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日本退出國際聯盟的“法理”思辨

        2012-01-26 07:41:54陳秀武
        外國問題研究 2012年2期
        關鍵詞:國際聯盟國聯法理

        陳秀武

        (東北師范大學日本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24)

        國際聯盟(以下簡稱“國聯”)的出現是協約國與同盟國在一戰(zhàn)中博弈的結果。以美利堅合眾國、英國、法蘭西以及日本為代表的主要協約國贏得戰(zhàn)爭的同時,也贏得了重新規(guī)范世界秩序的話語權。尤其是美國,在大戰(zhàn)臨近尾聲之際對德宣戰(zhàn),并大肆彰顯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綱領”,成為建立國際協調組織的最初構想國。但有趣的是,在1920年1月10日國際聯盟宣告成立的時候,因為《凡爾賽條約》(1918年6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通過)在美國的眾議院遭到否決,作為其一部分的《國際聯盟盟約》落得慘遭否決的相同命運,因而至1946年4月18日國聯宣布解散,美國自始至終都未參加國際聯盟。

        在國際聯盟存在的26年間,有60多個國家先后加入,也有近20個國家相繼退出。其中在幾個主要的退出國中,有1933年3月退出的日本、1933年9月退出的德國以及1937年退出的意大利。它們脫退聯盟的緣由雖然不盡相同,但可以歸納出的共性原因有兩點:其一,國際聯盟本身的脆弱與約束力的缺失;其二,日本、德國、意大利等國追求的國家建設目標與國際聯盟的要求相左。換言之,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是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帶來的結果,那么日、德、意等相繼脫退“國聯”的舉動則預示了在文明程度沒有明顯進化的特殊時期,各國的霸權心理與領土欲求,勢必會帶來對根基尚淺的新國際秩序進行再規(guī)范的行動與舉措。然而,無論是重新規(guī)范世界秩序,抑或是打破之,都應該事出有因。本文擬從日本參與組建國聯的思想史意義、日本與國聯的關系概說以及日本為脫退國聯找尋的借口及“法理”工具等方面,對日本退出國際聯盟問題加以考究。

        一、日本參與組建“國聯”的思想意味

        “國聯”這一國際協調組織,以“確保永久國際和平”為目的。它是根據《國際聯盟盟約》組建起來的。而《國際聯盟盟約》是戰(zhàn)后協約國及主要戰(zhàn)勝國在巴黎和會上簽署的系列條約——1919年6月28日的《協約國及參戰(zhàn)各國對德和約(凡爾賽條約)》、1919年9月10日的《協約國及參戰(zhàn)各國對奧地利和約(圣日耳曼條約)》、1919年11月27日的《協約國及參戰(zhàn)各國對保加利亞和約(納伊條約)》和1920年6月4日的《協約國及參戰(zhàn)各國對匈牙利和約(特里阿農條約)》——的第一部分的主要內容。它既是需要各國遵守的國際公法,又是指導條約構成的綱領性文件。在根據其組建“國聯”的過程中,日本雖然不是“國聯構想”的主倡者,但它是積極的參與者。

        在巴黎和會上簽署的系列條約中,日本一直以戰(zhàn)勝國的身份參與簽約事宜,被納入繼“美利堅合眾國、英帝國、法國和意大利”之后位居第五的“主要協約和參戰(zhàn)國”行列[1]77,287,386,437。正因為這一“主要協約及參戰(zhàn)國”的地位,使得日本順理成章地成為“國聯”的五大創(chuàng)始國之一。然而,在籌建“國聯”的初期,對于是否參加這一國際組織,日本國內存有不同的呼聲。反對的“聲音”強調,參加“國聯”將會帶來“受其他國家左右國運”的危險。而支持的“聲音”則主張,與各國協調是大勢所趨,遂日本決定參與“國聯”。并在《凡爾賽條約》生效的1920年1月10日,日本天皇發(fā)布了《恢復和平之詔書》。內容如下:

