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鋒,張龍君,王 曉,張建軍,李英周,姚光校
距骨骨折合并脫位是足部較為嚴重的創(chuàng)傷,因其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和生物力學的復雜性,加之局部血液供應有限,治療極為棘手,容易發(fā)生缺血性距骨壞死、關節(jié)功能障礙[1]。我院于2005 年8 月—2011年7月采用內固定配合中藥熏洗治療20例,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20 例,男13 例,女7 例;年齡19~56 歲,平均33.6 歲。受傷原因:車禍傷7 例,高處墜落傷12例,扭傷1例。其中開放性損傷3例,合并內外踝骨折5 例,脛腓骨骨折1 例。均行攝片、CT 重建檢查。距骨頸骨折按Hawkins 分型,II 型6 例,III 型11 例,IV型3例。
開放性骨折行急診手術,閉合性骨折3 h~10 d手術,脫位手法復位成功則消腫后手術,不能復位則急診手術。硬麻外聯(lián)合阻滯麻醉,仰臥位。踝部前內側和前外側2 個切口,直視下克氏針翹撥下將骨折、脫位解剖復位。如復位困難,則作跟骨骨斯氏針牽引下翹撥復位,復位時需將前足跖屈,復位跖骨頭頸,然后握住足跟使其內翻或外翻,復位距骨下關節(jié)。骨折脫位復位滿意后,前內外側各一枚空心螺釘內固定,軟骨面處埋頭處理,必要時予克氏針固定加植骨。
術后抬高患肢,石膏托固定。運用脫水劑和抗生素,加強患肢肌肉功能鍛煉,適度趾間及踝關節(jié)活動。術后3 周后改支具固定,予自制骨科外洗方熏蒸外洗。骨科外洗方:伸筋草30 g,忍冬藤45 g,防風20 g,荊芥15 g,桑枝20 g,鉤藤30 g,王不留行45 g,炙大黃15 g,透骨草20 g,海桐皮30 g,劉寄奴20 g 等。熏洗方法:將上藥材裝入布袋中,加水2500 mL,浸泡30 min,武火煎開,再文火煎5~6 min。先將患足置于上方20 cm 處熏,用毛巾覆蓋。待水溫不燙時,再將藥袋敷于踝部,直到藥袋溫度變涼。每日熏洗2 次,每次約30 min。4 周為1 療程。術后6~8 周不負重功能鍛煉,復查X 線及CT 顯示骨折愈合良好,逐漸負重。
本組20 例隨訪12~36 個月,平均18 個月。根據(jù)患者主訴、后跟及踝關節(jié)外形、功能及X線征象評價臨床療效,按Hawkins 療效標準,患者Hawkins 評分優(yōu)良率為80%(16/20),距骨缺血壞死率5%(1/20),脛距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發(fā)生率25%(5/20),距下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發(fā)生率30% (6/20)。1 例距骨體壞死行融合術,無傷口感染及皮膚壞死。
距骨無獨立的滋養(yǎng)血管,僅通過增厚的韌帶與關節(jié)囊分布于距骨供應其血運。在距骨脫位時,進入距骨的血管易受損傷,未斷裂的血管周圍局部軟組織損傷腫脹及骨折脫位的擠壓,導致血循受阻,易并發(fā)局部皮膚壞死和距骨體的缺血性壞死。一般主張早期手術復位,早期準確復位與牢固固定,又可解除脫位的骨折塊對距骨周圍血管、神經(jīng)及皮膚的壓迫,對最大程度恢復重建距骨血運有積極作用[2]。我們認為,手術時間應根據(jù)全身情況和骨折脫位類型,先行骨折脫位手法復位,難以復位或開放性骨折行急診手術,脫位手法復位成功則消腫后手術。
距骨體位置隱蔽,其鄰近的關節(jié)囊及韌帶組織又往往是距骨體血運的重要通道,故手術入路的選擇與關節(jié)面的解剖復位有直接影響[3]。王巖等[4]總結應注意以下幾點:⑴術前利用CT對距骨體進行平行于距下關節(jié)面及垂直于距下關節(jié)面掃描,明確主要骨折塊的位置及粉碎程度,便于選擇直接有效的切口。⑵切口應盡量減少損傷周圍韌帶及關節(jié)囊,特別要避免一切經(jīng)三角韌帶后方做切口,以保護血運。⑶應掌握距骨這一“不規(guī)則”的解剖學特點。我們手術時充分把握手術技巧,避免血管再損傷的前提下,使骨折達到解剖復位。
熏洗療法,通過溫熱刺激,使腠理開放,邪隨汗出。外洗藥物通過皮膚、孔竅、腧穴等部位,滲透、吸收、分布至全身,發(fā)揮藥理功效。實驗證實,熏洗時濕潤的熱汽能加速皮膚對藥物的吸收,同時皮膚溫度的升高,可導致皮膚微小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huán),有利于血腫和水腫的消散。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也表明,中藥外用不僅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液速度,使血腫逐漸吸收機化,還能提高骨痂的生物力學性能,提高成骨細胞的活性,促進鈣鹽沉積等,對骨折愈合過程起到積極意義。另外,中藥熏洗還具有增強代謝、加強營養(yǎng)、和調節(jié)神經(jīng)功能等作用[5]。骨科外洗方系我院經(jīng)驗方,應用臨床5年多來效果良好。方中海桐皮、伸筋草、透骨草俱能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通絡;忍冬藤清熱解毒,通絡止痛;桑枝、防風、荊芥祛風勝濕,止痛定痙;炙大黃、王不留行活血祛瘀通經(jīng)功佳;劉寄奴破血通經(jīng),斂瘡消腫。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活血消腫、通絡止痛之功。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 第3 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804-805.
[2] Berlet GC,Lee TH, Massa EG. Talar neek fractures [J]. Orthop Clin North Am,2001,32(1):53-64.
[3] 王基萍,楊茂清,叢培均,等.距骨骨折伴脫位急癥治療臨床觀察[J]. 中國骨傷,2009.22(2) :139-140.
[4] 王巖,武勇,龔曉峰,等.SneppenII型距骨體骨折的手術技巧及療效分析[J]. 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7,9(5):435-437.
[5] 唐廣應.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30例報告[J]. 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27(1):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