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瑤瑤 凌賓芳 吳 堯
(解放軍第302醫(yī)院,北京 100039)
目前肝移植是治療終末期肝臟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1〕。各種急性或慢性肝病用其他內、外科方法無法治愈,預計在短期內(1~2個月)無法避免死亡者,均可考慮進行移植術。肝移植術后易出現并發(fā)癥,直接影響肝移植術的治療結果,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本文選擇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肝移植術的老年患者123例,回顧性分析有效的護理干預對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3例患者,男105例,女18例,年齡60~69歲,平均63歲。95例為中、晚期肝癌;4例為肝炎后肝硬化,術前已有2次左右食道靜脈破裂大出血;3例為慢性重型肝硬化合并急性腎衰竭;6例為急性肝衰竭;8例為自身免疫性肝病;7例為藥物性肝損害。住院28~70 d。
1.2 手術方法 供肝切取采用快速灌注法,切取之后保存于4℃ UW液中并予修整,原則上應15 h內恢復血供。受者手術均采用經典非轉流式原位肝移植術,切除整個病肝,將受者肝上、下腔靜脈及肝下下腔靜脈開口整形后與供肝上、下腔靜脈及肝下下腔靜脈行端端吻合,門靜脈、肝動脈、膽總管均采用端端吻合,術中過程順利。
1.3 結果 123例患者,除1例因術中失血過多、腦部缺血時間較長未能蘇醒外,均在術后28~70 d治愈出院,至今生存良好。在住院期間19例出現腹腔內出血,早期發(fā)現及時處理后出血停止;6例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經過加強抗感染治療,3 d后感染控制;4例患者發(fā)生急性排斥反應(AR),激素沖擊治療后急性排斥反應均被控制;8例患者術后出現肝動脈血栓;49例患者術后1 w出現血糖升高,調整1個月后恢復正常;96例患者術后應用大量激素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癥狀。
2.1 出血 腹腔內出血是肝移植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多發(fā)生在術后48 h內,病死率為0% ~20%,及早發(fā)現和治療是移植術后監(jiān)護的關鍵。按常規(guī)嚴格觀察腹腔引流液的情況,每30 min向上、向下擠壓引流管1次。出血的標準是:出血>300 ml/h或12 h出血量 >3 000 ml〔2〕。我科21例患者術后24~48 h出現血性引流液,達到300 ml以上,患者突感肝區(qū)疼痛,出現局部壓痛、腹部膨隆等體征,化驗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下降明顯。說明患者有腹腔出血,經及時輸新鮮血、凝血酶原復合物和纖維蛋白原等,出血停止。對于仍存在出血現象者,行急診剖腹探查術進行止血后出血現象消失。
2.2 感染 感染已成為肝移植術后的主要并發(fā)癥,其中以肺部感染和敗血癥的病死率最高〔3〕。為此我們對患者均做到嚴密的保護性隔離、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加強基礎護理,并盡早停用呼吸機,拔除氣管內插管,保持呼吸道通暢;有氣管插管時應隨時吸痰。拔除氣管內插管后鼓勵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本組病例中6例由于術前就有金葡菌性肺炎,術后使用了免疫抑制劑,抵抗力進一步降低,術后第一天痰培養(yǎng)就發(fā)現有金葡菌,術后第三天切口分泌物、膽汁和腹腔引流液培養(yǎng)中均有金葡菌,藥敏示頭孢菌素類敏感,從第四天開始改用頭孢哌酮鈉聯合磷霉素,至術后第9天,除了痰培養(yǎng)中尚有金葡菌外,其余部位的細菌培養(yǎng)均陰性。至術后第22天,肺部感染也得到完全控制。
2.3 排斥反應 AR仍是肝移植術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及時發(fā)現、準確診斷和合理應用免疫抑制劑控制AR,是保證移植肝順利存活的關鍵。AR發(fā)生在術后5~14 d內,本文出現的8例AR均發(fā)生在術后5~8 d。在護理過程中發(fā)現8例患者有煩躁不安、失眠、畏寒、發(fā)熱、乏力、移植區(qū)疼痛、皮膚黃染、大便顏色變淺、體溫升高等表現。經化驗肝功能等指標后,及時給予激素沖擊治療,AR均被控制。
