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惠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鄭州 450000
終身體育的意識與能力培養(yǎng)
王曉惠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鄭州 450000
終身體育是伴隨著終身教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在體育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對人一生從事體育活動具有指導意義,文中著重分析了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內在聯(lián)系,探討了終身體育意識及能力的培養(yǎng)。
終身體育 ;學校體育 ;意識; 能力
終身體育思想源自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羅郎格朗的終身教育思想,是指人們在一生中所進行的身體鍛煉和所受到的各種體育教育的總合。終身體育這一思想提出后,立刻得到了許多國家體育學者的認同,并得到了大力的推廣,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體育潮流。
終身體育依據(jù)人體的內在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結合體育鍛煉對身體的作用,主動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提出的新要求,伴隨著終身教育的發(fā)展而得到極大發(fā)展。人體的活動規(guī)律表明,必須堅持經(jīng)常性從事身體鍛煉,才能產生持續(xù)的鍛煉效果。進入現(xiàn)代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的生存壓力普遍較大,日益忙碌的生活方式要求人們日常生活中必須經(jīng)常進行身體鍛煉。另外,一個人的不同發(fā)展時期和不同人群的特殊階段,均要求終身體育應得到科學、系統(tǒng)的指導,終身體育需要建立與完善其組織體系。
終身體育要求在學校體育階段教育學生步入社會后能經(jīng)常主動地參加各項體育活動,如娛樂體育、健身體育、傳統(tǒng)體育以及家庭體育等。學校體育階段的教育目標是預先培養(yǎng)在校學生適應以后社會環(huán)境的體育鍛煉能力,這就是終身體育的核心思想。
終身體育的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指明確的目的性,使體育成為人一生中始終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二是指鮮明的實踐性,人以終身體育思想為指導,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領域中積極參加體育實踐活動。
體育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基礎上建立的。終身體育是現(xiàn)代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種新思潮,在體育教學中有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終身體育理念的出現(xiàn)改變了以競技為主的傳統(tǒng)體育思想,為體育運動帶來了新的氣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終身體育成為一種新理念走進人們的視野,必將改變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觀念與模式。
終身體育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實施體育,終身都進行體育鍛煉并接受體育教育, 體育活動將持續(xù)人的一生。從終身體育的過程來看,學前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等體育教育層次組成終身體育的教育全過程。
青少年時期對人體自身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果青少年時期身體鍛煉不足,成年以后再鍛煉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青少年既要保證在校期間集中精力學習,同時也要打好終身體育的基礎,為將來從事工作,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做好身體準備。
興趣和愛好是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初中階段以下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往往是為了滿足心理要求,體育活動本身能夠引起他們的直接興趣。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對體育鍛煉的目的性更明確,對體育活動的結果發(fā)生的間接興趣逐步成為主要傾向。高中階段的學生要提高對體育活動的認識,培養(yǎng)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愛好,養(yǎng)成日常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學校體育階段的學生在年齡上一般處在6至22歲,在學校上學階段,人從學齡兒童進入青春發(fā)育期,這一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全面鍛煉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術、技能,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加強學生體育意識的重要時期。
在終身體育的體系中,學校體育承上啟下,是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是奠定人們終身體育基礎的黃金階段。學校體育要促進學生身體發(fā)展,增強學生體育意識,培養(yǎng)學生體育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學校體育又是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運動習慣與參與意識的形成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
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如果可以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則可稱之為意識。終身體育注重學生的體育愛好與興趣培養(yǎng),尤其注意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的培養(yǎng)。如果缺乏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很容易導致一些人踏入社會以后與體育活動脫節(jié),更別說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了。
