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紅
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幼兒園大班詩歌教學效果
潘曉紅
語言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是人們溝通的最直接途徑,因為語言的發(fā)展,才使我們成為文明的人、社會的人。幼兒的模仿力、記憶力正處在一個高峰期,接受語言信息的速度快。因此,這一時期是幼兒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幼兒園語言領域的教學旨在發(fā)展幼兒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因此語言既是幼兒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們進行自我表達和思維的工具。良好的語言教育將對幼兒一生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說:“引導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闭f到豐富與優(yōu)美,詩歌應是將“豐富與優(yōu)美”闡釋得最為完美的文學作品形式了,詩歌中所蘊含的意境美、語言美、韻律美,詩歌中能夠抒發(fā)和表達的豐富的情感美,詩歌中能夠涵蓋的海納百川的形象美,都是其他文學作品形式無法替代的。詩歌是語言的精華,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古到今,我們從詩歌中讀到了山河的壯麗、風景的秀美、離別的苦楚、思鄉(xiāng)的憂愁;也從詩歌中讀出了人生的感悟、生活的美好和追求的自信。對于處在人生啟蒙階段的幼兒來說,主題單純、內容豐富但淺顯易懂、形式多樣、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富有兒童情趣的兒童詩歌,是學習語言的有效手段。這些從的年齡特點出發(fā),專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方便幼兒吟誦與記憶,易于調動幼兒的情感與興趣,同時也使幼兒在感受美、理解美的過程中自信地創(chuàng)造美。
在傳統的詩歌教學活動中,幼兒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只機械地聽讀、朗讀、背誦詩歌,教師也會以幼兒能否背誦出詩歌作為衡量詩歌教學活動效果好壞的標準,只注重了教師“教”的過程,卻忽略了幼兒“學”的過程真正應該學的是什么,從而埋沒了詩歌中所蘊含的深層教育價值。當然,這樣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教學條件與教育觀念的制約產生的,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信息技術已經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于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作用日益凸顯。在幼兒園大班的詩歌教學中,我們嘗試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靈活性、新穎性、直觀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互動性等優(yōu)勢,深度挖掘詩歌的多層面教育價值,大大提高了詩歌教學的效果。
興趣是一個人接受新鮮事物的前提,當我們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探究的興趣時,才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融入其中,幼兒更是如此。對于幼兒而言,詩歌不過是將語言按照節(jié)奏說出來,在沒有走進詩歌的意境、不理解詩歌的內容之前,幼兒會覺得讀詩歌遠不如聽故事來得有意思。如果不能將幼兒的興趣與情感帶入詩歌當中,我們的詩歌教學最終仍然只能落到朗讀與背誦上。眾所周知,現代信息技術融圖像、聲音、文字于一體,色彩鮮艷、活動多變的幻燈片及悅耳動人的音樂,會使幼兒的學習情緒、求知欲望自發(fā)地釋放出來,從而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并能將這種情緒貫穿于活動的始終。例如在大班的一次語言活動中,筆者選擇了仿編詩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動內容,主要目標是讓幼兒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詩歌仿編的內容,以理解原詩歌的內容和句式結構為基礎進行仿編。幼兒如果要仿編新的詩歌,對原詩歌的內容就必須有清晰透徹的了解和理解,為了將幼兒引入詩歌的情境中,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了本次詩歌教學活動的精彩導入?;顒娱_始后,在《秋日私語》的音樂背景下,以幻燈片的形式出現了一個飛舞而來的小天使,并以小天使的口吻告訴幼兒:“小天使帶來了秋天的秘密,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嗎?”