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峰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在教育部設立社會教育司,旨在面向全民,推行社會教育,[1]19民國時期的社會教育由此轟轟烈烈地開始了。20世紀20年代之后,為提高人口素質,挽救衰敗的經濟,社會教育走向了高潮。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先后開展鄉(xiāng)村教育實踐。在無錫,以俞慶棠、高陽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創(chuàng)立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建立了多個民眾教育實驗區(qū),成立中國社會教育社,開展社會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無錫的社會教育在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無錫也成為江蘇社會教育的策源地,[2]195與定縣、鄒平并稱為鄉(xiāng)村教育的三大中心。[3]63
俞慶棠指出,當時的民眾教育“可以說是社會教育的一部份,但是民眾教育的事業(yè),有學校式的,就稱為民眾學校教育。社會式的,就稱為民眾社會教育??傊?,是社會教育的一部份”[4]28。當代學者楊才林也認為,民國時期出現的“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民眾教育等”,都應屬于“社會教育”。[1]21-31可以說,20世紀30年代前后在無錫開展的民眾教育是民國時期無錫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
1.創(chuàng)立江蘇省立教育學院
1927年,國民政府實行大學區(qū)的教育體制,江蘇省裁撤教育廳,試行大學區(qū)制,俞慶棠擔任擴充教育處處長,負責江蘇地區(qū)的社會教育事業(yè)。1928年,俞慶棠在蘇州邀集晏陽初、湯茂如、程柏廬等人,探討實驗民眾教育的問題,并就設立民眾教育學校以培養(yǎng)專門人才達成了共識。[5]同年3月,成立“江蘇大學區(qū)民眾教育學校”,俞慶棠兼任校長。6月,學校改名為“中央大學區(qū)民眾教育院”,校址遷往無錫榮巷,高陽任院長。10月,又遷往無錫社橋。1929年,學院所在地增設“中央大學區(qū)區(qū)立勞農學院”,高陽兼任院長。1930年4月,“中央大學區(qū)民眾教育院”與“中央大學區(qū)勞農學院”合并,成立“江蘇省立教育學院”。[3]64俞慶棠辭去擴充教育處處長職務,任該院教授兼研究實驗部主任。傅葆琛、李蒸、孟憲成、雷沛鴻、甘豫源、陳大白、陳禮江、徐錫齡等教育名家先后在學校任教。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下設民眾教育和農事教育兩個系,以及兩個專修科。1936年,增設電影播音教育專修科,將辦農事教育專修科擴充為勞作師資專修科。本科學制4年,專修科學制2年,招生范圍面向全國。學院的社會教育實踐主要在兩方面展開。一方面,培養(yǎng)從事民眾教育、農事教育的專門人才。教學重視聯系實際、學作合一,本科生第四年實習1年,專修科學生自第四學期起實習半年。學生下鄉(xiāng)實習,與農民同吃同住,指導農民開展鄉(xiāng)村建設。另一方面,在無錫鄉(xiāng)村、市區(qū)建立教育實驗區(qū)、圖書館等,積極推進社會教育。[6]隨著學院機構日益完善,民眾教育實踐自1931年后進入興盛時期。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民眾教育理論和方法的探索和實踐,提出了各種理念,強調教育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教育,而應該有更實際、全面的內容。可以說,民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民眾教育實踐是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建立后由之推動進行的。[5]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學院先后遷往長沙、桂林;1941年停辦;1946年在無錫復校;1950年,與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合并為蘇南文化教育學院;1952年,改辦為江蘇師范學院,即現在的蘇州大學。
