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波
(湖南省醴陵市均楚中心衛(wèi)生院內科 湖南醴陵 412217)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綜合征,是大多數(shù)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導致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人類的生命健康產生了重大威脅。隨著起搏器治療心衰的發(fā)展,目前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其療效和安全性也成為臨床領域研究的重點,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并結合臨床實踐,進一步探討該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有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本組48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4.2歲,病程9~17年,平均11.7年。所有患者均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確診病例,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心衰,28例為擴張型心肌病,20例為缺血性心肌病。所有患者都具備以下手術適應證[1]: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35%,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55mm,NYHA分級均為Ⅲ~Ⅳ級者,QRS波時限≥130ms。
所有患者均選用S t,J u d e MEDICAL5596 IS-1型起搏器,局部麻醉下經(jīng)左鎖骨下靜脈穿刺置入,起搏器電極經(jīng)冠狀靜脈竇,到達右室和右房。電極置入前,應先行冠狀靜脈造影,以了解血管分支情況,然后分別置入右室和右房。測試雙室起搏闞值與感知參數(shù)結果達標后 固定電極位置,并于起搏器連接,埋入
如表1所示,治療6個月后患者各項指標均已達標,其中患者QRS波時限為(128.7±13.3)ms,LVEDD為(54.7±8.2)mm,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而LVEF為(41.8±7.4)%,絕對值較治療前有顯著增加,治療后與治療前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可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左側胸大肌前袋囊內。術后1周,嚴密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起搏器工作狀態(tài)以及患者的不適情況。術后隨訪6個月,定期復查超聲心動圖,分級評估心功能。
表1 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s)
QRS波時限(ms) LVEDD(mm) LVEF(%)治療前 162.4±20.3 68.2±7.6 25.2±5.1治療后 128.7±13.3 54.7±8.2 41.8±7.4 P<0.05 <0.05 <0.05
臨床有效判斷標準為術后6個月根據(jù)NYHA功能分級改善1級以上,超聲心動圖顯示:治療6個月后左室收縮末容積縮小超過15%,LVEF絕對值增加超過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是臨床面臨的一項重大難題,以往主要治療手段為藥物治療,但應用化學藥物治療雖然可以暫時緩解臨床癥狀,但不能阻擋心衰的進行性加重,不利于改善預后[2]。隨著起搏器治療心衰的發(fā)展,為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開創(chuàng)了新的途徑。
本研究中48例患者經(jīng)治療6個月后,QRS波時限、LVEDD以及LVEF均已達標,心功能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這一研究結果與金鄂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認為心臟再同步治療可改變心臟各部位心肌電機械活動的同步性,增加心臟做功效率,通過抑制心臟機械重構,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該手術方法治療心衰的機理是:激動。
雙心室允許左室完全收縮和早期舒張,從而增加左室充盈時間,雙心室起搏時心室同步激動,從而降低間隔部運動障礙,增加左室心搏量,雙心室起搏能刺激左側室壁乳頭肌提早激動從而減少二尖瓣反流。
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已普遍得到肯定,但其安全性也是值得學者探討的一個話題,只有嚴格規(guī)范手術適應癥才能降低手術風險,保證手術安全性。臨床試驗研究表明:手術患者必須符合NYHA心功能分級Ⅲ或Ⅳ級,LVEF≤35%,LVEDD≥55mm,QRS波時限>130ms,同時經(jīng)標準藥物治療后心衰穩(wěn)定1個月以上。國外臨床實驗研究進一步證實:QRS波增寬的中重度心衰患者可以通過該手術治療,改善心室收縮不同步而達到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的效果。
綜上所述,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但要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以降低手術的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
[1] 金鄂,楊波.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159~160.
[2] 陳泗林.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0,16(3):17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