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娟 曹建華 張春云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數(shù)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根據(jù)我國2003年的抽樣統(tǒng)計成人心力衰竭患病率為0.9%[1]。盡管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其預后仍然不容樂觀。近年心力衰竭的治療模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治療目的不僅是減輕癥狀,而更著重于改善心臟功能、提高生命質量和延長壽命[2]。因此,全面評估患者存在的健康問題,并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自我護理能力,提高生命質量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科對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50~92歲,平均年齡65歲;高血壓性心臟病32例,冠心病17例,風濕性心臟病7例,擴張型心肌病4例;患者均神志清,能夠進行正常交流,具有小學至大學本科的文化程度。
1.2 方法 采用自身對照,以進行健康教育前為對照,首先對患者進行健康問題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制定健康教育內容。通過向患者發(fā)放慢性心力衰竭防治小冊子,開辟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宣傳欄進行健康知識宣傳,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包括講解疾病知識、具體的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循序漸進的運動訓練和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控制。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患者對每一項做出肯定或否定的選擇,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前后的各項指標做作出評估。
1.2.1 指導患者自我調節(jié)控制情緒:由于患者病程長,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焦慮和抑郁癥狀,護士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進行有效溝通,采取疏導、支持、安慰、幫助、鼓勵等措施,讓患者了解情緒和疾病的關系,不良情緒可加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引導患者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情緒對待疾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輔以放松訓練和音樂治療,動員患者家屬安慰并陪伴患者,避免一切不良精神刺激,保持情緒穩(wěn)定、樂觀。
1.2.2 用藥指導:讓患者理解按時服藥和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藥物的療效、不良反應、劑量、用法,尤其要熟悉常用藥物的不良反應,這樣有利于不良反應的及時發(fā)現(xiàn)、早就醫(yī)、早處理。
1.2.3 飲食指導:心力衰竭患者給予低鹽、低脂、低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飲食,少量多餐,避免過飽,,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嚴格限制鈉鹽的攝入,切忌鹽腌食品,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鈉鹽攝入控制在1 g/d以下。戒煙忌酒。
1.2.4 運動指導:運動訓練不僅可以通過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輸出量和運動肌肉的氧供水平來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力,還能減少患者因日常活動和社會交往受限引起的角色功能限制,降低焦慮、抑郁水平和認知受損程度,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改善其生命質量[3]。對心力衰竭恢復期患者,護士應鼓勵其主動運動,根據(jù)病情輕重不同,與患者一起制定個體化運動方案,從床邊小坐開始,逐步增加有氧運動量,包括散步、上臺階、太極拳、騎自行車等。對于心功能Ⅱ~Ⅲ級的心力衰竭患者,應在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督和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適度的運動,達到即完成運動訓練又保證安全的目的。
1.2.5 指導患者預防感染:感染是心力衰竭最常見的誘因,尤以呼吸道感染多見,告知患者寒冷季節(jié)注意保暖,不到人多的公共場所,以免被別人傳染,預防感冒。及時接種流感疫苗,發(fā)生感染時要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
60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掌握疾病知識例數(shù)增長33.3%,運動訓練例數(shù)增長 50%,其他方面增長 8.9% ~30.0%。見表 1。
表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對疾病的認知和健康生活方式評估 n=60,例(%)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個慢性反復性疾病,避免誘發(fā)因素和預防復發(fā)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通過健康教育增強了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使患者理解了自我護理對減輕癥狀和預防復發(fā)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到自我護理活動中,改善自我護理行為和提高自我護理能力,主動避免誘因,加強飲食和服藥的自我管理,保持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主動進行適當?shù)倪\動訓練,改善心臟功能,預防復發(fā),達到提高生命質量和延長壽命的目的。
1 陸再英,鐘南山主編.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70.
2 吳學思.慢性心力衰竭的藥物治療進展.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30-31.
3 胡經(jīng)文,肖湘華,李小妹.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中華護理雜志,2007,4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