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衛(wèi),李哲敏,孔繁濤,董曉霞,崔利國,任育鋒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農業(yè)部智能化農業(yè)預警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 10008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智能化農業(yè)預警技術與系統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 100081)
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許世衛(wèi),李哲敏,孔繁濤,董曉霞,崔利國,任育鋒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農業(yè)部智能化農業(yè)預警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 10008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智能化農業(yè)預警技術與系統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 100081)
農產品價格波動及傳導不僅僅關系到農業(yè)自身的發(fā)展、各環(huán)節(jié)主體的利益分配,更關系到全社會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農業(yè)穩(wěn)定事關大局,如何確保農產品價格傳導的順暢,穩(wěn)定市場價格,更是農業(yè)政策制定者和宏觀經濟調控者的重要著眼點。本文針對農產品價格傳導相關內涵、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穩(wěn)定市場價格的價格傳導促進措施,為早期預測農產品價格,提早做出市場預警,維持市場健康發(fā)展提供思路。
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內涵;特點;影響因素
農產品價格波動及傳導不僅僅關系到農業(yè)自身的發(fā)展、各環(huán)節(jié)主體的利益分配,更關系到社會經濟秩序的協同與穩(wěn)定。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所帶來的負效應必然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因此,農產品價格一直成為國內外農業(yè)政策制定者和宏觀經濟調控者的重要研究內容。
我國正處于國民經濟和社會重要發(fā)展時期。在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了宏觀調控的十項措施,列第一位的就是“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wěn)定”。而在實際經濟運行中,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大,買難賣難現象時有發(fā)生。特別是進入2000年之后,中國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現象頻繁發(fā)生,網絡新詞“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蘋什么”、“不蛋腚”在嬉笑間透出農產品間連續(xù)出現價格接力暴漲暴跌現象。據齊魯網報道,2011年在山東省聊城高唐菜市場6月至7月間,由于豬肉價格上漲,帶來雞肉價格每斤上漲約1.5元;牛肉每斤上漲約1.0元;鯉魚每斤上漲約4.0元[1]。農產品價格這種寬幅波動和價格傳導效應長期以來困擾宏觀經濟運行,其周期性運行和超預期波動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往往由作為弱勢農產品供給者的農民來承擔,是“三農問題”無解化的根源之一[2]。當前學術界對農產品價格傳導理論體系研究尚較少,本文就其相關內涵及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穩(wěn)定市場價格的價格傳導支撐對策,以期為早期預測農產品價格波動,提早做出市場預警,維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fā)展提供思路。
價格運動是經濟運動的表現形式,價格升降通過價格傳導機制最終完成[3]。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是農產品價格機制的組成部分,它與農產品價格形成、運行和調控機制緊密相連,受農產品價格形成、運行、調控中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研究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必須對其內涵及特點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從內涵上看,對價格傳導機制的定義,目前學術界還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學者對其定義的內容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學者們普遍認為價格傳導機制,是指在產品和部門內在關聯基礎上,發(fā)生價格之間的相互傳遞和相互影響,既包括垂直價格傳導,也包括以市場整合為基礎的空間多維價格傳導。其中,Péter András Popovics認為,價格傳導是一個復雜的價格效應,初始價格通過產品或部門 (市場)間確定的關系,實現產品或部門 (市場)價格間的相互影響[4]。FAO認為,價格傳導是由動態(tài)協整 (co-movement and completeness)、動態(tài)修正速度 (dynamics and speed of adjustment)、非對稱反應 (asymmetric response)等部分組成,并認為市場整合也是價格傳導的表現,是貿易慣性或不連續(xù)性所帶來的固有的動態(tài)市場關系[5]。在此,我們將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定義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價格體系中某一農產品價格受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發(fā)生波動,通過一定傳導關系、傳導路徑、傳導效率及傳導強度與體系中其他相關農產品或其加工品價格相互作用的過程。