體育意識能否形成,直接關系到一個人在一生中能否主動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能否克服客觀條件的限制,堅持終身鍛煉。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的關鍵是學校體育教育,它不僅要為學生打好身心基礎,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終生從事體育鍛煉的意識、習慣和能力。教師應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和項目,合理利用快樂體育教學模式,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注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健全學生運動人格,豐富學生體育情感,固化學生體育愛好,養(yǎng)成學生穩(wěn)定的體育行為習慣。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yǎng)終身鍛煉理念,讓學生了解終身體育的重要性,理解終身體育是社會和個人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傊?,讓學生認識到體育對人生的價值,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從事體育運動的主動性和學習能力,使其在學生時代學有某項擅長的運動,將體育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去,并終身進行體育鍛煉,體育鍛煉必將給他們帶來終身的收益。
學校后體育階段通常在終身體育的體系中占很大比例,學校后體育階段中進行的體育鍛煉,大多數(shù)情況是在沒有專業(yè)人員教導、沒有專業(yè)的體育組織、沒有考核壓力的情況下獨立地、自覺地完成的。依照人體的生理規(guī)律,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才能有明顯的鍛煉效果。在人體成長的不同的階段,由于機體生理和心理特點不一樣,需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身體鍛煉形式才能有最佳的體育鍛煉效果。學生在學校中學習到的體育知識和方法只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這些內容在學生進入工作角色后很可能跟不上自身健康發(fā)展的要求。
終身體育意識成功培養(yǎng)后,在大壓力、快節(jié)奏、高效率的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下,體育鍛煉能夠緩解緊張的學習和工作,能夠調適人的身心,能夠給人帶來休閑和娛樂,能夠讓人主動的去影響身邊人的終身體育意識。
終身體育能力指學生在無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完成練習任務和進行身體鍛煉的能力,是對學生鍛煉的自覺性、鍛煉的目標程度、鍛煉的內容和方法以及獨立處理鍛煉中出現(xiàn)問題的能力的綜合衡量。學生一旦擁有了良好的自我鍛煉能力,將受益終身。
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是科學指導鍛煉身體工具,對增進人體健康、增強體質,具有近期的效果和長遠的影響。但由于人在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具有差異性,因此鍛煉身體的目標、內容和途徑也應該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培養(yǎng)自我學習、自我鍛煉、自我評價的能力,以適應和協(xié)調身體動態(tài)變化的狀況,取得良好的鍛煉效果。
體育能力的增長是一個漸進式過程,培養(yǎng)終身體育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已培養(yǎng)起來的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提高對體育的科學、理性的認識。學生若只是片面地追求對體育的直接興趣和愛好,將有失偏頗,應當對體育的目的、意義、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從而能積極地、自覺地、主動地從事體育鍛煉,由被動鍛煉變?yōu)橹鲃渝憻?,促使自己成為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的主體。要客觀認識自己身心發(fā)展的具體狀況和身體素質、運動能力、運動技能的水平,尤其是要了解自己與相同年齡段的人相比具有何種特殊性,要善于把握分析、理性判斷自己在群體中處于何種層次和水平,以便結合自身的實際,揚長避短,針對性地從事體育學習和鍛煉。
一般而言,自我體育意識是需要反復實踐才能形成的。個體應在反復進行的實踐中,不斷加深對體育的情感體驗,不斷提高自身的體育水平,使終身體育鍛煉成為自覺、自發(fā)、主動的行為。
生命在于運動,堅持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預防疾病。人的健康狀況是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體質的強弱可以通過鍛煉進行轉化,鍛煉缺失或不足,強壯的體質也會變得虛弱,經(jīng)常有規(guī)律地鍛煉,虛弱的體質也可以變的強壯。人只有在生活中經(jīng)常進行體育鍛煉活動,才可以長久地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
體育運動,貴在堅持,它不僅鍛煉人的身體,增強體質,還可讓人拋棄煩惱,在忘我的投入中,磨煉意志,培養(yǎng)頑強的作風,激發(fā)敢打硬拼的斗志。體育鍛煉還是工作和學習中一種非常好的宣泄煩惱的途徑。
只要終生都堅持鍛煉,并根據(jù)自己的年齡、性別、工作與學習特點,自身的健康狀況安排鍛煉的時間和進度,充分考慮到季節(jié)、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對鍛煉效果的影響,掌握好適宜的運動量,必可終生受益,健康一生。
終身體育的立足點是面向未來的體育,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理論知識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實施終身體育打下堅實基礎。
[1] 李小濤, 賀偉澤. 談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yǎng)[J].常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3,21(4):87~88.
[2] 常志良. 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實施終身體育[J]. 赤峰學院學報,2009,25(12):78~79.
[3] 趙克鋒. 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J]. 教育探索 ,2007(12).
[4] 施秋桂. 社會進步、人類健康與終身體育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 (08).
[5] 孟剛. 略論終身體育與我國普通高校的體育改革[J]. 體育科學 ,1993,13(5):22~23.
G831.3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