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英 鄧天君
(四川省石棉縣中醫(yī)院,石棉625400)
糖尿病是一組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不足引起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謝疾病群。慢性高血糖可致各器官尤其眼、腎、神經及心血管損害,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臨床上糖尿病以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輕等為常見癥狀。日久可累及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tǒng),形成多種慢性并發(fā)癥,嚴重威脅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有相當數(shù)量的病人,應用西醫(yī)治療后,高血糖得到控制,但臨床癥狀,如口干口苦、精神疲倦、頭暈乏力汗多,肢體麻木,視力下降等未能得到改善,且糖尿病足,腎病在悄聲無息進展。近年來,我采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參麥散加減治療糖尿病,收到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象選擇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門診或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診斷標準:根據 《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2007年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將選定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50例,男20例,女30例,20~30歲0例,31~40歲4例,41~50歲8例,51~60歲18例,61~70歲12例,71~80歲8例。對照組43例,男20例,女23例,31~40歲2例,41~50歲7例,51~60歲16例,61~70歲10例,71~80歲6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血糖水平、癥狀緩解情況無顯著差異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糖尿病飲食、適度的運動鍛煉、保持規(guī)律的生活和定期監(jiān)測血糖等,口服降糖藥和 (或)胰島素皮下注射。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參麥散加減。藥物組成:沙參20g、麥冬20g、五味子6g。加減:口苦口干,口渴喜冷飲,多食易饑,急燥易怒,怕熱心燥,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加知母15g,石膏15g~20g,地黃15g,山萸肉15g,山藥20g,牡丹皮20g,茯苓15g,澤瀉20g,天花粉20g,雞內金10g,甘草3g;倦怠乏力,自汗盜汗,氣短懶言,口渴喜飲,五心煩熱,溲赤便秘,舌紅少津,舌體胖大,苔薄或花剝,脈弦細或細數(shù)。加黃芪20~40g,山藥30g,桑椹15g,葛根15g,丹參10g,荔枝核10g;形寒怯冷,面白無華,耳鳴腰酸,時有潮熱盜汗,肢欠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陽萎早泄,舌質淡紅,舌體胖嫩,邊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或無力。加制附片10~20g,白芍20g,白術10g,茯苓15g,甘草3g;血瘀氣滯證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胸中悶痛,肢體麻木或刺痛,夜間加重,唇紫,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張,苔薄白或少苔,脈弦或沉或沉澀。加黃芪20~40g,山藥30g,當歸15g,紅花10g,丹參10g,川芎10g,水蛭10g等活血藥;體型肥胖,脘腹痞脹,不思飲食,喜肥甘厚味,四肢困重或兼泛惡嘔吐,舌苔厚膩,脈滑,加藿香15g,清半夏15g,茯苓15g,赤芍20g,杏仁10g,薏苡仁30g,白蔻仁10g,豬苓15g,澤瀉20g,厚樸10g;口苦,頭昏,咽干,兩脅脹痛,噯氣脘脹,心煩易怒等癥舌質暗紅,脈弦。加柴胡10~15g,白芍20g,白術10g,當歸10g,薄荷6g,大棗10g,甘草3g。
2.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大于≥90%;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大于≥70%;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圍,或下0.01)。降超過治療前40%,糖化血紅蛋白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過治療前30%。
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大于≥30%;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下降超過治療前2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糖化血紅蛋白下降超過治療前1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
無效: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無下降,或下降未到達有效標準。
2.2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50例,顯效35例,有效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對照組43例,顯效20例,有效1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6%。治療組經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后無明顯不適,有3例男性患者停降糖藥后血糖反復檢測正常。對照組有輕重不等口干,乏力,肢體麻木等。兩組比較 ,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組 (P<0.01)。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1例胰島素過敏,改為口服降糖藥。治療組1例對中藥過敏停止口服中藥。
糖尿病屬于中醫(yī)學 “消渴”范疇。中醫(yī)認為 “五臟柔弱者,善病消癉”,在病理方面,指出胃腸熱結,耗傷精液,是消渴發(fā)病的主要機理?;静±硎顷幪摓楸荆餆釣闃耍是鍩嵘?,益氣養(yǎng)陰為基本原則。發(fā)病常以陰虛燥熱開始。故選用參麥散益氣養(yǎng)陰貫穿消渴發(fā)病整個過程。臨床隨癥加減,合理選用清胃瀉火、健脾益氣、滋陰固腎、活血化瘀等治療方法,調整陰陽氣血,穩(wěn)定內環(huán)境,促進疾病好轉治愈。取得較好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