2.建立社會教育研究機構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成立后,設立了研究實驗部,將教育實踐工作與教育研究工作結合在一起,俞慶棠為主要負責人。學院的教授們紛紛著書立說,如孟憲承、陳禮江、甘豫源、秦柳方及俞慶棠等各自都寫了《民眾教育》一書,俞慶棠更是被稱為“民眾教育的保姆”。1929年,研究實驗部還創(chuàng)辦《教育與民眾》月刊,雜志成為全國傳播交流社會教育理論經驗、報道國內外社會教育動態(tài)的平臺。研究部還編訂《民眾讀本》《婦女讀本》等教材,被各地民眾學校普遍采用。[7]
為進一步研究社會教育理論,促進社會教育事業(yè),1931年12月底,俞慶棠、高陽、鈕永建等人,于南京發(fā)起成立中國社會教育社。俞慶棠被選為常務理事兼總干事,李蒸、高踐四、鈕永建、雷沛鴻、梁漱溟等人都曾任過理事。該社鼎盛時有個人社員1 600余人,團體社員36個,幾乎包括了全國研究社會教育的學者和工作從事者[8],是中國社會教育機構的總樞紐。中國社會教育社后遷無錫江蘇省立教育學院,[8]在1932年至1947年先后召開過5次年會,第5次年會在無錫舉行,無錫因此成為了中國社會教育總部。中國社會教育社主要工作大體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在國家教育體制中積極爭取與學校教育平等合理的地位。在中國社會教育社的努力下,193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通過了《確定中國社會教育制度系統(tǒng)案》,[1]360社會教育的獨立地位得以確定。二是溝通社會教育內外之間聯系與互動。1930年代的中國社會教育,由于領導者的理論信仰和所處的各種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各家不相往來,嚴重制約和影響社教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國社會教育社成立后,各分社交換出版物,加強學術交流;彼此加強信息溝通,互換人員,增強友誼;組織考察,加強與國內其他學術機構之間的聯系。三是加強與政界的聯系。針對當時的內憂外患,積極與政府溝通,提升人民素質,凝聚愛國力量。[8]
3.開展社會教育理論研究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成立之后,俞慶棠、高陽等人依托學校、中國社會教育社,積極開展社會教育理論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俞慶棠就社會教育作了詳細的闡述。她指出,社會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教育就是全民教育,以社會全體民眾為對象,啟發(fā)人民向著光明的路上走,不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或間接或直接,均須社會教育的洗禮,使社會日益改革,日益進步”,“狹義的社會教育,就是失學青年的基本補充教育”。[4]27這與我們現在的社會教育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她認為社會教育是面向全民的,“目的是無論公共團體或私人團體,以社會全體民眾為對象,以謀任何人都有進步的機會”。[4]27俞慶棠認為“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都很重要,一個是培養(yǎng)現在國家的主人翁,一個是造就國家的將來的主人翁”。她還就當時社會教育不被重視的實際,發(fā)出呼吁,“在今日的中國,社會教育至少應和學校教育同等重視。”[4]45俞慶棠主張社會教育應該適合中國的國情,確定社會教育目標應注意4個方面:第一,要注意民眾的生計;第二,要依據社會的狀況;第三,要發(fā)揚民族的優(yōu)點;第四,要提倡娛樂,改造吸煙、喝酒、賭嫖等惡習。[4]40她還就規(guī)劃工商補習教育,提倡音樂藝術教育,規(guī)劃圖書館及博物館,提倡公共體育,籌備低能殘廢及犯罪者的特殊教育等多方面作了論述,并給出了具體措施,這對當下的社會教育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俞慶棠曾任新中國教育部的第一任社會教育司司長。
高陽在擔任學院院長的十幾年中,不但培養(yǎng)了大量的社會教育人才,還撰寫了大量的社會教育論文與論著。高陽說,“民眾教育當以社會全體之成年人為對象,乃天經地義,不容置疑者也”,“凡成年之男女民眾,不論販夫走卒,顯宦豪商,均為民眾教育之對象”。[3]75這與俞慶棠的社會教育觀是一致的。他覺得社會教育是一個不斷補充的過程,“民眾教育者,將藉各種教育方法,使人人皆成為社會的能員,且隨時世之遞進以增進其能力者也”。[6]社會教育內容必須切合生活,“民眾方能覺其需要,而愿意學習”[3]76,必須鍛煉民眾的自立能力、組織能力,“鄉(xiāng)村民眾教育應設法引起民眾動機,使自動、自教、自助、自立?!薄胺残碌纳鐣M織要幫助農人自己發(fā)起,自己試做,而避免代辦,雖然代辦有時容易得多。即使開始時還免不了代辦,也應當竭力使他們自己參加,到相當的時候,完全由農人自己維持,自己發(fā)展?!盵6]他的社會教育思想至今仍不乏啟迪意義。
