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崔文龍,李 利,陳佳旭,韓 迪,盧 哲
(昆明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青少年時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1],而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僅對自身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也會給社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青少年吸煙是嚴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為。近年來國內外諸多調查均發(fā)現青少年的吸煙人數在逐年增多,開始吸煙年齡逐年提前[2~3],青少年吸煙行為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公共衛(wèi)生問題[4]。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吸煙行為很容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個人因素、環(huán)境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等[5~6]。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煙是降低人群吸煙率的關鍵。本研究旨在通過了解父母、同伴、學校環(huán)境對青少年吸煙行為的影響,為制定針對性強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昆明市2所普通中學的279名中學生。
本研究采用統(tǒng)一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人口學特征,如性別、年齡、父母職業(yè)、家庭狀況等;吸煙行為、對吸煙危害和“好處”的認識以及相關生活技能等。其中,包括學生學習情況、吸煙行為、對吸煙危害和“好處”的認識以及相關生活技能所有資料均以學生自述為主要依據。學生成績?yōu)榫C合成績,綜合成績的判定以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考試成績三者結合進行綜合判定。其中學生自評占最終評定結果的40%,教師評價占40%,考試成績占20%;按照其成績在所在班級的綜合成績排名分為5個層次,分別為上游(前20%)、中上游(前20%~40%)、中游(40%~60%)、中下游(60~80%)和下游(排名后20%)。
所有收集來的資料經整理核實后,將數據錄入Epidata 3.1數據庫,采取雙人雙機錄入,之后用 SPSS 11.5 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處理, 進行統(tǒng)計分析,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進行頻數描述分析,吸煙行為與某些因素間相關性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次調查共抽取樣本279份,收回有效問卷270份,其中初中組166份,高中組104份,數據利用率96.78%。調查中嘗試過吸煙的有 38人,嘗試吸煙的比例為14.07%;其中初中組嘗試吸煙的有22人,比例為13.25%;高中生曾經嘗試吸煙的有16人,比例為15.38%。初中學生中,曾經當過班干部的有 80人,占調查比例的48.2%;而高中學生中,曾經當過班干部的有36人,占調查比例的34.6%。
通過對嘗試吸煙與未嘗試吸煙學生的成績比較(見表 1)可知,高中組和初中組嘗試吸煙與未嘗試吸煙學生的成績分布不同(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初中組嘗試吸煙的學生中,在中下游及下游的占到 50%,未嘗試吸煙的學生則僅為 24.1%;高中組嘗試吸煙的學生中,在中下游及下游的占 50%,未嘗試吸煙的學生其比例為 31.3%。嘗試吸煙的初中生與高中生的成績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從是否嘗試吸煙的初高中學生的成績分布來看,嘗試吸煙和未嘗試吸煙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有研究顯示,嘗試吸煙率隨年齡升高而上升,與學生渴望交往心理、學習壓力加大、學校成績欠佳、社會環(huán)境放松了對學生吸煙的限制等因素有關[7]。
表1 中學生成績分布 %
由表2可知,通過對家庭和學校等環(huán)境因素對中學生是否吸煙的影響進行單因素分析,朋友中有人吸煙,同學中有人吸煙,父親吸煙,母親吸煙等因素對初高中學生是否嘗試吸煙方面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初中生組的家長在其面前吸煙以及學校教師吸煙等因素對是否嘗試吸煙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高中生組在這些因素上差異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將學生成績進行合并,中游及以下為“較差”,上游和中上游為“較好”,可以發(fā)現,初中組學生嘗試和未嘗試吸煙者在學習成績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高中組差異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初高中生是否嘗試吸煙單因素分析
將學生的個人特征、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等因素為自變量, 吸煙行為為因變量作二維Logistic 回歸分析。各因素賦值如下:是否嘗試吸煙為因變量,嘗試吸煙=1,未嘗試吸煙=0;影響吸煙行為各變量賦值,是否為班干部(X5) : 否= 0, 是=1;朋友中有人吸煙嗎(X11):是=1,否=0;同學中有人吸煙嗎(X12): 是=1,否=0;父親吸煙(X14):不吸=0,吸=1;母親吸煙( X15) : 不吸煙=0,吸煙=1;所在學校里的教師吸煙(X19):有=1,無=0;學習成績(X4):成績較差=0,成績較好=1。
從二維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來看,X5、X11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在初中吸煙生中家長、朋友、同伴對其吸煙行為的影響有重要意義,以同伴的影響更明顯(見表3)。
