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紅,王東琦,盧 敏,朱彩霞,何 勇
高血壓病在我國的患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β受體阻滯劑和長效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合用是目前推薦的降壓藥物聯(lián)合方案之一[1]。β受體阻滯劑治療高血壓療效確切,耐受性良好[2]。但大量研究證明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對于糖代謝具有不良影響,有研究甚至推斷長期應(yīng)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進行降壓治療會增加糖尿病的發(fā)生率,稱其為糖尿病進展的預(yù)測因子。國內(nèi)多中心協(xié)作組研究已表明[3],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比索洛爾對糖代謝沒有影響,治療12周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水平以及糖基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卡托普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對于脂代謝的影響目前還仍處于爭論狀態(tài)。本研究設(shè)計進行了為期24周的臨床試驗,旨在更準確判斷比索洛爾對于糖脂代謝是否存在影響。
1.1 研究對象 入選患者來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年齡30歲~60歲(52.6歲±5.8歲)。入選標準:確診為原發(fā)性高血壓,排除腎血管性高血壓、醛固酮過多癥和嗜鉻細胞瘤引起的繼發(fā)性高血壓。實驗開始前曾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mg/d(2個月~3個月)。在治療前的觀察期,其坐位血壓穩(wěn)定并且滿足收縮壓≥160mmHg和(或)舒張壓≥95mmHg的要求。排除標準:高血壓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腦卒中,確診為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房顫,心動過緩(心室率小于60次/min),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Ⅱ度、Ⅲ度房室傳導(dǎo)阻滯及其他嚴重心律失常,谷丙轉(zhuǎn)氨酶(ALT)升高為正常值2倍,血肌酐≥150μmol/L;間歇性跛行;孕婦、哺乳期婦女。
1.2 給藥方法 每日口服2.5mg~10mg比索洛爾片劑(德國默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均為一次給藥,同時建議所有患者降低食鹽攝入量至5g/d~7g/d。所有患者均根據(jù)心率、血壓情況先給予比索洛爾片劑初始劑量2.5mg,每兩周劑量增加2.5mg,直至達到10mg/d,以血壓達到標準為依據(jù)(治療期間仍繼續(xù)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mg/d,未再加用其他降壓藥物)。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的坐位血壓、空腹血糖、血紅蛋白(HbA1c)、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變化。葡萄糖耐量試驗采用75g糖負荷,分別于糖負荷前,負荷后30min、60 min、120min測定血糖和血漿胰島素水平。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舒張壓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范圍(<90mmHg)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治療后舒張壓下降雖未達到10mmHg但已降至正常范圍,或下降10mmHg~19mmHg;如為收縮期高血壓,收縮壓下降≥30 mmHg。無效:治療后血壓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對糖脂代謝影響根據(jù)實驗前后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對比得出。
2.1 用藥情況 60例患者中每日服用比索洛爾2.5mg 7例,服用5mg 41例,服用7.5mg 6例,服用10mg 6例,平均服用量5.46mg。
2.2 降壓療效 60例患者中顯效52例(86.6%),有效8例(13.4%),總有效率100%。治療前后血壓變化詳見表1。
表1 比索洛爾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情況(±s)mmHg
表1 比索洛爾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情況(±s)mmHg
時段 收縮壓 舒張壓治療前162.5±12.0 97.8±8.1治療后 137.0±19.0 75.0±13.2 P<0.05 <0.05
2.3 生化指標改變 比索洛爾治療24周前后,空腹血糖水平和HbA1c水平,75g葡萄糖負荷后30min、60min、120min血糖水平和75g葡萄糖負荷前及負荷后30min、60min、120min血漿胰島素水平變化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TC、TG、HDL-C、LDL-C變化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詳見表2~表4。
表2 比索洛爾治療前后血脂、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比較(±s)
表2 比索洛爾治療前后血脂、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比較(±s)
時段 TC(mmol/L) TG(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空腹血糖(mmol/L) HbA1c(%)±1.1 5.7±0.4治療后 5.08±0.89 1.37±0.83 1.32±0.38 3.12±0.82 6.1±0.7 6.0±0.5注:兩組各項比較,P>0.05。治療前 5.03±0.86 1.35±0.63 1.35±0.49 3.08±0.73 6.3
表3 比索洛爾治療后血糖水平(±s) mmol/L
表3 比索洛爾治療后血糖水平(±s) mmol/L
時段30min 60min 120min治療前9.9±3.1 10.4±3.9 8.1±3.5治療后 9.8±2.6 10.2±3.6 7.9±3.3注:兩組各項比較,P>0.05。
表4 比索洛爾治療后血漿胰島素水平(±s)μg/mL
表4 比索洛爾治療后血漿胰島素水平(±s)μg/mL
時段30min 60min 120min治療前34.2±13.6 33.9±18.3 35.1±18.4治療后 34.6±12.6 38.2±16.5 33.7±17.9注:兩組各項比較,P>0.05。
