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馬進
水市場的地域性、自然的壟斷性、供給總量的有限性等很多的特點都是自來水行業(yè)所具有的,一個企業(yè)之所以被市場承認為一個壟斷企業(yè),它所從事的行業(yè)必定不是一般企業(yè)所能共享的,換種說法就是,行業(yè)的自然壟斷性通常讓政府只允許一家企業(yè)經營該行業(yè)的一種或者是幾種產品,主要表現在銷售上面,這個企業(yè)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一個所謂的壟斷行業(yè)。自來水公司通常的做法是以壟斷的價格(即定價)出售水資源,以謀求公司企業(yè)的利潤的絕對值,各大股東根本就不會在乎什么水資源的市場的有效地配置,他們的權利就是充分獲取價格的最優(yōu)化。一般而言,想要實現水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首先應該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自來水的價格,確保其價格管理有效性。在這里有一點值得提出,那就是就水量而言,外國的水資源是相當短缺的。
作為東北三省的最大城市,沈陽的水資源狀況具有典型性。其中,以2009年的各項水資源狀況為例,進行如下具體的數據統(tǒng)計:全市的降水量為445.0毫米,折合水量為57.76億立方米,因此,全市的水資源總量為28.68億立方米,其中:有9.88億立方米量的水資源是地表水,有22.94億立方米量的水資源是地下水。2009年,全市上半年末的水庫的蓄水總量達0.46億立方米,年末的蓄水總量達0.58億立方米。還有我們必須要提出的沈陽地區(qū)的生產總值,高達4359億元。相比沈陽市2002年的水資源總量(為34.7億立方米,其中:22.4億立方米為農村的用水量,12.3億立方米為城市的用水),2009年的水資源有所減少,城市用水有所增加。
直接的行政干預是國家政府對自來水相關企業(yè)的管理與監(jiān)督的主要手段,這一點也就直接決定了自來水企業(yè)的行政壟斷性。目前,自來水企業(yè)的行政主管部門主要應運在城市的公用事業(yè)局,它們一直以來的管理制度是高度的政企合一。公共事業(yè)局的任務就是編制各種各樣的自來水業(yè)的經營決策、經營計劃等,企業(yè)的實際自主權并沒有掌握在相應的管理層,因此他們并不是很專注于企業(yè)的利潤的最大化,缺乏必要的管理動力。試想,一個這樣的企業(yè),管理層沒有工作的積極性,何談效率的高效?何談自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又何談自來水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近年來,我國的企業(yè)存在著這樣的一些問題,如:公司的機構職能重重疊疊、運營效率低下、相關規(guī)制的機構和被規(guī)制的機構之間的合作效率低下等,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企業(yè)的管理制度是多個政府機關的聯合管理,職權的統(tǒng)一上比較分散。那么,我國的市場化改革的轉型政策的落實難以取得長足進步的原因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企業(yè)主管部門的責任權利職能混亂所致。通常,自來水的價格、各項自來水價格的違規(guī)現象等都是由地方的物價部門來制定處理的,同時,我們還要結合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來制定自來水的價格,只是,總有一些例外情況是會出現的,相當一部分的因素是物價部門難以控制的,我們必須要正視諸如“物價管理各個部門的規(guī)制能力低下;政府、公司、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緊張”問題的存在。
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自來水的定價流程并沒有遵循相關群眾的意見,其依據依然是企業(yè)股東的最大利益。自來水的調價要求和調價幅度主要取決于政府規(guī)制機構的決定,并結合相關企業(yè)的特定情況,經過審核、審查、復議等步驟后開始實施。目前,盡管我國自來水價格的制定和調整還是引入了一些群眾的意見建議,主要包括群眾的聽證制度、評審制度,并且價格的評審制度是定期進行的,但是,這僅僅占很小的一部分。自來水供水價格的制定在物價管理部門中,主要的目的基本上是規(guī)范企業(yè)的生產成本,值得提出的一點是,這種成本反映的是企業(yè)的個別成本,而不是社會的平均成本。
