鄉(xiāng)當當小導游的活動,從而深化內容,挖掘教材。這樣把農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資源與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整合起來,創(chuàng)設了有利于學生獲得親身體驗的實踐情境。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各門學科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樣可為綜合實踐課所用。在農村課程資源相對缺少的情況下,做好該課程與相關課程的溝通和整合,更是開辟教學資源的另一途徑。如在教學了解本地“花房子”的變遷主題活動時,聯系到圓明園的毀滅;在“變廢為寶”的主題活動上,聯系品德與生活中“只有一個地球”,美術教材中的折紙花瓶、獎杯、布貼畫、工藝娃娃等。綜合實踐課教學不僅要整合其他學科的課程資源,還應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手段。如在教學“我們身邊的污染”時,聯系“各種各樣的食品包裝”“傷心的地球母親”“在自然災害面前”等,借鑒統計方法讓學生進行調查,用觀察、實驗方法研究家鄉(xiāng)水域的污染狀況,從而體驗“白色污染”的可怕,喚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由此展開“如何保護環(huán)境”的大討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一種開放的發(fā)展空間和發(fā)展機會。這種發(fā)展空間和機會是開放的,是需要學生主動地參與、積極地實踐才能把握的。在開放的發(fā)展空間和實踐機會中,學生會發(fā)現他們在書本中難以發(fā)現的無數生動的事件,經歷學科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難以遭遇的無數現實情境,獲得書本上幾乎不能獲得的真實體驗、經驗和感悟。總之,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快樂、體驗成功、健康成長,著力開發(fā)與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切實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探索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
農村的教學資源是豐富的,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貼近學生生活、增強課程意識、加強師生互動和學科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就不會缺少資源。同時,它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教學行為的優(yōu)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