從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來看,雖然各種機制在市場機制中均處于不同的地位,但價格機制對其他機制都起著推動作用,是市場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機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調節(jié)機制,在市場機制中居于核心地位。市場機制要發(fā)揮作用,必須由價格機制來實現[6]。農產品價格機制,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競爭過程中,價格形成的機理及價格變動引起各種經濟利益關系調整而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的過程和結果[7]。它包括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形成機制、運行機制、調控機制和傳導機制等。因此,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是農產品價格機制的部分組成,是農產品價格體系變化的內在規(guī)律[8],是農產品價格機制作用于微觀經濟主體、發(fā)揮資源配置功能的重要載體。它反映農產品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既包括農產品產業(yè)鏈上游、中游、下游產品之間的縱向價格傳導,也包括不同國別、不同地區(qū)、不同品種、不同市場間的橫向價格傳導,即包括市場整合內容。
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是通過對農產品價格之間的傳導關系進行分析,找到農產品價格間的相互影響效果和傳遞效應,明確某種產品在橫向和縱向上與其相關農產品價格之間的傳導效果。最終目的是為了調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主體利益的分配,維護農產品生產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者的生活質量水平,穩(wěn)定農產品市場價格,避免某一環(huán)節(jié)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波動,維護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從價格機制的作用看,價格機制是調節(jié)生產、消費和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為保持價格穩(wěn)定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市場機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調節(jié)機制,農產品市場機制的調控作用的發(fā)揮,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作用不容忽視,它在農產品市場價格穩(wěn)定方面起到橋梁紐帶作用。
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形成,受農產品價格機制各種影響因素的共同作用,進而形成農產品價格間傳導的傳遞關系、路徑、效率和強度。作為農產品價格機制的重要組成,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與其價格形成、運行、調控機制緊密相連,農產品價格形成、運行、調控中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價格傳導。除了影響價格波動的基本因素如供農產品供求狀況、幣值變化和國家的經濟政策等外,市場結構、農產品市場屬性等都會對價格傳導機制產生影響。
在理想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由某一商品價格變化所導致的市場一般均衡是存在的,價格變化的傳導是沒有時滯的。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除與一般商品一樣,受到經濟系統所處發(fā)展階段、市場開放程度、市場結構、市場秩序、體制與政策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多重影響因素約束外,還受到農產品自身特征等相關因素約束[9],從而造成農產品價格傳導過程中的時間滯后、非對稱等現象的發(fā)生。
農產品,生產的季節(jié)性和周期性明顯,尤其鮮活農產品,易腐爛、不耐貯,且存貯成本高,這些農產品本身所帶來的特性使得農產品供求格局的變化成為影響農產品價格傳導的重要因素。農產品市場的供求格局變化,不僅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產生影響,也會影響對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形成。當農產品市場,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市場存在供大于求的格局時,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使得農產品生產者通過漲價轉移成本上升壓力存在很大的困難。特別是農產品生產本身所具有的周期性、季節(jié)性特征,使得農產品生產者對于農產品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只能通過加強管理、采用新技術、減少該產品生產等措施,實現最大限度的內部消化,此時農產品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就不能很好地傳導給農產品生產價格,價格傳遞存在阻滯現象。