2.4 肝動脈血栓 肝動脈血栓形成及栓塞多發(fā)生在術后1 w內,是最嚴重的并發(fā)癥。本組有8例術后1 d肝區(qū)突發(fā)疼痛、精神萎靡、高熱、腹水,實驗室檢查肝功能異常,并呈進行性加重,經B超證實為肝動脈血栓。術后第3天行肝動脈吻合,術后45 d痊愈出院。
2.5 高血糖 肝移植術后早期高血糖較為常見。本組49例出現血糖升高的患者,肝移植術前均無糖尿病及家族糖尿病史,術后第1周血糖11.8~18.9 mmol/L,尿糖(+~■)。及時給予降糖治療,第2周血糖10.2~16.8 mmol/L,尿糖(+~?);第3~4周血糖8.8~16.0 mmol/L,尿糖(-~?);1個月后血糖、尿糖均逐漸降至正常。
2.6 神經精神并發(fā)癥 肝移植術后神經精神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本文術后應用免疫抑制方案為環(huán)孢素CsA/普樂可復(FK506)、霉酚酸酯(MMF)及皮質激素三聯;術后前3 d甲潑尼松龍用量分別為500、250、250 mg,之后改為潑尼松80 mg口服,每日減量10~20 mg口服維持。同時進行抗感染和護肝等對癥支持治療。術后3 w內神經精神系統(tǒng)檢查發(fā)現的癥狀有焦慮,精神性焦慮表現為神經過敏、伴有恐懼和抑郁、坐立不安、煩躁,軀體性焦慮表現為心悸、發(fā)抖;睡眠障礙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睡眠不穩(wěn)、多夢;譫妄型精神障礙表現為急性精神混亂狀態(tài)、失去定向力、言語錯亂、躁狂、出現譫妄反應;神經衰弱綜合征表現為頭痛、肢體無力、注意力不集中;幻覺表現為幻聽、幻視、視物變形、被害妄想;失語癡呆、緘默閉鎖;癲癇。行頭部CT檢查排除中樞神經系統(tǒng)器質性病變如腦出血、腦梗死等。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病房環(huán)境也是引起精神異常的因素之一。ICU內隔離的環(huán)境、各種頻繁的操作、儀器的聲響等,打亂了患者原有的生物鐘,晝夜難分,在手術打擊后難以獲得良好的休息。肝移植患者患病時間較長,在術前長時間的治療與等待中,對手術成功與否的擔憂、術后隔離病房內遠離親屬的孤獨、對他人器官植入體內的心理排斥等諸多原因,將加重患者心理負擔。采取相應的支持護理能夠很好地緩解患者的精神緊張,包括:建立舒適的術后環(huán)境,做好心理疏導,保持病室安靜和光線柔和;盡量集中操作,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動作輕柔,態(tài)度和藹;適當安排家屬探視,進行短暫的交流,滿足患者心理需要;安排患者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教會病人自我放松;多與患者溝通,減少夜間不必要的操作,睡覺前用熱水洗臉洗腳,使患者盡早恢復原有的作息習慣。出現精神癥狀者通過積極的對癥處理,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降血氨、調整藥物劑量等,神經精神癥狀都能得到緩解,不影響移植肝功能。
肝移植手術復雜,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而并發(fā)癥發(fā)生與否直接關系到手術的成敗,甚至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要重視老年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及時發(fā)現病情變化并給予恰當的治療,不僅能提高老年肝移植患者術后的存活率,而且還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1 陸才德.肝移植圍手術期治療進展〔J〕.現代實用醫(yī)學,200;5:335-6.
2 劉滇生,劉 靜,吳淑媛,等.肝移植術中腹腔引流管的臨床應用〔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8;15(7):487-8.
3 鄭樹森.肝臟移植〔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