4.開辟民眾教育實踐區(qū)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先后創(chuàng)立數十個社會教育實驗區(qū),可分為農村教育實驗區(qū)和城市教育實驗區(qū)。農村教育實驗區(qū)有:黃巷民眾教育實驗區(qū)、社橋實驗民眾教育館、惠北民眾教育實驗區(qū)、北夏普及民眾教育實驗區(qū)等。城市教育實驗區(qū)包括:麗新路工人教育實驗區(qū)、江陰巷實驗民眾圖書館、無錫民眾實驗學校、南門棚戶區(qū)民眾教育實驗等。[3]82
這一時期,無錫社會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健全的公民,鄉(xiāng)村試驗區(qū)教育的對象是整個鄉(xiāng)村的農民。內容主要包括生計教育、健康教育、語言文字教育、政治教育、休閑教育等,以及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促進地方自治,這些是無錫實驗區(qū)的主要工作,與其他鄉(xiāng)村教育偏重私人教育不同,形成鄉(xiāng)村建設的“無錫模式”。[5]根據不同的實驗區(qū),教育內容也有所側重,有所不同。1929年,學院在無錫黃巷建立實驗區(qū),先后由趙步霞、俞慶棠任總干事。黃巷已經不是純粹的農業(yè)經濟區(qū)域,正在向工商業(yè)社會蛻變。該區(qū)開展健康教育,改善衛(wèi)生;建立謝巷信用合作社,緩解高利貸的壓力;推廣良種稻麥、蠶桑,改善生計。1930年,又開辦了高長岸民眾教育館。該區(qū)重點試辦鄉(xiāng)村合作社,開辦有信用合作社、養(yǎng)魚合作社、運銷合作社等,同時加強了婦女兒童的教育。1932年,設立惠北民眾實驗區(qū),在著重對農民進行生計教育的同時,加強了從兒童到成人的終身教育。1932年,成立北夏實驗區(qū),在前面實驗區(qū)的經驗基礎上,注重政治組織方面的訓練,建立“青年學園”,對中小學畢業(yè)生進行進一步教育,目標是改造一批社會建設的中堅分子。[3]143
在無錫市區(qū)的教育實驗區(qū)更多重視市民文化素質和生活品味的提高。1931年開辦的立新路工人教育實驗區(qū)所辦理的事業(yè)有:工人夜校、托兒所、工余劇社、編訂《婦女讀本》。同年舉辦的江陰巷實驗民眾圖書館實行開架閱覽,實行“流動文庫”,巡回送書至工廠店鋪。1932年創(chuàng)辦的無錫民眾實驗學校,面向全體市民,實行無節(jié)假日全天上課制度,并根據學員水平開辦不同層次的班。[3]83這些措施,無論在理念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非常先進的。
試驗區(qū)的舉辦促顯著進了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如黃巷實驗區(qū)非文盲率由1929年的9.23%上升到1932年的46.5%,文盲和半文盲由1929年的67.81%和23.9%分別下降至49%和4.5%。[5]1934年,北夏實驗區(qū)推廣三一八純良稻種13畝,每畝平均產量超過了2石8斗,比本地優(yōu)良土種木樨球平均每畝增收5至6斗。[8]
基層電大是與地方接觸比較緊密的高等學校,其辦學宗旨是立足地方,面向全體人民,積極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民國時期無錫的社會教育,是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的推動下實施的,雖然當時背景已經發(fā)生改變,但在師資、科研、資源等方面值得基層電大借鑒學習。
1.基層電大推進社會教育必須要加強師資建設
一是加強名師隊伍建設。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可謂名師如云,俞慶棠、高陽、傅葆琛、李蒸、孟憲成、雷沛鴻等等,都是全國知名的教育家,這在當時成為一道風景。這些教師的研究和實踐對當時民眾社會教育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基層電大想要在社會教育上有所作為、有所突破,必須推進名師工程建設,使一批名師成為學校的代言人、社會教育的帶頭人,從而帶動師資隊伍建設和社會教育發(fā)展。二是擁有合理的師資數量。社會教育任務繁重,必須要有一定的師資數量。江蘇省立教育學院除了自己的教師外,培養(yǎng)的學生也是社會教育師資,同時還對當地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增加師資數量。當前基層電大舉辦的教育種類較多,師資嚴重不足,教師工作量很大?;鶎与姶髴e極為社區(qū)、農村培訓社會教育人才,有條件的基層電大還可以努力爭取提升辦學層次,力爭培養(yǎng)社會教育畢業(yè)生。三是增強教師敬業(yè)精神。推進社會教育,提升全民素養(yǎng),是基層電大的職責。每一位電大人都應該以俞慶棠、高陽等社會教育家為榜樣,以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為己任,深入基層,服務社會,敬業(yè)勤業(yè),矢志不渝地為社會教育奉獻智慧。
