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二昌
(天津市和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300050)
多發(fā)梗塞性癡呆是由多發(fā)性梗塞引起的一組慢性進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屬于祖國醫(yī)學“呆病”“顛疾”等范疇。近年來本病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且本病發(fā)展緩慢,呈階段性進展,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和積極干預,故本課題選擇多發(fā)梗塞性癡呆病人為研究對象,使用中藥湯劑進行了60例患者的系統(tǒng)觀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病例為我院2009—2011年門診治療患者。
采用開放性的方法,選擇符合全國中醫(yī)學會腦病學術委員會1990年制定的老年性癡呆的診斷標準及美國精神病學會制定的癡呆診斷標準的多發(fā)性梗塞性癡呆的病人90例,采用單盲的方法,自愿受試者納入本組,以隨機分組順序分配法分成兩組,其中治療組60例,對照組30例。要求堅持服藥復診,做好復診記錄,三個月為一個療程。服藥期間停服其它擴張腦血管及改善腦代謝藥物。
治療方法:治療組服用自擬“康腦方”中藥湯劑(龜板10g、天麻10g、郁金10g、琥珀10g、菖蒲10g、菊花10g、熟地30g、川芎30g、黃芪30g、僵蠶30g、當歸15g),每日一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用。四個月為一個療程,服藥期間勿服其它擴張血管及改善腦代謝藥物,對照組給予奧拉西坦膠囊,一次0.8g,一天三次,四個月為一個療程。
治療組60例,男性33例,年齡62~81歲,平均年齡69.14±5.42歲,病程5周~3年,平均病程10.53±6.28月,女性22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8.94±4.47歲,病程5周~2年,平均病程10.52±6.15月。
對照組30例,男性17例,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67.16±3.77歲,病程4周~2年,平均病程11.54±6.61月,女性13例,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68.12±3.45歲,病人5周~2年,平均病程10.21±6.72月。
經SAS統(tǒng)計軟件包統(tǒng)計軟件分析,治療組和對照組性別構成、年齡構成、病程構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一)癡呆程度
1.輕度癡呆:指有記憶、抽象思維及計算力障礙,可伴綜合分析能力減退,生活能自理。
2.中度癡呆:指上述條件之外還有時間定向力障礙,部分喪失社會活動能力及獨立生活能力。
3.重度癡呆:指有嚴重定向力、記憶力、抽象思維、計算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障礙,可伴語言障礙、生活不能自理,還有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的運動障礙。
(二)長谷川氏量表(見附錄)
32.5—31.0 正常
30.5—22.0 臨界
21.5—10.5 癡呆前期
10.0—0 癡呆
(三)社會功能活動調查表(FAQ)(見附錄)
FAQ高于5分即為癡呆。
(四)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
經治療后能獨立自理生活,有進行一般社會活動能力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但智能未能全部障礙。
2.無效
精神癥狀全部或部分減輕,能自理生活,但人格智能仍有障礙。
3.無效
癥狀毫無改善或病情仍在進行發(fā)展。
(五)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兩組多發(fā)梗塞性癡呆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
兩組多發(fā)梗塞性癡呆患者FAQ,長谷川氏量表計分比較:X±SD
與治療前比較a:P>0.05,b: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f:P<0.01,治療組治療前后FAQ,長谷川量表計分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前后FAQ,長谷川量表計分無顯著性差異,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FAQ,長谷川量表計分有顯著性差異。
