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華
(沁陽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河南 沁陽 454500)
胃食管反流病(GERD)臨床上比較常見,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為可能造成食管出血、狹窄、食管腺癌等嚴重并發(fā)癥的疾病,因此更加值得關注。RE治療以抑酸劑為主〔1〕。內(nèi)鏡檢查是診斷RE的較為可靠及準確的方法。本研究對我院應用胃鏡診斷的RE患者進行分析,并根據(jù)病情進行適當?shù)呐R床治療,旨在探討RE與患者一般生理性狀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行內(nèi)鏡檢查2 109例,其中診斷為RE 68例,占3.22%?;颊咧饕R床癥狀為胸痛、燒心、反酸、吞咽不適,其次為食管外刺激癥狀(咳嗽、哮喘等)。68例患者中男41例,女27例,年齡18~69〔平均(40.1±27.9)〕歲,病程3個月~5年。診斷后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34例。兩組患者年齡、胃鏡分級、臨床表現(xiàn)、病情程度經(jīng)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內(nèi)鏡診斷及判定標準 在患者食管病損處至少取2塊活檢組織,環(huán)周型或LSBE取4塊,進行活檢病理學檢查,常規(guī)切片、(HE)染色,光鏡觀察;檢測幽門螺桿菌(Hp)感染,另取胃竇黏膜2塊行快速尿素酶試驗(RUT),采用HPUT-H104胃幽門螺桿菌快速診斷試劑盒操作。診斷及治療方案采用1999年全國RE研討會制定的RE方案(試行),分為0級、Ⅰ級、Ⅱ級和Ⅲ級〔2〕。
1.2.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雷貝拉唑每日1次,10 mg/次,飯前口服;同時給予枸櫞酸莫沙比利每日3次,5 mg/次,飯前口服。對照組:給予雷尼替丁 150 mg/次,2次/d,口服。療程均為4 w。
1.2.3 觀察指標 (1)癥狀:治療前后對燒心、反酸等記錄,參照以下標準:0級:無癥狀;1級(輕度):可輕度感覺到癥狀;2級(中度):癥狀較明顯但不影響工作;3級(重度):癥狀嚴重而且影響工作。(2)生化檢查:治療前后各檢查一次肝、腎功能。(3)血、尿、糞常規(guī)以及心電圖檢查:治療前后各檢查1次。
1.2.4 療效判斷〔2〕(1)癥狀學判斷標準:指標為燒心、反酸,治愈為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為癥狀改善2個等級以上;無效為癥狀無改善。(2)胃鏡判斷標準:治愈為胃鏡下不顯示異常;顯效為胃鏡下病灶面積小于治療前的50%;無效為胃鏡下病灶無改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兩組比較用成組t檢驗,兩組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16例,顯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1%。對照組治愈15例,顯效1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2.3%。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3.914,P <0.05)。
2.2 內(nèi)鏡復查療效比較 對照組治愈12例,顯效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0.6%。觀察組治愈15例,顯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5.3%。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4.822,P <0.05)。
2.3 RE分級與Hp感染率的關系 68例RE,患者中年齡<30歲4例,占5.22%;30~60歲48例,占71.9%;> 60歲16例,占22.88%。內(nèi)鏡下并存疾病35例,發(fā)病率為51.5%。十二指腸壺腹炎9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1例,糜爛性胃炎8例,慢性胃炎6例,胃潰瘍5例,胃大部切除后1例,食管裂孔疝1例,胃癌1例。Hp陽性22例,陽性率32.4%,Ⅰ ~Ⅲ級RE患者Hp感染陽性率分別為32.4%、30.5%、28.6%,各級別間無顯著差異(P>0.05)。
GERD臨床常見,分RE和非糜爛性反流病。RE是指胃和十二指腸的內(nèi)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癥和潰瘍,屬于食管反流病。其發(fā)病機制為食管下端括約肌(LES)松弛或LES張力低下致使胃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使食管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反流物對食管黏膜攻擊侵蝕的結(jié)果。
內(nèi)鏡檢查是診斷RE最準確的方法,被認為是診斷RE的金標準。內(nèi)鏡檢查能判斷RE的嚴重程度,結(jié)合活檢等檢查可與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和其他食管病變(如食管癌)作鑒別。必須指出的是,內(nèi)鏡下食管黏膜發(fā)紅、水腫等微小改變,易受檢查醫(yī)師的主觀影響,診斷RE必須有黏膜破損,如糜爛、出血、潰瘍等改變。
目前在臨床上治療措施主要是抑制胃酸和膽酸等對食管黏膜的損傷,以及增強LES的功能。莫沙比利可直接刺激5-羥色胺受體(胃腸神經(jīng)叢中),釋放乙酰膽堿,增加食管、胃排空,降低胃內(nèi)容物的反流,從而促使炎癥愈合。但對食管黏膜有損害的RE病人,由于食管黏膜組織抵抗力低下,黏膜對反流物(胃酸、胃蛋白酶)的防御作用下降。故需較強的抑酸劑治療,作為新型的質(zhì)子泵抑制劑,雷貝拉唑通過與H+K+ATP酶部分可逆地結(jié)合,能迅速抑制患者的基礎以及餐后胃酸的分泌〔3〕。國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雷貝拉唑治療RE安全、有效,能迅速緩解患者癥狀,其療效比較明顯。
Hp感染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發(fā)生的最重要的獲得性因素,但卻不是GERD的致病因素。有報道認為Hp與GERD的發(fā)病無相關性,Kiltz等〔4〕發(fā)現(xiàn),GERD患者Hp陽性率與非GERD患者無顯著差異。而另一些研究顯示,Hp感染可能對GERD發(fā)病起保護作用。徐平如等〔5〕研究發(fā)現(xiàn)Hp陰性者GERD病變程度較重,Hp陽性的GERD患者Hp根除后1年的食管炎癥復發(fā)率較高。本組資料也顯示Hp感染與RE輕重無明顯關系。
1 Berg S,Wenner J,Johahsson J,et al.Barrett esophagus:risk factors for progression to dysplasia and adenocarcinoma〔J〕.Ann Surg,2005;242(1):49-54.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nèi)鏡學會,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編輯部反流性食管病(炎)診斷及治療方案(試行)〔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1999;16(6):326.
3 田 升,鄒曉平,鄒多武,等.反流性食管炎流行率和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7;16(4):136-7.
4 Kiltz U,Pfaffenbach B,Schmidt WE,et al.The lack of influence of CagA positive helicobacter pylori strains o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2;14(9):979-84.
5 徐平如,李俊達,吳慶禧.胃食管反流病與幽門螺桿感染604例的相關性分析〔J〕.河北醫(yī)藥,2002;24(6):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