市場結構是影響農產品價格傳導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市場結構,如壟斷市場、非完全競爭性市場、完全競爭性市場等,將影響農產品價格傳導的效率。在壟斷市場、非完全競爭性市場中,受壟斷寡頭的控制,價格定價機制出現扭曲,導致上下游產業(yè)鏈中的價格或者是其他相關市場價格不能充分傳導。特別是在農產品市場領域,常把造成價格傳導存在阻滯現象的原因歸于,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常常懷疑非完全競爭性市場中存在的不充分競爭使得農產品加工廠商和零售廠商允許中間廠商使用市場力量而造成的[10-11]。因此,可以預期投入品價格的上漲 (產出品價格的下降)所帶來的利潤的減少,傳導速度和程度都會比相反價格變化帶來利潤增加要快[12-13]。農產品生產涉及農資市場、種子市場、農產品市場,而農產品市場又有多種類型,這些市場結構、狀態(tài)的對接性,就決定了農產品在生產、運輸、消費過程中價格傳導的順暢性。
Jochen Meyer等在研究影響價格傳導效率的因素時,明確指出由于市場結構不同,導致的市場力量是造成價格非對稱性傳導效率降低的重要因素13]。Ward在進行新鮮蔬菜價格傳導研究中認為,如果在寡頭不愿意冒損失市場份額的風險而提高產品價格的情況下,市場力量將會導致價格傳導的非對稱[14]。肖六億等指出“只有從市場結構入手,才能真正揭示中國價格傳導關系斷裂之謎”[15]。在我國,農產品價格傳導鏈中,蔬菜、水果、畜產品等農產品市場我們可以被近似看成完全競爭市場,特別是在最終的農產品零售市場基本已經達到完全競爭;但是農資市場的壟斷性較高,競爭水平低,這些都導致農產品價格傳導阻滯現象的發(fā)生,影響農產品價格傳導效率。
農產品,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事關一國的食物安全,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礎,政府對其干預調整政策較多,如價格補貼政策、貨幣政策、關稅政策等市場調控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都使得價格傳導動力不只是市場作用,從而改變農產品價格傳導的路徑與強度。如,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補貼制度,使得由市場供給和需求共同作用形成價格的機制,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發(fā)生價格傳導方向和效率的改變。貨幣政策對于農產品價格傳導也有較大影響,如果農民預期要實現擴張性貨幣政策,那么他認為他的產品可以賣更多的錢,在低價時他們可能就會選擇不出售,結果市場上沒有產品,價格傳導過程也就中斷了;在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后,首先造成生產資料相關部門的價格上漲,從而導致農產品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上漲,此時若消費者收入沒有相應提高,則農產品價格變動與傳導就會受阻[16]。關稅政策的實施,主要是影響那些過度依賴進口和出口的農產品的價格傳導,例如,國內某種農產品生產成本上漲,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如此時這種農產品進口關稅下調,導致進口此類農產品變得更為合適,此時農資價格上漲所要求的價格上漲的價格傳導過程就會被削弱,使得不能順利完成農產品價格的有效傳導。
價格修正成本,也稱調整成本或菜單成本。指農產品市場領域,某一環(huán)節(jié)的供給商由于數量 (生產或進貨數量)、價格(進貨或出貨價格)、產品運輸成本發(fā)生調整時所產生的成本負擔。廠商,特別是零售環(huán)節(jié)的廠商要改變價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產品價格表,向客戶通報改變價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這一切都會引起開支和費用。菜單成本一般包括兩塊,一是印制價格標簽的成本,一是通知參與者的成本。在農產品價格傳導過程中,如果價格傳導鏈上其他環(huán)節(jié)價格發(fā)生變化時,本環(huán)節(jié)廠商要考慮價格變化帶來的利潤的變動和菜單成本之間的關系,如果菜單成本過高他們就會放棄此次價格或生產計劃的調整。
不同的專家對菜單成本對農產品價格傳導影響的研究結論存在著差異。Ward在進行新鮮蔬菜價格傳導研究中認為,易腐爛農產品的零售商不愿意提高價格,因為他們害怕價格提高造成農產品銷售量的減少,進而造成易腐爛農產品的損壞,由此造成了價格傳導的非對稱[14]。這個結論與Heien和Barro(1980)的結論存在分歧。他們認為,名義價格的變化會誘導菜單成本的增加[17-18]。Heien通過建立動態(tài)模型對食品行業(yè)的價格傳導進行分析時認為,相對保質期較長的商品而言,某一環(huán)節(jié)價格變化對易腐爛農產品產生的影響更小,因為保質期較長食品的價格變化將會帶來較高的時間成本和聲譽損失。Peltzman則認為沒有證據證明菜單成本和非對稱價格傳導之間存在聯系,但是他的報告中指出當供應鏈中的某一處菜單成本高于預期時,將會帶來更大的非對稱性[19]。
由于農產品價格信息傳遞和發(fā)布機制的不健全,導致信息傳播不順暢,造成價格傳導的阻滯,從而影響價格傳導的效率。國外在這方面研究較早,Bailey和Brorsen在對畜產品市場價格傳導進行分析時發(fā)現,在肉雞購買群體中有一個發(fā)言人,當雞肉價格下降時他發(fā)布信息的傳播速度沒有在價格上漲時傳播得快,從而造成價格傳導的阻滯現象[20]。并指出這種信息的選擇性傳播可能在制度的安排或是暗示下發(fā)生,例如,某機構定期確定和發(fā)布批發(fā)和零售價格,在某種程度上會代表這個行業(yè)的既得利益。目前我國仍然缺乏完整、細致的農產品成本、價格信息發(fā)布的平臺,這樣使得農產品價格傳導過程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造成價格非對稱性傳導,影響價格傳導的效率。孫志強 (2007)利用蛛網理論解釋生豬市場的波動情況,認為生豬市場信息透明度低和供求雙方博弈導致了我國生豬價格體系紊亂,他建議建立生豬期貨市場以及信息預警制度[21]。
在開放的經濟體系下,一國的農產品價格的最終走勢,不僅由本國自身對該類商品供求因素決定,而且也是同類產品全球定價的一個表現。因此,對于貿易量大的農產品,其農產品價格傳導的影響因素也包括國際因素。
在我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我國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也在快速增長,這就使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緊密聯系起來了。一些進出口量大的農產品,其價格走勢受國際市場供給關系影響明顯[22]。當國外某一類農產品價格產生波動時,勢必通過進出口貿易影響到我國的農產品價格,甚至有些時候會產生重大影響。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國際國內商品如大豆、棉花等商品價格相關性明顯增強,價格傳導效應明顯[8]。2010年10月份,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持續(xù)上漲,從而帶動國內價格走高。
