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謀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民族醫(yī)院,547500)
頸椎病不管是哪一型,患者大多都不同程度具有頸部、肩胛部酸痛、疲倦、脹麻、頸肌緊張及僵板、前屈后伸、左右側(cè)屈、旋轉(zhuǎn)活動受限,有的引起肢體麻木、疼痛等綜合征。在治療中,手法治療有獨特療效。它的特點是應用手的不同方式,施用不同方位的力,作用于不同部位的肌群、筋腱,以達到各種不同作用的效應,解除各種臨床癥狀。但在臨床實踐中有些施術者尚未了解受術者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前就行之頸部手法,引起癥狀加重,甚至出現(xiàn)頭暈、惡心、猝倒等現(xiàn)象。筆者根據(jù)10多年的臨床探索和參考有關文獻,認為頸椎病手法治療前掌握禁忌證和安全檢查及注意事項是預防手法治療不良反應的重要方法?,F(xiàn)分別簡述如下,愿求同道指正。
1.未做X線(CT、MRI)檢查以前,不做手法。
2.有血栓(或血管硬化癥)、白喉及各種急性傳染病、頸椎結(jié)核、腫瘤、骨髓炎、頸部皮膚病、精神病、極度疲乏、饑餓酒醉以及孕婦等。
3.頸椎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頸椎間孔很小的患者。
4.老年人有頭暈和偏頭痛、頸椎骨質(zhì)疏松失穩(wěn)者。
1.患者仰臥,將頭部及頸部懸于床外,做完全的后仰動作,約4~7s,詢問患者有無劇痛和眩暈,或想嘔吐的情形,若有,即禁止手法。
2.將后仰的頭轉(zhuǎn)到一側(cè)的極限,持續(xù)20~30s后,詢問患者有無眼球顫動及頭暈、嘔吐等不舒服的感覺。若有,禁用手法。
3.患者坐姿,盡量向后仰頭部,持續(xù)20~30s,詢問患者有無頭暈、嘔吐、眼球跳動等不適感覺。若有,禁止手法。
做完第3步的動作后,若患者反應正常,即依患者頭后仰的姿勢,做旋轉(zhuǎn)的動作到極限,倘若患者反應正常即通過安全檢查,就可以做頸部手法。
1.手法治療時力求輕巧、穩(wěn)重、柔和、準確。因為頸椎病患者大多數(shù)為中老年人,體質(zhì)較弱,在手法治療時,應注意性別、年齡差異。如男性體強力大,耐受力較強,手法稍重;女性體質(zhì)弱,耐受力較差,手法宜稍輕;老年人氣血虛弱,肌肉無力,血管硬化,手法宜柔和、輕巧、準確、力到患部;年輕人則血旺氣足,活動力大,手法宜沉穩(wěn)、準確、力到患部深處。特別是頸椎骨關節(jié)錯位的患者,手法整復更要輕巧準確。
2.注意病人的脈搏、血壓,如脈搏無力,血壓過低,手法應停止。
3.注意病人的呼吸、體溫,如呼吸急促,體溫大于38℃,手法即應停止。
手法前要明確診斷,注意反應,施術時要由輕到重,由機體表淺到深層組織,舒緩局部肌肉、筋腱。頸椎斜扳法時,部位、角度要準確,力要輕巧,切忌暴力及斜扳角度過大。
患者,女,53歲,2001年10月3日就診。
病史:患者持續(xù)性眩暈,頭痛2個月,10天來偶有惡心,不思進食。既往頭頸部無外傷史。
檢查:患者雙目緊閉,急性病容,頭頸前屈位,抬頭即有惡心、嘔吐、眩暈癥狀。頭頸部肌肉中度緊張,頸椎旋轉(zhuǎn)后伸活動受限。因當時臨近下班未行頸椎X線檢查即行手法治療,10min后在頸椎斜扳過程中患者突然頭暈、嘔吐加重,續(xù)之猝倒。經(jīng)搶救病人病情穩(wěn)定后行頸椎X線檢查示:頸椎后凸,C3~7前緣增生,前緣骨橋形成,C4旋轉(zhuǎn)稍后轉(zhuǎn),C4~5鉤椎關節(jié)增生,椎管前后徑為11.0mm,C4~5左側(cè)椎動脈受壓。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
此病例為一慢性患者,癥狀較重。其發(fā)病和頭頸部體位改變有關,由于C4~5右側(cè)鉤椎關節(jié)增生及C4椎體右側(cè)移位,刺激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jīng)纖維、椎動脈供血不足,前庭功能紊亂所致。筆者在未明確診斷前用扳法使本受壓的椎動脈扭曲,導致大腦缺血加重,造成患者猝倒,屬盲目行為和僥幸心理,后果不堪設想。此例對本人教育極深,永遠難于忘記。此后10余年間,本人遵循頸椎病手法前的禁忌證和安全檢查及注意事項操作。著此拙文,寄望同道從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