        “朕思之,本次戰(zhàn)亂兵戈5年,攪動世界。然我聯合友邦賴以奮勇努力之威烈,一掃戰(zhàn)亂,恢復和平。朕甚為欣喜。方今為收拾紛擾之局,以固將來之安寧,諸友邦宜協同處理。議和會議在法國一經召開,朕亦派遣全權委員參與商議,以成和平永遠之協定,以確立國際聯盟之規(guī)模。此乃朕實感欣慰之事,同時亦深感今后國家負荷之重大。今世運一轉,時局大變,宜自強不息、順應時局。爾臣民宜深省,進則循萬國情勢、依據世界之大經,舉聯盟和平之實;退則以重厚堅實為旨,戒浮華驕奢之風,以培養(yǎng)國力、跟進時世之進步為己任。朕期望仰賴與友邦和平之喜,披廣君德之恩澤。切望依賴朕之忠良臣民之同心協力,使百姓富足安康、廣布文明教化、恢弘祖宗之洪業(yè)。爾等臣民宜充分體察朕之旨意?!保?]347-348

        這一和平詔書是由大正天皇發(fā)布的,其包括的內在含義應該有以下幾點:第一,一戰(zhàn)后,日本已經獲得了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國際地位,并逐漸在國際事務當中獲得了話語權及規(guī)范世界秩序的“霸權”。從思想層面觀之,這種話語權的獲得,以公法意識的強化與對公法本質認識的加深為前提,以當時流行的國際公法為保障。這里的“前提”和“保障”,為大國主宰下的“世界和平”裝點上了合法的外衣。因此,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日本派出全權委員似乎最為合適了。第二,倡導“永久和平”,組建“國際聯盟”是大勢所趨。只因日本是發(fā)起國之一,故“國家負荷重大”。第三,順應形勢、擴大“聯盟的和平果實”是主業(yè),但“培養(yǎng)國力”、適時派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第四,借助組建“國際聯盟”及參與國際事務之機,將天皇的恩澤無限擴大,將日本文明布于四方,并以此弘揚祖先之基業(yè)。這是對明治政府成立之初的《親征之詔》與《御宸翰》的思想精神的繼承。

        1868年2月28日的《親征詔書》中稱:

        “朕早承天位,值此天下一新之際,文武一途親裁公議。國威確立與否、蒼生安頓與否,皆在于朕是否盡職盡責,故日夜寢食不安、勞心費神。朕雖不肖,欲繼述先帝遺意,內安列藩百姓,外使國威耀于海外。然德川慶喜圖謀不軌,天下解體遂及騷擾,萬民陷于涂炭之苦,故朕決定斷然親征。按照布告天下所示,與外國交際方面也事關重大,故誓為天下萬姓親身凌駕于萬里之波濤、彰顯國威于海外,以對先帝之神靈。汝列藩宜不遺余力佐朕,同心協力、各盡其分,為國家努力奮斗!”[2]4-5

        雖然這是明治天皇針對德川慶喜而發(fā)布的討伐詔書,但已經明確規(guī)定了新政府帶有強烈野心的外交指向,并成為明治日本國家建設的指導精神。這一精神在與發(fā)布《五條誓文》的同時而宣布的《御宸翰》中再次得到重申。

        “(前略)朝廷政事一切從簡,君臣相親、上下相愛,德澤遍及天下,國威耀于海外。然近來宇內大開,各國爭相雄飛之際,獨我疏于世界情勢固守陋習而失一新之功效。朕安居于九重宮(皇宮),一日偷安忘卻百年煩憂之際,已遭受各國凌辱。朕唯恐上侮列祖列宗,下苦黎民百姓,故于茲同百官諸侯相約盟誓:繼述列祖?zhèn)I(yè),不問一身之艱辛,親營四方,安撫億兆,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之安。(后略)?!保?]7

        可見,遭受列強凌辱的事實,刺激了日本天皇乃至百官的神經。轉化或消解這種憤懣情緒的良方,就是不斷給自己民族以強烈的心理暗示,即努力成為可以恃強凌弱的那樣一種存在?!澳欠N存在”是一個國家前進的總體目標,當其目標一時還難以達成之際,無疑會在以發(fā)號施令的文書中,作為具象化的路標而淋漓盡致地被表露出來。日本近代史告訴我們,在明治時代結束的前一年(1911),日本完成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主要任務,從而達成了上述目標的一半。而大正年間參與籌劃與組建“國聯”的舉動,可以說是完成了明治外交任務的另一半。在這個意義上,日本的參與組建“國聯”活動,是對明治精神的繼承。