表3 中學生吸煙為因變量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本次調查初中學生嘗試吸煙率為13.25%,高中學生嘗試吸煙率為15.38%,明顯低于2008年全國青少年嘗試吸煙率(32.4% )[7],說明所調查初、高中學生嘗試吸煙行為處于較低水平。調查結果顯示,嘗試吸煙率隨年級升高而上升,這與學生渴望交往心理、學習壓力加大、學校成績欠佳、社會環(huán)境放松了對學生吸煙的限制等因素有關[8]。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初中組學生和高中組學生在諸多因素有不同的表現;初中組學生更易受到其周圍老師、同學、父母以及學習成績等多方面的影響,提示學校應從低年級開始積極實施控煙健康教育,同時需要加強學生的心理疏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黃娜、辛崇萍等的研究[9~10]發(fā)現成績不好會對吸煙行為產生影響。本次調查也發(fā)現,學生成績越差,嘗試吸煙率越高。調查顯示,吸煙學生的成績大部分都集中在中下游及下游;而未嘗試過吸煙的學生中,在上游的有9.8%,在中下游及下游占11.6%。成績在中下游及下游的學生是吸煙行為的高危人群,也是我們進行吸煙行為干預的重點人群。青少年時期,尤其是初中時期,由于進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需要獨立面對諸多挑戰(zhàn),是不良行為形成的重要時期[1]。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出,初中生是否嘗試吸煙受父母、同伴、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要大于高中生,且以同伴的影響作用更明顯。所以,初中階段是青少年的吸煙行為的形成的重要時期。當我們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時,將初中學生作為吸煙行為干預的重點人群,依據初中生的特點并結合“群體效應”的特性,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干預措施的效果。
Flay等[11]認為,朋友提供煙是吸煙者從嘗試階段向實踐階段轉變過程中的影響因子。也有學者提出,吸煙初中生由于缺乏正確的人際交往技巧而不愿意拒絕同伴的勸煙行為,導致吸煙行為增加[12]。
本次調查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朋友中有人吸煙者其嘗試吸煙的危險性是朋友不吸煙者嘗試吸煙的6.931倍。提示學校在開展控煙健康育時應特別重視同伴對嘗試吸煙的影響作用。
同時,本次調查對學生成績的判定以綜合成績?yōu)橹?,更多的結合了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觀性。從調查中也發(fā)現,吸煙學生對于吸煙的危害性也有較深的認識,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對自身的評價;從另一側面來看,也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吸煙危害性認知對個人的影響。在以后的健康行為教育中,學校應努力排除教師健康教育能力有限和學生時間欠缺等困難,采取同學之間討論吸煙問題的形式開展控煙健康教育,充分發(fā)揮青少年自身對吸煙認識的中介作用。同時家庭、社區(qū)和全社會都應投入到學生拒煙能力的培訓中,并且將相關知識和對其日常的學習結合起來,以達到降低青少年吸煙率、提高學生身體健康的目的。
[1] 石榮興,王 會,蘆 然,等.豐臺區(qū)中學生吸煙行為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2):221-222.
[2] 楊功煥.1996年全國吸煙行為的流行病學調查[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10.
[3] 曾 晶,聶紹發(fā).青少年吸煙干預及控煙的心理研究進展[J].華中醫(yī)學雜志,2005,29(5):342-343.
[4] 施向東,盧 潔,梁惠寧,等.南寧市青少年吸煙行為流行現狀[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10):1180-1182.
[5] 張 聯(lián),王衛(wèi)峰,趙慶法.中學生吸煙行為危險因素研究[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6,33(10):1821-1823.
[6] Vries H,Engels R,Kremers S,Wetzels J,Mudde A.Parents and friends smoking status as predictors ofsmoking onset:findings from six European countries[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3,18(5):627-636.
[7] 申文武,王國蓉,李繼坪,等.青少年吸煙行為的影響因素與干預模式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2):381-384.
[8] 2008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禁止煙草廣告和促銷,確保無煙青春好年華[J].中國健康教育,2009,25(1):61-63,66.
[9] 黃 娜,王曉智.海淀區(qū)初中生吸煙飲酒相關行為現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11):1376-1377.
[10] 辛崇萍,戴壽桂,孫中友,等.江蘇省2008年與2005年青少年吸煙行為比較[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5):595-597.
[11] FLAY BR, HU FB, RICHARDSON J. Psycholocial predictor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J].Prev Med,1998,27:A9-A18.
[12] 馮 春.同伴對初中學生吸煙態(tài)度影響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9,(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