2.基層電大必須要加強學習資源建設
無錫民國時期的民眾社會教育內容涵蓋了生計健康、公民自治、公共體育、休閑娛樂等方面,涉及行政、經濟、文化、農業(yè)等多個學科領域,同時教學課程也根據實驗區(qū)域和受教育對象適時作出調整,這種貼近民眾生活實際的教學受到了歡迎。當前,基層電大以開放教育為主體,同時舉辦全日制職業(yè)教育,這兩類教育都屬于學歷教育。我們在進行社會教育時,更多是一廂情愿地想把學歷教育內容灌輸給受教育對象,這是行不通的。立足人民實際生活,促進人民生活的改善是民國時期無錫社會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也是最大特點,這是當今我們所應特別借鑒的。為此,社會教育要通過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資源來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的各自需求。例如,我們應加強婚姻、戀愛、家庭問題;社會倫理道德、文明風尚問題;家庭衛(wèi)生保??;養(yǎng)生之道;生活科學;體育、休閑、娛樂等相關教學資源的建設。[9]課程內容還要與當地的經濟發(fā)展需要相適應,如無錫經濟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外資企業(yè)、高新技術企業(yè)和服務外包企業(yè)大量落戶無錫,其對員工的知識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基層電大應該根據企業(yè)崗位的不同需要,主動開發(fā)增強員工崗位能力的課程。
3.基層電大推進社會教育必須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無錫民國時期的社會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俞慶棠、高陽都持這樣的觀點。曾執(zhí)教于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的李蒸認為,“任何人無往不可不受教育,無時不可不受教育?!痹谓K省立教育學院民眾教育研究實驗部的雷沛鴻,主張把教育從學校范圍擴大到整個社會,從而達到“無地不學,無時不學,無人不學”的境地。[10]這些理論至今也不落后,其對當時社會教育實踐的指導意義可謂深遠。實踐和理論是相輔相成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將試驗部和研究部合一,成立實驗研究部。當前基層電大,要有相應的機構推進社會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促進兩者相互提高。國家開放大學已經成立,基層電大正面臨著建設開放大學的重要任務,在推進社會教育時,必須放寬眼界和思維,吸收國內外最先進的社會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結合自身實際,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先進的教育理論,“對基層電大的建設和發(fā)展進行整體性、戰(zhàn)略性和前瞻性的思考,積極探索,努力創(chuàng)新,不斷開創(chuàng)基層電大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11]
無錫民國時期的社會教育以建立實驗區(qū)為主要形式。當前基層電大的社會教育正處在起步階段,經驗、資金都很不足,可采取與社區(qū)合作的方式,重點建設幾個學習社區(qū),鍛煉師資隊伍,驗證研究理論,逐步積累經驗,進而科學全面地推進社會教育。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非常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1932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座教育電臺——無錫民眾教育廣播電臺[7],廣播內容很多是工人、農民自編自唱的節(jié)目[2]198。1936年,增設電影播音教育專修科,進一步推進“電化教學”。向民眾積極推展喜聞樂見的電影,影片除內容健康、知識性強外,還具有很強的時代感。[10]在這一點上,電大是新中國電化教學的繼承者?;鶎与姶髴凑铡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的“大力發(fā)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wèi)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xù)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要求,積極開展平臺建設,不斷深化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以深化遠程開放教育為抓手,增強基層電大的辦學質量。[11]