要確保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順暢、促進農產品市場穩(wěn)步健康發(fā)展,就需要從影響農產品價格傳導的復雜因素中篩選出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影響價格傳導的哪些因素是合理的,哪些因素是不合理的。然后對不合理的因素應采取必要的抑制措施,以更好地穩(wěn)定農產品價格,保障農產品供給,確保基本人民生活、社會穩(wěn)定,經濟健康和諧發(fā)展。
信息不對稱造成農產品價格傳導的不順暢,是農產品價格傳導中的突出問題。因此,要加強農產品信息體系建設,建立由政府、企業(yè)、中介機構等共同參與建設的良好體系。要強化農產品信息網絡、人才隊伍等建設工作,改善各環(huán)節(jié)主體信息獲取的甄別能力,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因素,有助于提高他們應對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能力。鑒于農產品市場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質,政府在農產品信息體系建設中應扮演主角,應該成為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處理和發(fā)布方面的主體。在我國,由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等9部門聯合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產品價格信息服務工作的意見》(發(fā)改價格[2003]489號)中明確指出,完善農產品價格信息服務工作主要是為了解決農產品價格傳導過程中農產品價格信息不對稱造成價格傳導非對稱性問題,主要目標是改進和完善農產品價格信息的開發(fā)采集、加工整理、分析預測和播報發(fā)布工作,建立規(guī)范的農產品價格信息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逐步健全農村基層價格信息工作和服務隊伍[23]。
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薄弱,突出表現為收購環(huán)節(jié)組織化程度低、產地倉儲和預冷設施嚴重不足、燃料費變動大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了農產品成本價格,特別是中間流通環(huán)節(jié)流通成本價格,如高過路費、高油費、高人工費、高攤位租金費、高市場管理費等,給農產品價格順利傳導帶來阻礙。為此,應加大金融資金的投入,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產品批發(fā)市場和社區(qū)農產品銷售網點建設,健全產地倉儲和預冷設施以完善農產品冷鏈運輸系統,降低菜單成本造成的影響,完善農產品供給,保障農產品需求。國外大都把農產品批發(fā)市場作為公益性設施,全部或大部由政府投資,低收費管理,保本經營[24]。針對我國的國情,建議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在重要農產品集散地,投資興建或收購大型批發(fā)市場,降低各種管理費用,穩(wěn)定價格。有條件的城市,對社區(qū)農貿市場也可以采取類似的政策。在財政部門加大冷鏈系統建設、冷鏈系統相關技術科研攻關的資金支持的同時,各級政府應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吸引企業(yè)或社會資金,投資建設冷庫,或預冷、分揀設施。
農產品市場由市場力量決定。由于存在市場失靈,政府通過干預和管制可以改善資源配置效率。所以應該適時正確發(fā)揮政府干預和管制市場的能力,加強引導,建立規(guī)范合理的農產品市場,使得農產品市場可以健康發(fā)展,促進農產品價格順利傳導。作為一種市場引導的政策措施,農業(yè)政策、貨幣政策、關稅政策等往往是為在短期內減小農產品價格波動,延緩價格異常波動所帶來的沖擊而采取的政府干預行為。但事實上,借助政策干預行為實現農產品價格傳導的順暢存在著相當的難度。有時干預不當,可能造成負面效果。因此,必需要做好政策評估研究工作。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前后,應組織相關專家,對政策可能對農產品市場、價格、價格傳導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研究,進而提早采取措施,保障農產品市場外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使得農產品價格傳導順利。
研究農產品價格傳導過程,有助于了解農產品價格波動的變化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每個階段對最終價格的形成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從而當某環(huán)節(jié)發(fā)生巨大波動的時候,能夠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保證市場的平穩(wěn)運行。同時,通過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市場的整合程度,便于掌握各個市場的定位與作用,有利于國家做好市場的區(qū)域化布局,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應,保證農產品價格的穩(wěn)定合理,實現農產品市場的高效運轉。因此,應加大對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研究的投入力度,組建專門的研究隊伍,建立健全農產品價格信息預警機制,及時發(fā)現影響農產品價格傳導的不利因素,以便適時采取措施確保農產品價格傳導的順暢[25]。
[1]山東廣播電視臺,電視公共頻道《民生直通車》.聊城:豬肉價格暴漲替代品“跟風”銷量大增[EB].http://roll.sohu.com/ 20110721/n314159771.shtml.
