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銳,楊佳華
(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 蘭州730050)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保?]這里論述了升降出入對“器”的重要性,而機體本身也是由不同的“小器”組成的“大器”。筆者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將升降出入與機體生理、病理等幾方面的意義闡述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五臟六腑之中肝、脾、腎主升,心、肺、胃、膽、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主降。如心火下降則下濟腎水不致水寒,腎水上升則上濟心火不致心火過旺;腎主封藏,為先天之本,為“作強之官”,其封藏之功主入,前人論腎多重封藏,而依筆者之見,腎的“作強”功能則是腎主出的表現;機體陰陽氣血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陰陽的升降出入而變化,只有機體升降出入協(xié)調,維持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才能保證機體的安康。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提到:“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钡科洳C,無論是外感六淫,還是飲食、勞倦、七情內傷等,均為氣機的升降出入發(fā)生異常所致,歸納起來有升降出入的太過、不及和反作。如水氣凌心一證,究其病機系水上升太過,心陽不足所致;肝風內動一證,又因水的上升不足,以致水不涵木所致;又心火與腎水之間當火降而水升,才能達水火既濟,若兩者反作,則發(fā)生心火過盛、腎水過寒之水火未濟之證等。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于機體的不同趨向,說明藥物在體內的作用趨向性能。張元素在《醫(yī)學啟源》中旨承《黃帝內經》,首倡“氣味厚薄升降圖說”,用運氣演說闡發(fā)了藥物具有升降浮沉不同作用趨向的道理。李杲曰:“味薄者升而生,(象春,如甘平、辛平、辛微溫、微苦平之藥是也);氣薄者降而收,(象秋,如甘寒、甘涼、甘淡寒涼、酸溫、酸平、咸平之藥是也);氣厚者浮而長,(象夏,如甘熱、辛熱之藥是也);味厚者沉而長,(象冬,如苦寒、咸寒之藥是也);氣味平者化而成,(象土,如甘平、甘溫、甘涼、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藥是也)?!蓖舭涸?“氣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p>
藥物所具有的升浮特性使氣機向上向外通達,沉降則使氣機趨下趨內。臟腑疾病的形成和演變均與氣機升降出入運動的障礙或失調相關,故氣機運動失常是臟腑病變的病理表現,也是臟腑疾病辨證的重要依據,藥物的升降浮沉既是中藥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指導醫(yī)生臨床處方用藥的基本法則之一,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以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边\用藥物升降浮沉之性,調治病理升降失常之偏,或升提、或沉降、或發(fā)散、或收斂、或升降并用、或浮沉共施,使臟腑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機體的不同部位,因勢利導,祛邪外出,達到臨床治愈的最終目的。
升降出入養(yǎng)生方面的論述在《黃帝內經》中已完全體現,《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第二》云:“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為蕃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秋三月,此謂容平……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冬三月,此謂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文中指出,機體順應自然界四時規(guī)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才不致患病,如果逆之則病。分析四時氣機變化規(guī)律不難看出,春之氣主升、夏之氣主出、秋之氣主降、冬之氣主入,把握好四時的升降出入規(guī)律,對養(yǎng)生來說其意義重大不言而語。
綜上所述,說明氣機升降出入是機體臟腑功能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不僅關系到機體的正常生長發(fā)育、疾病的發(fā)生,也為養(yǎng)生、治療疾病提供方法學上的指導。臨證須悉心體悟,掌握臟器、氣血升降沉浮的規(guī)律,能在辨證論治、遣方用藥上靈活應用,必獲益匪淺。
[1]張一昕.新安醫(yī)學叢刊:本草備要[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