        二、日本與“國聯”關系概說

        從1920年1月10日加入“國聯”至1933年3月27日退出“國聯”,日本在這一國際協調組織中維持了13年2個月17天。但是,日本繼續(xù)參與國聯各委員會的活動一直持續(xù)至1938年。從日本與“國聯”的關系看,二者之間存在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纏綿與恩怨糾葛。根據日本在組建“國聯”之際的前后作為及其后多年的活動史,可以將其與“國聯”關系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為制定《國際聯盟盟約》的建言階段、為處理國際事務獻計獻策的階段、“九一八”事變?yōu)槠瘘c的分道揚鑣階段以及退盟后的后續(xù)階段。

        在第一階段,日本一躍成為國際公法的制定者,時間大體在1918至1920年。近代以來,日本始終處于對西方《萬國公法》吸收與消化的過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為日本提供了與西方列強協商制定國際公法的契機,其主要體現在制定《國際聯盟盟約》上。然而,盡管日本熱心十足,但以英帝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然發(fā)揮了主導作用,以至于當日本提議將“人種平等原則”[3]列入《國際聯盟盟約》之際,因遭到澳大利亞的強烈反對,而未被英帝國采納。“人種平等”之所以被提起,或許是“西方中心主義”作怪下的產物,抑或是追求與歐洲列強對等地位的日本針對種族差別而做出的強烈反抗。反抗歸反抗,不被采納的結局似乎更能說明歐洲中心的霸權本質??梢?,從聯盟成立一開始,便已經埋下了日本脫盟的“思想因子”。同時,也預示了聯盟及聯盟盟約并非能夠有效約束各國的外交行為或抑制戰(zhàn)爭的發(fā)生。

        在第二階段,積極參與處理歐洲戰(zhàn)后事務,屬于日本在國際聯盟發(fā)揮作用的“黃金時代”,時間上大體在1920至1931年。剛剛成立不久的國際聯盟,為了表現其所謂的“公平公正”,在涉及歐洲事務時,常任理事國中的歐洲籍國家采取了回避姿態(tài),這樣便給日本提供了“盡職盡責”的大好時機。因而作為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亞洲國家日本,在國聯理事會討論的仲裁與安全保障、軍備縮減、國際糾紛等問題上掌握了絕對發(fā)言權。但日本諸多努力是建立在確保日本在遠東太平洋地區(qū)的既得利益基礎上的,即在英法等國主導下的國際聯盟于一戰(zhàn)后重新分割勢力范圍之際,日本的勤懇工作是為了換取英法對其固有利益的認可。尤其是,急欲獲得對已在中國取得的各項侵略權益的認可。為此,日本為配合國聯工作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成立專門機構進駐聯盟總部所在地。

        大正天皇于1921年8月12日發(fā)布了《敕裁國際聯盟帝國事務局官制》之敕令384號文件,規(guī)定:(1)為便利日本于海外處理國際聯盟事務,于聯盟本部所在地設置國際聯盟帝國事務局;(2)事務局職員構成如下:局長、次長各1人,事務官7人,書記2人;(3)局長由特命全權公使充任,負責監(jiān)督指揮聯盟理事會的帝國代表者,掌管局務;(4)次長由大使館參事官充任以輔佐局長;(5)事務官由外交官充任,受命分掌局務;(6)書記由外務省的書記生充任,受命處理庶務[4]。

        敕令發(fā)布后的第10天,松田道一就任特命全權公使局長,標志“國際聯盟會議日本國事務局”正式成立。日本退出聯盟后,1933年10月一度改為“國際會議日本國事務局”。隨著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不斷加深,1941年4月12日廢除機構,6月1日人員撤回日本。在廢止前,該機構的局長、次長任職情況如下頁表1所示:

        可見,國際聯盟一經成立,日本立即組建上述機構并使其進駐歐洲,說明日本帝國主義的敏感性與跟進速度超乎了我們的想象?!皣H聯盟會議日本國事務局”存在了19年零8個月,無論是1933年3月27日退盟日、1935年3月27日退盟生效日,還是1938年11月2日徹底脫離聯盟各種委員會,都沒有影響這一常駐機構的正常運轉。截止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4月,該機構完成了“使命”被廢并于6月遷回日本。從這一變化狀況,似乎也可揣測到日本帝國主義徹底推進戰(zhàn)爭的外交心理走向。1941年日本利用完國際聯盟將其一腳踢開的手法,與近代日本吸納《萬國公法》并利用其進行外交欺詐的做法如出一轍。

        表1 國際聯盟會議日本國事務局局長、次長任職一覽[5]

        第二,在國際聯盟總會以及理事會逐漸增加“砝碼”,利用常務理事國及聯盟成員國的內部矛盾,將日本的利益最大化。

        國際聯盟理事會主要由五強國(最初設計的所謂常任理事國)的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和美國,以及其他四個聯盟國代表組成。根據《國際聯盟盟約》,在大會第一次選定四個非常任理事國的盟國代表之前,比利時、巴西、西班牙和希臘具有行政院理事國身份,準予參與國聯理事會[1]267-268。1926年德國加入國際聯盟并成為常任理事國,1934年蘇聯加入常任理事國。在日本退出國聯后,國聯理事會由4個常任理事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蘇聯)和經過選舉產生的8個非常任理事國參與[6]。

        國聯理事會平均一年召開4次會議(大體在每年的1、5、9月召開),除此之外有臨時增開會議情況;在遇到緊急情況、或受聯盟國政府要求時,也有由事務總長召集增開理事會的情況。這樣,自1920年1月10日國聯成立后,1月16日在巴黎便召開了第一次理事會。因日本為國聯創(chuàng)始國及常任理事國之一,故退盟前日本積極參與了71次國際聯盟理事會,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日本大使、公使參與國際聯盟理事會一覽表

        上表中,松井慶四郎擔任大使參與國聯理事會時,于1920年完成對德國和約即《協約及參戰(zhàn)各國對德和約》的簽訂工作。他在國聯總會與理事會上,利用日本慣用的外交伎倆,逼迫包括美國在內的英、法、意等國支持日本從德國手中接管山東權益的無理要求。同時,對德國在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實施委任統(tǒng)治。因上述種種“功績”,他被日本政府授予男爵。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后繼者石井菊次郎在擔任聯盟理事會議長期間,為解決意大利希臘之間的科爾夫島爭端、土耳其伊拉克邊境問題時的種種“鞠躬盡瘁”表現;才會有安達峰一郎起草“國際司法裁判所規(guī)程”、擔任“國際糾紛調停手續(xù)研究委員會議長”以及1931年起就任國際司法裁判所所長的“壯舉”,并為他本人贏得了“世界良心”的美名。然而,針對中國在聯盟總會上控訴1926年英軍炮擊萬縣事件(中國軍民死亡近千人)以及1928年5月日軍在山東濟南制造的“五三慘案”(死傷近8 000人)時,既是國聯常任理事國又是“糾紛對象國”的英帝國和日本,對此置身法外(避免國聯中的第三國介入)的做法再次暴露了“國際聯盟”宣揚“世界和平”的虛偽性。另外,中國在國聯中根本沒有發(fā)言權的事實,也恰好驗證了“弱國無外交”的“鐵則”。

        此后,繼任的永井松三、芳澤謙吉、佐藤尚武和長岡春一等人,在國聯理事會上繼續(xù)為解決歐洲事務貢獻力量的同時,不斷為日軍侵華的暴行遮掩與辯護。尤其是“九一八”事變后,“李頓報告書”在國聯大會上以42∶1的票數獲得通過之際,長岡春一與松岡洋右、佐藤尚武等人一同退離國聯大會現場。這一階段,日本在充分認識到國際聯盟的霸權本質后,將其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日本與國聯關系的第三與第四階段,是指“九一八”事變?yōu)槠瘘c的分道揚鑣階段和退盟后的后續(xù)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日本極力掩蓋“九一八”事變的侵略本質,并努力為“侵略有理”大造輿論。脫退聯盟后,設在日內瓦的日本機構一直關注國聯動向,在歐洲現地為日本的侵略活動進行“合理”宣傳。同時,在為脫退聯盟尋找法理依據上充分展示了日本人的狡黠與詭辯才能。

