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艷紅 段治文
《新青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重要的理論宣傳刊物之一,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成為黨中央的機關刊物,創(chuàng)刊于1915年9月,第一卷名為《青年雜志》,第二卷開始被稱作《新青年》,編輯部設在上海市南昌路100弄(原環(huán)龍路漁陽里)2號。1917年年初, 陳獨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編輯部也隨之從上海移至北京,1918年1月改組擴大了編輯部,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參與編輯工作,輪流編輯。[1]
截止到1922年7月,《新青年》共發(fā)行9卷, 此外還有季刊?!缎虑嗄辍吩?923年6月到1926年7月發(fā)行有4期季刊和5期不定期刊。《新青年》在創(chuàng)辦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從宣傳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向宣傳馬克思主義轉變的過程,為我黨早期學習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平臺。
《新青年》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實踐。
第一,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介紹?!缎虑嗄辍房l(fā)有關于俄國布爾什維克的介紹,如第 5卷第 5號發(fā)表的《布爾什維克的勝利》。布爾什維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黨派,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俄國的實際結合起來,是世界共產(chǎn)黨的榜樣。此外還有第6卷第4號的《俄國革命之哲學的基礎(上)》, 1920年第7卷第6號的《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共和國勞動法典》,1920年第8期第1號的《俄羅斯研究:俄羅斯蘇維埃政府》等。這些文章從各個角度介紹俄羅斯的社會現(xiàn)狀,介紹列寧的思想,主題鮮明,論述的內容涉及俄羅斯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為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全面地展示了俄羅斯社會的發(fā)展。此外,《新青年》還有關于巴黎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介紹、英國工人運動的評價、國外學者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文章。
第二,刊發(fā)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文章。如“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文章包括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上) 、顧兆熊的《馬克思學說》、凌霜的《馬克思學說批評》等。[2]再如蔡元培的《社會主義史序》向讀者論述了中國本有的社會主義特征。季刊的第1期瞿秋白寫的發(fā)刊詞《新青年之新宣言》也講到此刊物要“成為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羅針”。
第三,轉載先進思想的文學作品。《新青年》在哲學、文學、教育、法律、倫理等廣闊領域向封建意識形態(tài)發(fā)起猛烈的進攻。如,陳獨秀翻譯的當時法蘭西國家的《婦人觀》講到,“夫女子雖非為發(fā)號施令而生。然其天賦之權能,足以統(tǒng)馭發(fā)號施令之男子”。[3]這些文學作品大部分不是純粹文學欣賞,里面都蘊涵有激進的思想。
縱觀《新青年》的所有文章,不難發(fā)現(xiàn),《新青年》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作用有兩點。
其一,《新青年》的發(fā)展與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形成相互促進。陳獨秀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給進步人士學習先進思想,如民主、共和、社會主義等提供了平臺。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等進步思想的過程中,宣傳者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逐漸成熟,并且將之進一步傳播開來。所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經(jīng)過了從介紹到學習,到推廣,再到學習的過程。前面的學習是馬克思主義者學習馬克思主義并將其中國化,后一個學習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將內容呈現(xiàn)出來供其他中國人來學習,是內化到外化的轉變過程。在中國當時的背景下,進步人士在《新青年》各期刊物上都能接觸到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先進的思想,供稿者都是進步人士,以《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為發(fā)起標志的新文化運動則把“相結合”思想從少數(shù)先進分子中普及到廣大的知識分子群體?!盵4]
其二, 《新青年》倡導的還有中國人如何革命的思想?!缎虑嗄辍逢P心的是這個大社會、大國家、大團體是否能夠為個人的發(fā)展提供一個能夠發(fā)揮的平臺,能否保障個人的自由與獨立。如果國家不能保證個人利益的存在,那么個人就有權利去表達自己的聲音、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去爭取人格的平等。“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名與個人主義相沖突,實以鞏固個人利益為本因也。”[5]
正如有學者提出“作為革命思想宣傳刊物,《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加速了一個時代的過渡、轉變。它不僅僅是一部在國難民傷的情況下,向身處水深火熱情境下的百姓傳播外來進步思想的文化宣傳刊物, 更是一部在時代轉折點上,帶給國人對革命以重新思考的精神慰藉?!盵6]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現(xiàn)是將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分析中國的問題,解決中國的問題。中國馬克思主義先行者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已經(jīng)將元典馬克思主義作家的思想和國情做了理清。如《社會主義與中國》一文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個體本身有局限性,“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都是拿產(chǎn)業(yè)發(fā)達的國家底材料做根據(jù)的;所以他有些話,不能適用于產(chǎn)業(yè)幼稚的國家。”[7]《新青年》提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要把握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的東西。如《馬克思底社會主義》指出,“我們研究一種學說一種主義,決不應當‘囫圇吞棗’?!薄拔覀冊谥袊鲝堮R克思主義,實在沒有違背馬克思主義底精髓,乃正是馬克思主義精髓底應用。”[8]可以看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認識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上是與時俱進的,不是照葫蘆畫瓢,是真正從具體國情出發(fā)的,是實事求是的,對現(xiàn)代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意義重大。
要把中央機關刊物辦好、辦精,每一期重要刊物的內容要精挑細選,和我們的主流思想有機交融,實現(xiàn)傳播、教育于一體。《新青年》的刊物內容理論性和知識性共進,雖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刊物整體的理論水平很高,也不是枯燥的理論疊加,具有實用性,傳播效果明顯。在當今,馬克思主義傳播面臨的社會背景已經(jīng)與當時《新青年》所處的背景相差甚遠。當時進步刊物的種類和媒介有限,發(fā)表的途徑也相對較少,但是卻影響深遠。現(xiàn)在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平臺有很多,各種報紙、雜志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此外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課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當今時代更開放,西方各種思潮的涌入會模糊人的視線,但是如何變不利為有利,還是可以從《新青年》那里找到一些答案。那就是必須建立良好的引導機制,傳播平臺不在多,而在精,黨的指導思想的傳播平臺的信息質量要高,今天的新聞或許是明天的歷史,要讓歷史具有更多的可以回憶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主題要明確,像《新青年》一樣要有自己鮮明的傳播專欄,指引方向,形成系統(tǒng)的前途展望。
《新青年》發(fā)布的內容給國內進步人士帶來希望。它的發(fā)行是將勞苦大眾的生活和理論前沿結合起來,讀者在《新青年》里既能看到理論介紹和闡述的文章,也能看到有關于工人生活真實寫照的文章,如第8卷第1號陳獨秀的《對于時局的我見》,劉云生的《漢口苦力狀況》等文。這也顯示了刊物在進行主流思想傳播中既要遵循傳播規(guī)律,同時也要從大眾最關注的問題入手,達到兩者的合理結合,傳播既不偏離方向又寓教于文。除了機關刊物之外,其他的媒體分支在傳播時政時,亦不能忘記經(jīng)典作家理論的傳播。
[1]熊裕娟,陶許娟.淺談《新青年》與其所建構的公共領域[J].媒介縱橫,2011, (8).
[2]張寶明,王中江主編.回眸《新青年》[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7:5
[3]陳獨秀.婦人觀[J].青年雜志,1915, 1(1).
[4]王連花.《新青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 (10).
[5]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J].青年雜志,1915, 1(4)
[6]徐目.從《新青年》看中國人革命思想的轉變[J].黨史文苑,2011, (10下).
[7]李季.社會主義與中國[J].新青年, 1921, 8(6).
[8]存統(tǒng).馬克思底共產(chǎn)主義[J].新青年, 1921,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