幼兒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屏息等待著小天使帶來的秋的“秘密”。接下來,在《秋日私語》的音樂所帶來的秋的寧靜與深沉中,筆者邊聲情并茂地朗誦詩歌,邊結合原詩歌的每一句內容播放以秋季景色為素材的幻燈片,把每一張幻燈片都加入了活動的效果。孩子們在唯美的詩歌情境中,在幻燈片的提示下,情緒始終處于對秋天美麗景色的陶醉狀態(tài),僅僅欣賞了一遍詩歌,已有半數以上的幼兒記住了詩歌的內容,這為下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語言文學享譽全球,尤其是中國的詩歌,在語言意境、藝術形象、語言結構方面所表達的美感都是其他語言形式無法比擬的,因此幼兒園詩歌教學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功能。要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詩歌中多層面的美,光靠傳統的教學手段是難以完成的,而現代信息技術集聲、像、圖、文于一體的優(yōu)勢卻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1.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現詩歌的形象美,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
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畫面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我們從幼兒對動畫片的癡迷不難總結出幼兒的思維特點,因此,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對幼兒思維特點的適應。例如在大班欣賞詩歌《春天的秘密》的語言活動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結合詩歌內容,簡單畫幾幅春天的景色畫,邊說詩歌邊出示畫,往往因為畫面呆板、色彩美感不夠等原因無法將詩歌中所描繪的景色美、意境美淋漓盡致地展現。而利用信息技術,將詩歌中描繪的春天的景色制作成有聲有色有圖像的幻燈片或錄像片,教師邊朗誦邊播放影像資料,將一幅幅生動的春天畫面真實地呈現于幼兒眼前,使幼兒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從而陶醉于詩歌的意境中,將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全部激發(fā)出來。再如在仿編詩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動中,詩歌中“楓樹對小天使說,秋天是歡快的紅色;松樹對小天使說,秋天是搖來晃去的綠色;大地對小天使說,秋天是迷人的彩色?!睂τ谟變簛碚f,盡管楓樹、松樹、大地是具體的,可歡快的紅色、搖來晃去的綠色、迷人的彩色卻是抽象而難懂的。而運用信息技術,幼兒在白板上看到的是火紅的楓樹葉在秋風中飛舞著落下,松樹在秋風中晃蕩搖擺,黃紅綠交織的樹林、土色的山坡拼出的彩色的大地,抽象的詩句變成了一幅幅動態(tài)的秋天畫面。這樣的畫面與文字的完美結合,使詩歌中蘊藏的形象美深深地印在幼兒的腦海中,短短幾句詩句,卻容納了大自然無盡的美。在散文詩《落葉》中,栩栩如生的擬人化手法,使得詩歌中的小蟲、小螞蟻、小魚、小燕子這些原本就為幼兒喜愛的小動物形象更加鮮活生動。當教師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功能,將詩歌的內容制作成動畫供幼兒欣賞時,幼兒輕松地理解了詩歌的內容,體會了詩歌的意境,創(chuàng)作欲望被大大地調動了起來。在教師和信息技術的引導下,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自己喜愛的其他小動物續(xù)編到詩歌當中,充滿了童趣。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詩歌的意境美,引領幼兒融入詩歌的情感
語言的魅力在于其富于變化,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對話,使得故事富有生命力,而詩歌語言的美更多體現在詩歌的意境上,意境需要用心去營造,去體會。傳統的詩歌教學之所以不能調動起幼兒內心的情感,是因為在師生的朗讀與背誦中很難營造出詩歌的意境。而運用電教媒體,我們可以通過音效將詩歌置于音樂背景中,也可以讓詩歌中的形象說話。如大班的詩歌《春雨》,我們可以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描述雨的聲音,在請幼兒欣賞詩歌時,配上春雨的“滴答”“滴答”聲,營造出春雨的意境。再如詩歌《春天的秘密》教學中,燕子的叫聲、小河的流水聲、拖拉機的耕種聲,加上朗誦詩歌時分別以燕子、桃花、小河、農民伯伯的口吻分角色朗讀,春的意境便會帶幼兒走入春天的絢麗色彩中。
3.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凸顯詩歌的結構美,引導幼兒嘗試詩歌的創(chuàng)編
