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穎
宮頸疾病是婦科常見疾病之一,常見的宮頸癥狀問題有慢性宮頸炎、宮頸糜爛,甚至是子宮頸癌,尤其是子宮頸癌作為常見的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第二位。宮頸疾病病變的防治關鍵在于定期復查,及早發(fā)現及早治療[1]。我中心依據文獻,回顧并分析我中心婦科門診收治的48例宮頸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并探討婦科門診對宮頸疾病的防治方法及效果,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并分析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8例來我中心婦科門診檢查,并確診宮頸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20~75歲,平均(38.2±4.8)歲;患者孕次為0~5次,產次0~4次;已絕經患者絕經時間為1~20年。
1.2 診斷及納入標準 行陰道檢查,宮頸上皮轉化區(qū)局部性點狀血管、鑲嵌,異型血管及白斑的可疑病例,經陰道鏡指導下多點取材活檢診斷并確診。
1.3 病例排除標準 排除妊娠期患者;排除患者有急性生殖器炎癥。
1.4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時間選擇為月經干凈后3~7天,行陰道鏡檢查,并取宮頸刮片脫落細胞進行檢查,48例患者確診為宮頸疾病,Ⅰ級患者25例,采用物理治療方法;Ⅱ級患者14例,采用炎癥處理法,通過局部用藥抗炎處理,復診時再行宮頸刮片,復診患者如轉為Ⅰ級,則與I級患者采取同樣的物理治療;如患者轉為Ⅲ級則做陰道鏡檢查,必要時采用宮頸活組織檢查,患者如病情惡化建議轉上一級醫(yī)院做進一步治療。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
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間,我中心婦科門診共收治714例患者,行宮頸刮片細胞學病理檢查,其中Ⅱ級涂片為2%左右,Ⅲ級以上患者占1.2%;宮頸光滑細胞學檢驗為Ⅰ級患者定期行門診復診;宮頸糜爛細胞學Ⅰ級患者采用微波治療,術后1~2個月復診;經復診發(fā)現,患者痊愈23例,痊愈率為92%;其中8%患者因糜爛較深,愈合速度較慢,但復診時宮頸表現光滑,有紅色點狀浸潤,給予患者局部用藥,可轉為正常,隨后復診發(fā)現,患者無復發(fā)。Ⅱ級患者經治療后,12例患者轉為Ⅰ級,給予物理治療后,基本痊愈;宮頸糜爛或肥大患者,經復診仍為Ⅱ級及以上患者為11例,轉上級醫(yī)院進行診治。
宮頸是女性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如果女性宮頸感染細菌、病毒,或是因外傷創(chuàng)傷,宮頸區(qū)域發(fā)生病變,如炎癥、損傷、腫瘤、癌前病變等,均為宮頸疾病,這也是女性較為常見的病癥之一,最嚴重的是子宮頸癌,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其發(fā)病率為我國婦科惡性腫瘤第2位,近幾年更是呈增高的趨勢,尤其是在年輕患者中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并受到臨床的廣泛重視[2]。本組研究中,針對我中心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門診收治的714例患者,其中48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宮頸疾病。對罹患宮頸疾病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發(fā)現,患者平均年齡為(38.2±4.8)歲,高峰年齡出現在25~30歲之間,有約31例患者為這個年齡段,約占總數量的64.3%。
在對宮頸鱗狀上皮內瘤樣變及宮頸癌危險因素分析發(fā)現,宮頸HPV(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多個性伴侶、近5年內STD(性疾病)病史等因素是宮頸病變發(fā)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年齡越大,風險越高,而節(jié)制、約束的性行為,對宮頸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臨床認為,定期檢查,及時發(fā)現及早治療,對有效控制宮頸疾病的病情惡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婦科門診的早期檢查與防治工作十分重要。據文獻報道,90%以上早期宮頸疾病患者可通過有效的治療痊愈,本組患者中,約92%得到有效治療并痊愈,與文獻數據基本相同。由于25~30歲是宮頸疾病發(fā)生的高發(fā)人群,因此該人群為宮頸檢查的重點人群。臨床研究發(fā)現,宮頸疾病篩查對象可有如下幾點:沒有宮頸病理學癥狀或歷史性疾病的女性,每隔兩年進行一次細胞學檢查,以確保身體健康尤其重要;如果女性已有性生活,那么定期細胞學檢查應從18~20歲開始,即第一次性生活后1~2年內開始;對于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如果近五年內有兩次細胞學檢查,且結果為正常的,可停止定期檢查,但如果從未做過類似細胞學檢查,應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使其做檢查,以保障患者身體健康。
宮頸疾病分為急性與慢性,慢性宮頸炎以局部治療為主,本組采用物理治療的方法,通過將宮頸糜爛面單層術狀上皮破壞,使其壞死并脫落,新生的復層鱗狀上皮覆蓋,一般患者3~4周左右創(chuàng)面愈合,病變較深患者需6~8周左右。但是物理療法術后會使陰道分泌物增多,且出現大量水樣排液;患者術后1~2周左右有可能出現少許出血,這是由于創(chuàng)面脫痂的原因;另外治療后需囑患者定期復診,以觀察患者創(chuàng)面的愈合情況,直至患者痊愈,由于物理治療可能引起術后出血、宮頸狹窄、不孕及感染問題,因此復診時要注意患者有無宮頸管狹窄等癥狀出現。
目前臨床采取的預防措施除定期檢查及早采取治療手段外,對于無可疑癥狀或既往病史的患者,在分娩時應避免損傷宮頸,產后如發(fā)現宮頸裂傷應及早縫合;婚后或性生活過早的女性尤其注意要行常規(guī)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定期復查;炎癥患者治療3~6個月后再行復查,這是由于炎癥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宮頸鱗狀上皮不典型改變癥狀;子宮全切且宮頸部分沒有全切患者,做定其檢查時,應注意宮頸是否有不典型增生現象,要注意患者是否普有過惡性病變史,做陰道穹隆涂片檢查;無性生活女性不需做細胞學檢查。如患者有可疑癥狀或有既往病史,應根據規(guī)范流程行治療及復診。
子宮頸病變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目前,宮頸刮片是宮頸疾病最基本的檢測手段,根據患者病情采取的適當的物理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的惡化,對宮頸疾病的預防意義十分重大[3]。總之,積極對就診患者開展科普教育,呼吁患者定期檢查,保證更多女性參與到子宮頸病變預防工作上來,是臨床預防及有效控制宮頸疾病的重要手段。
[1]何維艷.婦科門診對宮頸疾病的防治.醫(yī)學信息,2010,5(10):3005-3006.
[2]樂杰.婦產科學.第七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3]程周霞.宮頸糜爛病因學業(yè)及治療方法研究進展.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2(4):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