兩組多發(fā)梗塞性癡呆患者腦血流指標比較:X±SD
與治療前比較a:P<0.05,b:P<0.05,c:P<0.01,與對照組比較f:P<0.01,治療組治療前后流入時間與波幅均有顯著性差異。
根據(jù)本資料,經Logist多元回歸分析,癡呆程度與病程成正相關,r=0.8778(P<0.01);與年齡正相關,r=0.8457(P<0.05);與缺血性損傷成正相關,r=0.8577(P<0.05)
據(jù)國外資料,在65歲以上老人中,明顯癡呆的約占2%~5%,80歲以上增加到15~20%,如以輕中度癡呆合并估計,則要超過上述數(shù)字2~3倍之多。而我國俞世勛等統(tǒng)計老年期癡呆病例中,多發(fā)梗塞性癡呆為68.2%,老年性癡呆占21.2%,其他占10.6%,上述資料和廣泛臨床報告表明,我國老年期癡呆流行病學是以血管性癡呆為主。由于地域和人種關系,東北亞地區(qū)(含我國三北地區(qū))是世界上中風高發(fā)區(qū),也同時是血管性癡呆的高發(fā)區(qū)。近些年來,由于醫(yī)療條件和食譜的改變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缺血性中風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小中風(腔隙性梗塞及TIA)越來越多,這就導致了反復發(fā)生的多發(fā)性梗塞形成,進而導致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生率也逐年增加,同時血管性癡呆由于其發(fā)展較緩慢,呈階段性進展,在早期可以延緩或逆轉其發(fā)展。這與早老年性癡呆有顯著差別。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和積極干預。多發(fā)梗塞性癡呆多是由多處梗塞或大梗塞所致。梗塞灶數(shù)越多其發(fā)病率越高。造成皮層下白質傳導纖維的損害與多處斷裂,破壞了邊緣系統(tǒng)Papez與Livongston環(huán)路的完好統(tǒng)一,因而可以導致明顯癡呆。多發(fā)梗塞性癡呆患者的額腦血流量比同年齡但智力正常者減低1/3以上,減低程度與智能減低程度一致。多發(fā)梗塞性癡呆梗塞灶多數(shù)位于雙側半球并非彌漫均勻分布,梗塞灶主要位于白質內,為中等梗塞或小梗塞(包括腔隙性梗塞),一處小梗塞若位居邊緣系統(tǒng)的要害處則可能引起癡呆。尤其是從扣帶回胼胝體的白質(單側或雙側),此處的梗塞灶打斷了額葉的聯(lián)系纖維,必然影響高級智能活動。
祖國醫(yī)學的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和病理統(tǒng)歸于心而分屬于五臟,認為腦主記憶。引起腦功能減退的原因有諸多方面,首先是與腎的關系密切?!端貑?陰陽應象大論》說:“腎主髓?!薄鹅`樞.海論》:“腦為髓之海。”骨髓,脊髓和腦髓,均為腎中精氣所化生。因此,腎中精氣的盛衰,不僅影響骨的生長和發(fā)育,而且影響脊髓和腦髓的充盈和發(fā)育。脊髓上通于腦,髓聚而成腦,故“腦為髓?!薄DI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yǎng),腦的發(fā)育就健全,能充分發(fā)揮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腦功能也得以維持較高的水平。反之,腎中精氣不足,則髓海失養(yǎng)。其次是與血瘀有關,認為血瘀是指血液的循環(huán)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tài)。血瘀嚴重時又會瘀結成淤血,血行不暢會使五臟及腦髓濡養(yǎng)受累,神的運行和對外界的反應速度都會減慢,則表現(xiàn)出腦功能的減退。瘀血上擾清竅,則神明被擾,腦氣與臟腑之氣不相連而致“神”的功能失常,智力下降。若瘀血內阻,蒙蔽清竅,則腦失氣、血、陰精濡養(yǎng),腦髓不充,也可導致腦功能的減退。
綜上所述,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對于此病的認識,究其機理,不外腎陰不足,精氣虛損,血脈瘀阻。故針對此病機,以補腎益腦,活血化瘀,開竅醒神為法,精心組方。方中炙黃芪、龜甲、熟地滋補腎陰、大補元氣,以為君藥,使腎精足,腦髓充,髓海有余,元氣充盛,血養(yǎng)于腦,五臟攝神有功;僵蠶、川芎、郁金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共為臣,瘀血去則大腦清明內持,脈絡通則臟腑之氣與腦相連,髓海充盈,神明出焉;琥珀、天麻、石菖蒲、菊花醒腦開竅安神同為佐使,使之竅開神清,掉搖散亂得平。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腦、活血化瘀、醒神開竅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