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曉華
(阜蒙縣大巴蒙古族學校,遼寧 阜新 123100)
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口語交際能力初探
包曉華
(阜蒙縣大巴蒙古族學校,遼寧 阜新 123100)
“口語交際”能力是指良好的交往傳遞信息的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快速的組織語言的能力,文明禮貌、得體的舉止談吐能力。
我校地處遼西,是一所蒙古族學校,受地域影響,蒙古族學生雖已具有初步的漢語口語交際能力,但有待提高。比如學生的口語不夠規(guī)范,說話不夠完整,語言缺乏條理,有時用詞不當,夾帶方言,常有重復。交際時有的學生忽視自己的言談舉止、文明禮儀。而學校的“口語交際”課教學只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重視低年級聽說訓練,輕視高年級聽說訓練;重單向交流,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忽視交往能力的形成;重訓練形成,輕口語交際與語文實踐的整合,訓練缺乏系統(tǒng)性。認識到這種現狀之后,我們積極申報參加了遼寧省“少數民族學生漢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高研究”實驗課題的“少數民族學校學生漢語口語交際能力的研究”子課題研究,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無聲息地輸入學生的頭腦,并能及時地被反饋出來。實踐證明,一旦學生接受了錯誤的語音是極難糾正的,因此,我們要求每位漢語教師都要下苦功練就一口純正的漢語語音,做到語感強,語言流暢,語速適中,語音語調標準。所以,我校的漢語教師能夠認真鉆研教材,發(fā)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圖像和幻燈片,以最佳的情境、畫面、音樂、色彩和語言效果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讓學生用普通話交流,上好每個單元中的口語交際課,課堂上師生興趣盎然,做到每一節(jié)漢語課中都有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的教學設計。如合作探究方法的應用,爭當小老師、小記者、小導游,分角色表演讀等。其中,打電話、購物、生日聚會、野餐、旅游、問路、看病等教學內容由于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他們的表演欲望非常強烈。當孩子們成功地扮演完角色,他們會喜形于色,興趣倍增,信心加強。
在學生平時上課的時候,注重從點滴做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首先讓學生克服語無倫次、無頭無尾、隨意說、語病重復的毛病,做到能說順、說細、說準,言之有義,中心明確。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條理清楚,說完整話。在此基礎上,還要教給學生口語交際的技巧。如:讓學生區(qū)別、比較、感悟同樣一句話因語氣、表情不同而產生的效果差異大的問題,讓學生在交往過程中認真聽,聽明白,有話說,會說話。
教學《我家的小園》習作訓練時,任課教師讓蒙古族學生之間相互說說自家小園的景色,然后要求學生動手畫一畫,最后根據所畫景象具體描寫。這樣做使說、畫、寫結為一體,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語言興趣,也有利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學習。
高年級教師經常采用的是口語交際教學的模式。首先教師帶著一個話題走進課堂,如“如何裝扮我們的教室”“什么是真正的友誼”“我來設計校服”等,讓學生圍繞這個話題展開充分的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組織全班交流,最后讓學生把今天老師帶的話題和同學們討論交流的情況及結果寫下來,就成為一篇不錯的文章了。
這樣做,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舞臺。學生作文完成之后進行作文評講,我們可以讓學生說自己的見解、修改意見,這樣做不僅對作文是一大促進,同時訓練了學生的“口耳”功夫,真可謂一舉兩得。講評時,可以讓學生評自己手頭上別人的文章的標題、立意、書寫、語言、結構形式、點題等,也可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評語,其他同學在聽后也積極加入評論,學生參與興趣高,參與度高。
閱讀教學是提高蒙古族學生漢語素質的主渠道,也就是說,培養(yǎng)蒙古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應與閱讀教學融為一體。因此,在教學一篇新課文的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就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以進行“口語交際”教學的因素,扎實有效地開展“口語交際”訓練,凸顯“口語交際”特色。比如:在教學《五月端陽》一文時,教師在教完“婦女們包粽子”這一節(jié)后,讓學生回憶自己家是怎樣包粽子、吃粽子的,學生定然有話可說,言之有物。在教完整篇課文的時候,讓小組各自準備一個“聊端午”的場面,然后請幾個小組派代表當著大家的面公開聊聊。這樣的設計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教學情境,把握住了課堂教學流向,使學生在體驗文章之后,從生活體驗出發(fā),回憶情節(jié),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聊天,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讀、想、聽、說融為一體,既很好地學習了課文,更培養(yǎng)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實驗班每周開設1~2節(jié)談天說地課,每周由一位學生擔任主持人,組織學生“談天說地”,教師把學生談天說地的內容記入手冊,并評定等級,最后由教師總結,肯定學生成績,點撥說話技巧方法,提出改進意見。
談天說地的材料主要是蒙古族學生通過閱讀報刊雜志,聽廣播看電視、參與家常聊天等多種渠道獲取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科學珍聞、名人傳奇、新聞信息、生活常識等作為演講的材料。每次演講12人左右,并兼顧“好、中、差”三種不同對象,要求學生全員參與,共同提高。演講者做到說普通話,態(tài)度自然得體,有感情,語句通順、流利。
蒙古族小學生漢語口語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他們對漢語學習的興趣。我們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營造語言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對漢語學習的強烈愿望,使他們喜歡學、愿意學,并適時地給孩子們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豐收的快樂。
(1)增加課外閱讀量,要求每個學生認真讀好課外讀物。
(2)搜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整理諺語、歇后語,并摘抄在《書海拾貝》上交流學習。
(3)開展說笑話、講故事的活動,向班主任老師建議開展各種有意義的語文活動。
(4)把《弟子規(guī)》作為我校的校本教學內容,每名學生都會讀、會背并且能理解內容。
(5)為了扎實培養(yǎng)蒙古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保證質量,我們還組織蒙古族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口語交際”活動,如“讀書報告會”“佳作欣賞會”“故事會”“信息交流會”“新聞發(fā)布會”“賽詩會”“演講比賽”等。教師讓小學生猜謎語、講故事、編課本劇,參與者與角色互動,體驗不同角色賦予的情感,真正融入到故事和劇本所創(chuàng)造的語言氛圍中。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