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峰 曾艷麗 張衛(wèi)平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醫(yī)院消化內科,河南漯河 462000
酒精性肝?。╝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長期大量飲酒所致的肝臟疾病,臨床分為輕型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4型[1]。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該病發(fā)病率呈升高趨勢,且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F(xiàn)就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2009年1 月~2010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診斷為酒精性肝病患者36例,年齡21~73歲,中位年齡40.5歲;均為男性患者;飲酒史5~41年,中位飲酒史21年;飲酒量80~450 g/d,中位飲酒量為215 g/d;合并乙肝7例,丙肝3例,糖尿病9例,血脂異常14例。
主要為乏力、納差、上腹脹痛不適、慢性腹瀉、黃疸、蜘蛛痣、性功能減退、脾大、腹水等。合并上消化道出血5例,腹腔積液4例,胰腺炎4例,肝性腦病2例,肝腎綜合征1例,肝性脊髓病1例。36例患者均有慢性酒精中毒表現(xiàn)。
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32例,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升高33例,AST/ALT>2者11例,谷氨酰轉肽酶(GGT)升高32例,血清膽紅素升高28例,凝血酶原時間18~24 s 15例;清蛋白/球蛋白<1者9例;血清膽固醇增高12例;甘油三酯增高9例;蛋白電泳γ球蛋白≥21%者5例;透明質酸酶(HA)≥13μg/mL者16例。B超檢查:脂肪肝18例,肝硬化12例。CT檢查:脂肪肝19例,肝硬化10例。
全部患者被要求戒酒,予以綜合護肝對癥治療,給予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補充大量的維生素B1、維生素B12及葉酸等,高膽紅素血癥給予腺苷蛋氨酸。
肝功能ALT、AST、TBIL多在15~30 d內恢復正常。4例腹腔積液在半個月內消退,均好轉出院。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經胃鏡檢查2例為十二指腸潰瘍,經給予止血、止酸藥治療后潰瘍愈合;3例肝硬化門脈高壓出血停止后行套扎治療后好轉。
酒精性肝病在西方國家十分常見,我國則以病毒性肝炎為主,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飲食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也不斷增多,黃家安[2]報道酒精性肝病發(fā)病率已有上升,發(fā)病年齡年輕化、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率高,癥狀好轉后大部分患者出現(xiàn)再次酗酒。酒精對肝臟有明顯的毒副作用,酒精通過對肝臟代謝所涉及的氧化還原反應、對線粒體的影響、對脂類氧化系統(tǒng)的影響、脂類轉運和合成的影響及對各種細胞因子的影響等一系列分子機制導致肝損傷[3]。
酒精性肝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飲酒量和飲酒方式、性別與年齡、營養(yǎng)因素、遺傳因素、肥胖、肝炎病毒感染等有密切的關系[4]。我國2010年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診斷酒精性肝病飲酒標準為:有長期飲酒史,一般超過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 g/d,女性≥20 g/d;或2周內有大量飲酒史,折合乙醇量>80 g/d。當飲酒量超過一定閾值后,發(fā)生酒精性肝病的危險性就會增加。重度飲酒者中80%以上有一定程度的脂肪肝,其中10%~35%可發(fā)展為酒精性肝炎,10%~20%可發(fā)展為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的發(fā)生有性別差異,相同的飲酒量的前提下女性比男性更易產生肝損害。肝炎病毒感染與乙醇對肝損害有協(xié)同作用,加重酒精性肝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HCV感染可與酒精的肝毒性產生協(xié)同效應,少量飲酒就可加速丙型肝炎肝纖維化的進程[5]。過多的攝入酒精減少了正常的飲食,并導致對對葉酸、B族維生素、膽堿及維生素A的需求增加,最終導致對糖類、脂類、蛋白質及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攝入不足并影響其代謝,引起肝細胞對乙醇的耐受性下降。
戒酒是防治ALD的根本措施,戒酒能夠改善肝臟組織學、控制疾病的進展提高生存率。保肝藥物主要用于防治酒精性肝炎和肝纖維化,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甘草酸制劑、水飛薊素類、還原型谷胱甘肽等藥物。多烯磷脂酰膽堿能夠提高ALD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降低患者早期病死率和防止患者組織學惡化的趨勢。S-腺苷蛋氨酸具有抗氧化、降低TNF等炎癥因子、維持線粒體功能,轉化形成谷胱甘肽的作用,可降低ALD的病死率,減少對肝移植的需求。重癥酒精性肝炎患者需考慮使用激素或已酮可可堿。
ALD是一種遺傳-環(huán)境-代謝應激相關肝病,長期過量飲酒為其發(fā)生的必備條件,其原因有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等多種,因此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社交方式,減少對酒精的依賴,對預防酒精性肝病十分重要。
[1]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 [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3):167-180.
[2]黃加安.酒精性肝硬化的發(fā)病現(xiàn)狀和影響因素[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7,2(28):86-87.
[3]肖楠,莊輝.酒精性肝病分子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肝臟,2010,15(4):299-302.
[4]范建高,丁曉東.酒精性肝病的危險因素[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3):173-174.
[5]范建高,賈繼東.脂肪性肝病診療進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