2.4 不良反應(yīng) 在應(yīng)用比索洛爾治療的24周過程中,除一例男性患者因外傷情緒激動后出現(xiàn)短暫血壓控制不穩(wěn)而住院外,其余患者血壓控制比較平穩(wěn),無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患者依從性比較好。
高血壓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按2006年我國人口的數(shù)量與結(jié)構(gòu),估算目前我國約有2億高血壓患者,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壓,約占全球高血壓總?cè)藬?shù)的1/5。在高血壓發(fā)病和靶器官損害的長期進程中,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活性增強和亢進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4,5]。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血壓有影響[6]。交感神經(jīng)興奮程度與患者血壓水平呈正相關(guān)[7,8]。197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正式將β受體阻滯劑列為高血壓治療的一線藥物,主要通過降低中樞的交感活性,減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縮力,減少心排量而降低血壓。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對于糖脂代謝具有不良影響[9],導(dǎo)致血漿糖脂譜的紊亂,如增加三酰甘油,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抑制胰島素分泌和影響外周葡萄糖利用,可能使新發(fā)2型糖尿病風(fēng)險增加。究其原因,糖代謝受體內(nèi)兒茶酚胺的調(diào)控,兒茶酚胺通過其β2受體調(diào)控胰島素分泌、糖異生、糖元分泌等,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或選擇性不高的β受體阻滯劑由于使α受體失去拮抗而興奮,使細胞內(nèi)膽固醇合成增加,使血脂升高。
比索洛爾是一種新型的長效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本品對β1受體的親和力比β2受體強11倍~34倍,與阿替洛爾及美托洛爾相比有較強的β1受體選擇性抑制作用[10,11],無內(nèi)在擬交感活性,且在治療劑量內(nèi)無膜穩(wěn)定作用[10]。比索洛爾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達90%以上,口服后1h~3h藥物血漿濃度達高峰,體內(nèi)半衰期10h~12h,長期服用無蓄積毒性。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分析顯示,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負荷后30 min、60min、120min血糖和血漿胰島素水平。血脂等在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比索洛爾是一種有效、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的長效降壓藥,在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方面,具有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黃峻.β受體阻滯劑在心血管疾病中應(yīng)用的專家共識精要[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2):110.
[2]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xué)[M].第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541.
[3]比索洛爾多中心研究協(xié)作組.國產(chǎn)比索洛爾對高血壓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影響[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5,44(7):503-505.
[4]Mancia G.The sympat hetic nervous system in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1997,15(12Pt 2):1553-1565.
[5]Julius S,Nesbitt S.Sympathetic overactivity in hypertension:A moving target[J].Am J Hypertens,1996,9(11):113S-120S.
[6]Jordan J.Sympathetic genes,baroreflexes and hypertension[J].Clin Auton Res,2004,14(6):358-359.
[7]Smith PA,Graham LN,Mackintosh AF,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sympathetic activity and stages of human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04,17(3):217-222.
[8]Benjelloun H,Aboudrar S,Jroundi I,et al.Sympathetic response in primary hypertension[J].Ann Cardiol Angeiol(Paris),2009,58(3):139-143.
[9]王芳,張志利.兩種β受體阻滯劑對甲狀腺激素及糖脂代謝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3):267-268.
[10]Harting J,Becker KH,Bergmann R,et al.Pharmacodynamic profile of the selectiveβ1-adrenoceptor antagonist bisoprolol[J].Arzneimittel Forschung,1986,36:200-208.
[11]Kaumann AJ,Lemoine H.Direct labeling of myocardialβ1-adrenoceptors:Comparison of binding affinit y of 3H- (-)bisoprolol with its blocking potency[J].Naunyn Schmiedebergs Archi Pharmaco,1985,331: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