        三、日本脫退的借口與“法理”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中國政府借助《國際聯盟盟約》不斷向國聯申訴。1931年9月19日,中國政府致書中方的國聯代表施肇基,命其請求國聯根據《國際聯盟盟約》條款,采取適當措施。9月21日在《出席國聯代表施肇基為根據盟約第十一條①第十一條內容:“凡任何戰(zhàn)爭或戰(zhàn)爭之威脅,不論其直接影響聯盟任何一會員國與否,皆為有關聯盟全體之事。聯盟應采取適當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國間之和平。如遇此等事,秘書長應依聯盟任何會員國之請求,立即召集行政院會議?!笔澜缰R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17-1923年)》,270頁。申訴事致國聯秘書長德留蒙照會》中,他告知國聯中日戰(zhàn)況的實情有兩點:其一是日軍在中國東北的暴行,諸如炸毀兵工廠、營房以及火藥庫,占領沈陽及安東各城;其二是為避免“情勢”擴大,蔣介石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7]。他還表示對國聯做出的任何決議,中國均愿意完全遵行??梢姡袊矫姘呀鉀Q糾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國際聯盟了。之所以如此其緣由無非有二,一是中國多年來積貧積弱、國力不振;二是中國尚未認清國聯本質,對國際公法愚忠愚信。這說明在公法意識上,中國已經遠遠被日本甩在身后。當中國篤信國際聯盟及《國際聯盟盟約》之際,日本已經在破壞與反向利用《國際聯盟盟約》的二元立場上前行。

        無疑,日本一直在利用《國際聯盟盟約》為脫退聯盟尋找借口與制造“退盟有理”的“法理”工具。在此過程中,暴露了日本難纏的、極盡詭辯之能事的國民性格。

        首先,在處理國聯事務的過程中,日本外交官們動輒以挑剔的眼光或半威脅的手段,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退盟前日本的外交活動與外交官的思想動態(tài),似乎都在為脫退聯盟準備口實。日本當時的評論家澤田謙與法學家兼外交顧問信夫淳平在各自的著述中,都曾對“國際聯盟”的目的與《國際聯盟盟約》的相關條文做過詆毀性解釋。這無疑為日本脫退聯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澤田謙論及“國際聯盟”的性質時,是以批判《國際聯盟盟約》的序文②序文的內容如下:“一、締約各國,為增進國際間合作并保持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受不從事戰(zhàn)爭之義務;二、維持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三、嚴格遵守國際公法之規(guī)定,以為今后各國政府間行為之規(guī)范;四、在有組織之民族間彼此關系中維持正義并恪遵條約上之一切義務?!眳⒁娛澜缰R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17-1923年)》,266-267頁。為切入點的。他認為:“一一觀此四原則,其意義甚見曖昧,文字甚為不備,且前后語義重復。但余以為其意義不在于單獨各項,而在于整合全體,即合為全體加以考察,而后始有真意?!保?]這一評價雖說道出了國際聯盟及其規(guī)約有失嚴密性,但更為重要的是開啟了對國聯及其規(guī)約進行批判的先河。尤其是在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的年代,以這種評價為基點,進行反向宣傳的法學家們似乎找到了終生為之奮斗的學術分野。信夫淳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1927年寫下的著作《國際紛爭與國際聯盟》中,針對《國際聯盟盟約》第一條第三款和第二十六條第二款①第一條第三款內容:“凡聯盟會員國,經兩年前預先通告后,得退出聯盟。但須于退出之時將其所有國際義務,及為本盟約所負之一切義務履行完竣?!钡诙鶙l第二款內容:“聯盟任何會員國有自由不承認盟約之修正案,但因此即不復為聯盟會員國?!眳⒁娛澜缰R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17-1923年)》,267、276頁。與脫退聯盟的相關規(guī)定展開了論述。他批判了這兩個條款之間存在的矛盾表述,指出“退盟之際的2年前預告,實不足維持聯盟之鞏固。且本條約根據第二十六條所定之手續(xù),而改正之際,聯盟國若不同意,一面可不受改正之拘束,他面亦喪失聯盟國之資格。故不同意修正,亦可為脫退之一法,聯盟之結束(團結)力,于茲更見薄弱?!保?]因此,他批判“退盟之際的2年前預告”的條文規(guī)定,就是“一紙空文”。