[2]王旭冉.農產品價格波動及傳導機制研究——基于中國生豬產業(yè)鏈的分析[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5:46-47.
[3]李素芳.價格傳導機制探析——北京市CPI、PPI、MPI傳導關系[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03):5-56,58.
[4]Péter András Popovics.Analysis of economic issues relating to the dairy sector,with emphasis on price transmission[J].Applied Studies in Agribusiness and Commerce,61-69.
[5]Fao.Commodity Market Review[Z].2003-2004.
[6]許世衛(wèi),李哲敏,董曉霞,李干瓊.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理論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12):37-39.
[7]李哲敏,王玉庭,崔利國,劉宏,李干瓊.2011年國內外禽蛋市場及貿易形勢分析[J].農業(yè)展望,2012,(2):16-20.
[8]冷淑蓮,江野軍,冷崇總.價格傳導機制的分析[J].價格與市場,2004,(12):10-13.
[9]袁闖,李松齡.基于VAR的我國產業(yè)間價格傳導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9,30(4):86-89.
[10]Kinnucan H.W.,Forker,O.D..Asymmetry in farm-retail price transmissionfor major dairy produc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7,69:285-292.
[11]Miller,D.J.and Hayenga,M.L..Price cycles and asymmetric price transmission in the U.S.pork marke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83:551-562.
[12]Boyd,M.S.and Brorsen,B.W.Price asymmetry in the U.S.pork marketing channel[J],North Centr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8,10:103-109.
[13]Jochen Meyer,Stephan von Cramon-Taubade.Asymmetric price transmission:A survey[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3):581-611.
[14]Ward R.W.Asymmetry in retail,wholesale and shipping point pricing for fresh vegetabl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2,62:205-212.
[15]肖六億,常云昆.價格傳導關系斷裂的根本原因分析[J].中國物價,2005,(12):18-21.
[16]胡冰川.消費價格指數、農產品價格與貨幣政策[J].中國農村經濟,2010,(12):37-45.
[17]Heien D.M.Markup pricing in a dynamic Model of Food Industry[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0,62:10-18.
[18]Barro R.J.A Theory of monopolistic Price Adjust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2,39:17-26.
[19]Peltzman S.rices rise faster than they fal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108(3):466-502.
[20]Bailey D.,Brorsen,B.W.Price asymmetry in spatial fed cattle markets,wester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9,14 (2):246-252.
[21]孫志強.我國生豬市場“蛛網現象”的本質、根源和破解措施[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2]李曉俐.現階段我國農產品價格變化及應對策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5):49-50.
[23]發(fā)改價格[2003]489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產品價格信息服務工作的意見[EB].http://www.airitilaw.com.tw/ falvm/app/dbhy/f_lawshow.jsp?TID=2_11145&KeyWord.
[24]黃海.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EB].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08/c_121163389.htm.
[25]許世衛(wèi).中國2020食物與營養(yǎng)發(fā)展目標戰(zhàn)略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1,9(144):4-13.
Agro-products Price Transmission and its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Xu Shiwei,Li Zhemin,Kong Fantao,Dong Xiaoxia,Cui Liguo,Ren Yufe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CAAS,Beijing 100081,China,Key Lab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Early-Warn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 of MOA,Beijing 100081,China,Key Lab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Early-Warn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 of MOA of CAAS,Beijing 100081,China)
Fluctua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agro-product pric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distribution of various stages'benefits in the whole agricultural chain,also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o-economic order.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agricultural stability i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Decision-makers in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focus on how to ensure the smooth agricultural prices transmission and stable market price.In view of relatively weak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agricultural price transmission,the meaning,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suggestions for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stabilize the market price were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in order to promptly discover and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fluctuations in agricultural prices,make the early warning,maintain the market's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Price transmission;Meaning;Features;Influencing factors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 (2012BAH20B04),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 (2012ZL017),農業(yè)部農業(yè)信息預警專項“農業(yè)信息分析與預警研究”項目,農業(yè)部“948”項目 (2012—Z1)。
2012-06-28
許世衛(wèi) (1962-),男,江蘇如東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業(yè)信息分析與預警、食物安全。
F323.7
A
(責任編輯 胡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