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健,趙 軍
我院2004年1月—2011年1月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治療頸椎病80 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組共120 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0 例,男36 例,女44 例;年齡18~66 歲,平均48 歲。病程2 d~20 年,平均4.5 年。對照組40 例,男18 例,女22 例;年齡22~69 歲,平均51 歲。病程12 h~25年,平均4年。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主要表現(xiàn)為眩暈,多在頭頸部轉(zhuǎn)動時發(fā)生,伴有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耳鳴等。旋頸誘發(fā)試驗陽性,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X 線片顯示頸椎生理彎曲消失或反弓,椎體間關節(jié)失穩(wěn)或鉤椎關節(jié)骨質(zhì)增生,頸椎間盤退變或突出。除外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暈,椎動脈第一段(進入第二頸椎橫突孔以前之椎動脈)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神經(jīng)官能癥與顱內(nèi)腫瘤等。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中藥內(nèi)服頸痛暈消飲,組成:天麻12 g,鉤藤12 g,蔓荊子12 g,當歸9 g,川芎9 g,生白芍12 g,首烏12 g,丹參12 g,白菊花12 g ,青箱子12 g,生龍骨12 g,生牡蠣15 g,石決明20 g ,元胡12 g,姜黃12 g,杜仲15 g,桑寄生12 g。頭煎加水400 mL,煎30 min,取汁150 mL;2煎加水300 mL,取汁150 mL。兩煎相混,1劑/d,分3次內(nèi)服。
神經(jīng)妥樂平7.6 mg 加生理鹽水250 mL 靜脈滴注,1次/d,14 d 1個療程。
采用優(yōu)值牽引法,取端坐位或仰臥位。第一步,頸椎前屈25°,牽引重量1/10體重,牽引時間30 min,1次/d,連續(xù)5次;第二步,頸椎直立0°,牽引重量1/7體重,牽引時間30 min,1次/d,連續(xù)3次;第三步,頸椎后伸15°,牽引重量1/10 體重,牽引時間20 min,1次/d,連續(xù)7次,15次為1個療程。牽引角度為牽引繩力線與重力線夾角。
同時配合手法治療,點撥法運作于主治穴、索狀物及壓痛區(qū)。施推法運作于頸肩上背部。端提法運作于頸部。旋扳法運作于頸部,注意適用范圍。捏、舒、滾法運作于頸肩背及患側(cè)上肢。以拍打、叩擊、揉搓結(jié)束手法治療。
針灸治療10次1個療程,每次留針10~20 min。主選夾脊、阿是穴,酌情配伍。
對照組:能量合劑(ATP 40 mg、輔酶A 100 U、維生素C 3 g加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1次/d,14 d 1 個療程。配合口服扶他林,75 mg/次,1 次/d,14 d 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癥狀與陽性體征消失,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疲勞后活動頸部可出現(xiàn)短暫性眩暈,陽性體征少量存在,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癥狀及體征有所減輕,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響。無效:癥狀及體征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改善或有加重傾向。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 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治療組治愈63例,顯效13例,有效4例,愈顯率95%。對照組治愈7例,顯效12例,有效17例,無效4例,愈顯率48%。兩組比較P<0.01。
目前頸椎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高,我們綜合各種治療方法的優(yōu)勢,改善頸椎的生物力學關系,取得了滿意療效。優(yōu)值牽引法替代傳統(tǒng)牽引模式,前屈位牽引在緩解臨床癥狀方面有較好的作用,背伸位牽引可有效地恢復頸曲,中立位牽引為過渡性牽引,可有效緩解由于牽引體位變化過大所造成的不適,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的牽引療法。其機制可能為前屈位牽引可加大椎間隙,特別是加大椎體后緣和小關節(jié)、椎間孔的間隙,松弛頸椎周圍的動力肌及其他軟組織,從而達到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背伸位牽引在緩解癥狀的基礎上,有效調(diào)節(jié)頸段脊柱的生理曲度,以恢復頸椎的形態(tài)學,符合頸椎的生物力學特性,在鞏固療效、穩(wěn)定脊柱、發(fā)揮功能等方面有較好的作用。先前屈再中立后背伸的動態(tài)位優(yōu)值牽引法,符合頸椎的生物力學特性,配合手法解痙止痛,舒筋活絡,理氣活血,理筋整復,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頸椎病屬中醫(yī)學“眩暈”范疇,“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陽上亢,故有頭痛、眩暈、視物旋轉(zhuǎn)諸癥,治當平肝熄風。我們在對治療組運用優(yōu)值牽引法的基礎上配合服用頸痛暈消飲,效果顯著。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止痙為君藥。生龍骨、生牡蠣重鎮(zhèn)安神,助天麻、鉤藤平肝熄風潛陽為臣藥?!爸物L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配以當歸、川芎、生白芍、首烏、丹參養(yǎng)血活血,杜仲、桑寄生填補腎陽,溫陽通絡,血得熱則行,共為佐藥。元胡止痛,姜黃舒筋活絡上行,為使藥。此方具有養(yǎng)血活血,平肝熄風,通絡止痛之功效。采用中西醫(yī)綜合治療方法,既可以改善椎間及其周圍肌肉的平衡關系,解除因椎體錯位或增生而造成組織壓迫的刺激因素,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絡、解痙止痛之功效,治療頸椎病可取得顯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