4.基層電大推進社會教育必須要加強內外溝通
社會教育是面向全社會的,所以,必須要全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基層電大要主動加強系統(tǒng)內外的溝通和聯系。
江蘇省立民眾教育學院的俞慶棠、李蒸、雷沛鴻等人都曾在政府任職,中國社會教育社也吸收如鈕永建這類民國元老參加,學院在推進社會教育上與政府溝通更加通暢。中國社會教育社也重視與全國社會教育界其他組織、人士的溝通和聯系,重視對地方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因此,民國時期的無錫社會教育從政府到地方都得到了支持和肯定,實績與名譽在全國都屬一流。電大擁有其他高校無法比擬的系統(tǒng)性,應切實加強系統(tǒng)建設,互通有無,形成合力,把電大系統(tǒng)整體地運用于或整合于社會教育,系統(tǒng)內共享網絡設施、服務平臺和課程資源,甚至是師資(包括技術、管理)隊伍。與普通高校開展合作,借助普通高校的學科以及人才優(yōu)勢,實現專業(yè)共建、課程資源的共同開發(fā)、師資隊伍的整體打造等等。實現與普通高校的優(yōu)勢互補,共贏發(fā)展,并以此為基礎,逐步提升自己辦學層次和質量。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將相關教育機構納入全民學習、終身教育的體系,明確相應的服務職能,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積極配合基層電大推進社會教育。[12]
民國時期的無錫社會教育是近代知識分子社會改良的實踐,由于抗日戰(zhàn)爭和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沖擊,這種社會教育實踐沒有繼續(xù)下去。但江蘇省立民眾教育學院的辦學理念、教學實踐、科學研究,中國社會教育社的理論研究,教育實驗區(qū)的卓越工作,在當時都起到了一定的引領示范作用,值得當下基層電大研究和借鑒。
[1]楊才林.民國社會教育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賀云翱.無錫人與中國近現代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朱考金.民國時期江蘇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研究[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
[4]茅仲英.俞慶棠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胡明,盛邦躍.江蘇省立教育學院與無錫鄉(xiāng)村民眾教育實驗區(qū)[J].教育評論, 2010(1):149-151.
[6]華瑩.高陽民眾教育思想初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04(5):52-57.
[7]張蓉.試析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的辦學特色[J].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999(2):17-21.
[8]曹天忠.中國社會教育社述論——以年會(1932 1936年)為中心[J].民國檔案,2006(2):95-100.
[9]陳久梅.俞慶棠民眾社會教育內容對學習型社會的啟示[J].成人教育,2006(11):7-9.
[10]朱考金,王思明.試論民國時期民眾教育的實踐——以北夏實驗區(qū)為例[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4):85-90.
[11]唐金土.主動適應系統(tǒng)建設新環(huán)境 積極推進基層電大新發(fā)展[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6):9-13.
[12]彭坤明.開放大學建設思路——基于江蘇省情的實施方案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