        其次,偽滿洲國成立以后,當時日本國際法學家松原一雄從法理上為日本的侵略活動尋找根據。他以所謂的“日本門羅主義”對抗“李頓調查報告書”。他針對“報告書”第九章提議的為解決中日糾紛需要“國際合作”的主張,提出了反對意見并認為與“日本門羅主義”發(fā)生沖突。進而他揚言,“日本門羅主義”是1905年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為日本量身定制的指導原理,即“日本作為亞洲各民族的領導者、保護者有義務除掉歐洲諸國對亞洲的蠶食。且所謂亞洲諸民族是指西起蘇伊士運河東至堪察加半島的整個大陸。其中除卻印度安南、菲律賓群島、香港及其他歐洲殖民地?!保?0]可見,這完全是美國門戶開放政策下的產物。然而,松原正是借用這一“指導原理”,否認了當時美國國務卿史汀生針對“九一八”事變以來的日本侵略成果而提出的“不承認政策”。他試圖以其所構筑的“日本門羅主義”←→“不承認政策”的對立邏輯,混淆視聽。而且,他還根據美英在海外殖民地保有“特殊利益”之際行使“自衛(wèi)權”的現實,主張在“滿洲問題”上排除一切來自聯盟與美國的干涉,恰好是向世界張揚“日本門羅主義”的最佳途徑。另外,針對“報告書”第10章提議的締結“調停、仲裁審判、不侵略及相互援助之中日條約”,松原認為是“空想的、非現實的”。在“滿洲問題”上,日本比附美國的外交心理占了上風。每當外交上遇到難題,“日本門羅主義”似乎就會成為指導外交的思想工具。

        第三,利用《國際聯盟盟約》的第二十一條做文章,強調在中國東北的“自衛(wèi)權”,否認侵略的實質。1933年1月21日,日本外務大臣內田康哉在貴族院演說中,認為《國際聯盟盟約》第二十一條(“國際協議如仲裁或區(qū)域協商類似門羅主義者,皆屬維持和平,不得視為與本盟約內任何規(guī)定有所抵觸?!保?]274承認“門羅主義”是有效的。在2月21日的國聯大會上,日本代表團強調“日本負有維持遠東和平與秩序之責任”,并正式宣布包括“特殊利益”、“亞洲人之亞洲”、“日本領袖地位”以及“生存權”的“日本門羅主義”。2月24日,當國聯大會決定“滿洲國”為非法之際,日本首席國聯代表松岡洋右氣急敗壞地丟下一句“日本政府就中國糾紛問題與國際聯盟進行合作的努力,已經達到了極限”[11]的話后,隨即率團退場。

        第四,天皇頒布《國際聯盟脫退詔書》為日本與國聯的糾葛最終定音。1933年3月27日的詔書內容:

        “朕思之,前此為恢復世界和平,國際聯盟一經成立,先帝欣喜命帝國參加。朕亦繼承遺志絲毫不怠,前后十有三年,始終協力。今值此滿洲國新興之際,帝國尊重其獨立以促其健全發(fā)展,根除東亞禍根以確保世界和平之基。然不幸者,聯盟所見與之背道而馳。朕乃命政府慎重審議,使其采取脫退聯盟之舉措。然確立國際和平乃朕常冀求之所在,未有停止。因而為和平之種種企圖,今后亦應協力不渝。今與聯盟分手,乃基于帝國所信,并非偏愛東亞而疏于友邦之舉。篤信于國際、彰顯大義于宇內,乃朕夙夜所念之。方今列國際會(偶遇)罕見世變,帝國亦遭遇非常之時艱。此恰逢舉國振興之秋,爾等臣民宜充分體察朕之本意,文武交互恪守各自職分,眾庶各盡其業(yè),向所履正、行所執(zhí)中。戮力同心處此世局,進而翼成皇祖父之圣猷(計劃),以期普及人類之福利?!保?]409

