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成森
急性膽管炎是細菌感染引起的膽道系統(tǒng)急性炎癥,大多在膽道梗阻的基礎上發(fā)生。如膽道梗阻未能解除,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則可發(fā)生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AOSC)。做好AOSC患者的護理是盡快解除梗阻、促進疾病好轉的重要措施之一。AOSC患者一般病情較重,護理人員除積極配合醫(yī)生做好各項治療外,要做好精心的護理工作。我科近年來收治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AOSC)72例,經(jīng)治療及精心護理效果滿意?,F(xiàn)將護理體會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72例,其中男35例,女37例,年齡9~80歲。病因分類:膽管結石51例,膽道蛔蟲8例,膽管狹窄3例,其他10例。72例患者術后均帶T管,治愈69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本組發(fā)生并發(fā)癥8例。
1.2 治療方法 在抗休克基礎上緊急手術,聯(lián)合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快速補充血容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改善和保證組織器官的良好灌流和供氧,血壓低時給多巴胺等升壓藥物,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切開膽總管,解除急性梗阻,降低膽總管內壓,實施有效的膽道引流,各種引流管的管理及全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來挽救生命。
2.1 一般護理 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路,快速補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環(huán),給予氧氣吸入,糾正機體缺氧,防止體內酸性產(chǎn)物堆積,應用堿性藥物,糾正酸堿平衡紊亂;在治療過程中監(jiān)測血氣分析指標,做到邊觀察邊調解方案。酸中毒被糾正后血鈣會降低,患者有時發(fā)生手足抽搐,必要時補充葡萄糖酸鈣以控制癥狀。對年齡大或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補液的量和速度要加以控制,以免發(fā)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腫;當患者出現(xiàn)煩躁或興奮,面色蒼白、手足濕冷、脈搏增快、尿量減少,呼吸過快、過深提示休克,無氧代謝造成的代謝性酸中毒,應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
2.2 病情觀察 首先要持續(xù)觀察患者的意識、面色、末梢循環(huán)情況、腹痛的性質及程度、尿量、黃疸,監(jiān)測體溫、血壓、脈搏、呼吸、心電及血氣的變化,了解各重要器官功能狀態(tài)和體內代謝變化情況,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早糾正;AOSC可導致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現(xiàn)為血壓下降和脈壓縮小;AOSC患者脈搏的改變是觀察休克的主要指標及其診斷的指標;脈搏一般快而弱>120次/min。AOSC患者體溫多大于正常,高者可>39℃。
2.3 術前準備 禁食、留置胃管、配血,做藥敏試驗、心電圖及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等必要的術前準備;手術區(qū)皮膚準備:術前剃除手術區(qū)皮膚毛發(fā),清潔污垢,避免切口感染和傷口愈合障礙。
2.4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颊咴趯膊∪狈φ_認識的前提下,易產(chǎn)生緊張、恐懼心理,從而加重病情,住院時間長給家庭帶來經(jīng)濟負擔,感到消極、悲觀,對治療失去信心。醫(yī)護人員應沉著應對,關心、安慰患者,做到耐心解釋、熟練操作,使患者及家屬感覺安全,解除患者的緊張及恐懼心理,以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治療的配合。
2.5 術后病情觀察 全身麻醉者采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持續(xù)低流量氧氣吸入,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注意觀察患者意識、臉色、皮膚顏色及溫度的變化,注意保暖,嚴格記錄24 h出入量。病情平穩(wěn)后可采取半臥位,有利于呼吸、循環(huán)及腹腔內滲血、滲液的引流,防止發(fā)生膈下感染;早期血壓、呼吸的改變,除考慮麻醉的影響外,還應注意是否有出血、體液不足和休克等情況,對呼吸急促者要注意是否腹帶包扎過緊,是否有肺部感染,若有血性泡沫應考慮休克肺發(fā)生[1]。
2.6 飲食護理 患者術后必須禁食,如24 h后病情好轉,生命體征穩(wěn)定,胃腸道通暢,可給少量、溫熱、流質、易消化的飲食,病情穩(wěn)定后可指導患者定時定量進食低脂、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要禁煙、酒、濃茶和咖啡。
2.7 T管引流 對術后膽汁內常有絮狀物的患者應隨時檢查T型管引流是否通暢,避免受壓、折疊、扭曲,經(jīng)常擠捏,術后5~7 d內禁止加壓、沖洗引流管,因此時引流管與周圍組織、腹壁尚未形成粘連,有可能導致膿液或膽汁隨沖洗液擴散至全腹,引起腹腔或膈下感染;下床活動時,要將T型管放置于腰以下的位置,注意不可將引流袋抬高,以免發(fā)生膽汁逆流;觀察膽汁引流的顏色、性質、量,必要時送膽汁作常規(guī)檢查和細菌培養(yǎng),每日膽汁引流量300~500 ml,呈黃色或黃褐色,以后逐漸減少;T管應放置2周,對年齡大、營養(yǎng)狀況差及糖尿病患者應延長T型管放置時間[2]。拔管指征為體溫正常、黃疸消失、膽汁量逐漸減少、無 T管逆行感染、無結石殘留。
多數(shù)膽管炎的患者只重視臨床藥物治療,而忽視飲食對疾病的影響。護理人員應耐心介紹疾病與飲食關系,避免油炸食物、肥肉、動物肝臟等,易少量多餐多飲水,對帶T型管出院者,要向患者解釋T型管的重要性,指導學會自我觀察、自我護理,定期復查[3]。總之,AOSC起病急、變化快,易引起休克和循環(huán)衰竭而危及生命,正確的診治及精心的護理,可使患者轉危為安,降低病死率,達到康復的目的。
[1] 王建榮.實用普通外科護理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
[2] 楊芳.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病人的護理.全科護理,2011,9(1):143.
[3] 李平.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病人的護理.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6,22(3):4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