中國的古典詩詞講究對仗工整、平仄有序、簡短凝練,讀起來朗朗上口,這其實是對詩詞的結構要求。兒童詩歌節(jié)奏明快、韻律和諧、自然流暢,這里要求的也是詩歌的結構。因為詩歌具有結構美的特點,所以便于幼兒欣賞與誦讀。大班幼兒隨著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的增多,創(chuàng)作與表達的愿望隨之增多,《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說,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仿編與創(chuàng)編詩歌便可以為幼兒提供創(chuàng)作與表達的機會,是大班幼兒思維與語言發(fā)展的適宜活動形式。仿編與創(chuàng)編詩歌,詩歌的結構是關鍵,結構是一首詩歌的支架,有了支架,詩歌的內容才有依托,而詩歌的結構恰恰是幼兒理解與掌握的難點。當然,對于幼兒來說,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該有重難點,因為我們要遵循“讓幼兒跳一跳夠得著”的原則。同時,對于不同的幼兒,重難點目標的突破應有不同的層次與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做到將重難點突出放大,更無法通過反復再現來幫助幼兒理解。但現代信息技術卻能適時適度地放大、重現重難點,凸顯詩歌的結構美,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仍然以大班仿編詩歌《多彩的秋天》活動為例,在仿編詩歌的活動中,“仿”是以原詩歌的句式結構為基礎,改編詩歌的內容,那么對于原詩歌的句式結構理解是否清晰透徹,就成了仿編詩歌前最重要的鋪墊,因此,筆者將“理解原詩歌的句式結構”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為了讓幼兒順利理解原詩歌的句式結構,在多媒體課件中制作了句式結構圖譜,所謂圖譜,就是將句式結構中文字有變化的部分插入圖片,如“菊花對小天使說,秋天是清香的黃色;楓樹對小天使說,秋天是歡快的紅色;松樹對小天使說,秋天是搖來晃去的綠色;大地對小天使說,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在課件中,菊花、楓樹、松樹、大地、清香、歡快、搖來晃去、迷人、黃色、紅色、綠色、彩色這些變化的文字都變成了圖片,幫助幼兒理解句式結構。
幼兒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之前的生活經驗源源不斷地跑到了幼兒的腦海中,仿編的環(huán)節(jié)在難點突破的前提下瓜熟蒂落,每組幼兒都編出了一首動人的《多彩的秋天》。
每個人都會在他人的欣賞與肯定中進步,對于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的大班幼兒來說,體驗成功尤為重要。當孩子們在仿編詩歌《多彩的秋天》時,我們及時拍下了孩子們與小組同伴認真商量斟酌仿編詩歌內容的畫面。在請各組上臺展示自己組的成果之前,我們利用媒體操作的靈活性,將剛剛拍攝下的創(chuàng)編過程的畫面展示在媒體上,并以語言激勵孩子們:“看,你們合作得多好!創(chuàng)編得多認真,老師期待著你們美麗的詩句!”孩子們情緒高漲,當每一組幼兒站在前面一人一句大聲朗誦著自己編的詩歌時,教師隨著幼兒的朗誦,將圖片展示于媒體上,這更加激發(fā)了幼兒的表達愿望,每位幼兒臉上那份自豪與得意儼然傳達出“我會成為偉大的詩人”的信息。
在詩歌教學活動中,影響幼兒學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因素是因詩歌內容的抽象、教學模式的單一而不能吸引幼兒的興趣。每個幼兒因為發(fā)展水平、理解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注意穩(wěn)定性等方面的差別,在詩歌教學活動中常因各種因素而注意力分散,使詩歌課堂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常規(guī)的詩歌教學中,盡管教師會通過一些方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但收效甚微。而信息技術可以通過色彩鮮艷的畫面、惟妙惟肖的聲音、靈活的互動操作等手段使幼兒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傊?,在幼兒詩歌教學中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幼兒的詩歌學習提供美的語言意境、生動形象的畫面、身臨其境的音效,從而提高幼兒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優(yōu)化幼兒園詩歌教學課堂的效果,促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
潘曉紅,本科,幼教高級。
北京市豐臺區(qū)方莊第三幼兒園。
稿件說明:本文獲《中國現代教育裝備》雜志社“萬訊杯?我與教育裝備”征文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