        在接到這一詔敕后,1933年3月27日下午,日本外相內田康哉根據盟約第一條第三款,向國聯秘書長德留蒙發(fā)出《日本退出國聯通告》,最終退盟??梢姡妹思s的漏洞,加上奉旨接受天皇詔敕,日本帝國主義者編織了一副由“外法與內法”交互構成的最大的“法理工具”。

        總之,從日本退出國際聯盟的事件觀之,《國際聯盟盟約》的有失嚴密與殖民者的刻意歪曲,使“國聯”徹底喪失約束力,并進而淪為心懷叵測的帝國主義賴以利用的“工具”。對“國聯”相關話題的關注與研究,給人們帶來的啟示有兩點:(1)在國際公法不斷演進變化的當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下與“國際精神”的發(fā)揚,是使國際組織(聯合國)發(fā)揮效用的關鍵所在;(2)如何調整原有國際法與現行國際法之間的矛盾似乎已成為當務之急。例如,目前成為全球焦點的南海問題,按照“先占性原則”進行解釋,與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qū)的規(guī)定,得出的結論會有不同。這是新舊公法演進中疏于有效對接給現代人帶來的“法理”困惑。這一點尤其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1]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17-1923年)[M].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

        [2]近代史料研究會編.明治大正昭和三代詔勅集[M].北望社,1969.

        [3]佐藤尚武監(jiān)修.日本外交史14國際連盟における日本[M].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72:4.

        [4]內閣制作.御署名原本·大正十年·勅令第三百八十四號·國際聯盟帝國事務局官制[EB/OL].http://www.DAS/meta/MetaOutServlet.

        [5]秦郁彥編.日本官僚制総合事典[M].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44.

        [6]立作太郎.國際連盟規(guī)約[M].日本評論社,1937:29.

        [7]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第六編“傀儡組織(一)”[M].臺北:1981:264.

        [8]澤田謙.國際連盟概論[M].巌松堂,1923:117.

        [9]信夫淳平.國際紛爭與國際聯盟[M].薩孟武,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276.

        [10]松原一雄.リットン報告と日本モンロー主義[J].東亜,第五巻第11號,1932-11-01:7.

        [11]王繩祖,等編.國際關系史:第五卷(1929-1939年)[M].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83.

        猜你喜歡
        國際聯盟國聯法理
        一戰(zhàn)后美國的“國際協會”與“國際聯盟”之爭
        口碑制勝!全面禁抗時代,國聯天科在鱖魚上有何作為?
        當代水產(2023年4期)2023-06-14 02:58:40
        國際聯盟裁軍會議的歷程
        學理論·下(2017年7期)2017-07-07 18:39:18
        國聯和日本耍的把戲
        黨史文苑(2017年1期)2017-02-18 15:06:43
        檢察機關強化刑事訴訟監(jiān)督權的法理闡釋
        講情理更要講“法理”
        環(huán)境損害鑒定法理依據探討
        農村土地承包權退出的法理依據分析
        天津市國聯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項目在靜??h開工建設
        福利视频一二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 特黄熟妇丰满人妻无码| 成人三级a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h动漫尤物视频| 免费观看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99杏|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99蜜桃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 精品国产品欧美日产在线 | 亚洲一区久久久狠婷婷| 国产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日韩少妇内射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免费av网址一区二区| 亚洲av专区国产一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亚洲成AV人久久|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第八页| 日韩a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丁字裤少妇露黑毛| 色妺妺视频网| 久久久精品亚洲懂色av|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 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v国产蜜芽tv| 美女被内射中出在线观看 |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亚洲AV日韩AV高潮喷潮无码| 亚洲丝袜美腿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 国产精选自拍视频网站|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国产一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国产av大片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