沈陽市在近二十年來,將居民自來水的個人獲取量與影響獲取水資源的因素進行了定量的關系界定,主要的測定模型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市民用水的擁有量Q或其增量就是該模型的因變量;國內的生產總值(GDP)、消費品的零售總額(LS)、固定資產的投資總額(IN)(以上的資產單位是萬億元)、公路運輸線路的總里程(GL,單位:百萬公里)、自來水的使用總量(SY,單位:億噸)、水資源的供給總量(HY,單位:十億噸)、自來水的供給人數總量(KY,單位:十萬人)、虛擬的變量WTO、金融機構的貨幣供應總量(M,單位:萬億元)等為解釋變量。眾所周知,現代市場的繁榮主要是通過經濟的增長來實現的,具體表現為國家對投資需求的擴張,意在擴大內需,消費自然能帶動經濟的發(fā)展態(tài)勢。一般而言,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的最好的指標,就自來水市場這塊地方來說,GDP=消費+投資+公司支出+供水,即經濟發(fā)展水平是直接影響其市場的興衰的,沈陽市必須加大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
下面的公式(1)是通過常數項C,因變量Q來體現的,采用的方法主要是OLS方法,同時也引入了軟件Eviews,從而實現了所有變量的回歸。
通過回歸結果我們很容易地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變量C、IN、GL、WTO之所以不能滿足檢驗結果,主要的原因是它們在方程式的具體操作中的系數T的統(tǒng)計量概率值在0.1之上,顯然0.1并不是一個理想的數字,在它的水平之下變量發(fā)揮不了它們的多變性。還有一點是值得提出的,那就是方程式中的反應殘差序列自相關程度的DW值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為此,我們還需要其它的公式繼續(xù)參數的統(tǒng)計。以下的公式(2)就是在反復的回歸下,因變量還是Q,并不斷地去除掉變量C、IN、WTO、GL而得出的。
Q=-3.708836339×LS+0.5116135056×HY+0.5796672726×GDP+1.191379895×M-2.160242659×SY+0.5882454584×KY(2)
通過計算,我們不難發(fā)現,公式(2)的擬合度是很高的,它的效果是很顯著的,首先體現在方程中各變量的系數T,經過相關的計算,統(tǒng)計量的概率值遠遠在0.05之下。只是有一點我們還是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即1.99~2.01之內的無關范圍出現在DW序列中,該結果是通過檢查DW的檢驗臨界值表得到的。從具體的檢驗結果中,我們了解到2.073239的DW值根本不可能落在操作的確定區(qū)域,這種情況無疑不利于明確地判斷回歸方程的殘差項序列,對于它們是否存在自相關關系很難做出相應的定論。顯而易見,這種回歸方程式也是不能滿足計算需要的。據有關計算結果注明,回歸方程的殘差項序列不存在自相關的具體數字顯示為:樣本的個數T為20,非常數項解釋變量的個數k為4,DW序列無關的范圍在1.83~2.17之間,方程的實際DW值為1.845859>1.83,只有DW的檢驗臨界值表中數字符合以上的情況,回歸方程才是比較理想的。當然,假如方程中的各變量的系數T的統(tǒng)計量的概率值臨近于0,其效果將會更加地明顯,因為它的值遠遠小于0.05,自然,此種方程式下的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就會較高,統(tǒng)計性質也會比較的良好。我們還可以換種角度進行解釋,比如經濟角度:我國居民的用水量的增加量每減少0.3029%,市場的消費品的零售總額將會增加1%,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居民在消費品的消費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收入水平或者是貨幣的擁有情況,從而造成了支出大于收入現象的出現??梢姡覈用竦挠盟畵碛辛颗c市場經濟現象的增長與滑落息息相關,必須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通常來說,我國居民的用水擁有量的增量每加0.691%。
金融機構的貨幣供應量就會增加1%。
沈陽市2010年有關自來水的數據資料是在工作人員的不斷統(tǒng)計和整理中最終確定下來的,其中,78.0183萬噸的擁有水量是民用水,15.4554萬元的金額是消費品零售額(LS),32.80的十萬人為供水總量(KY),72.6萬元的金額是金融機構的貨幣供應量(M)。通過相關的保存資料,我們知道2009年沈陽市的民用水擁有量為62.8061萬噸,通過模型我們能夠估算出2010年,沈陽市的民用水擁有量為77.15487萬噸,相比2009年,民用水擁有量增量的估計值為14.34877萬噸,經計算得知,本次模型的估算誤差為-1.107%,并沒有超出原先預計的誤差范圍,因此認為該模型是能夠勝任接下來的任務的。
水資源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那么到底怎么樣的水價才是合理的、符合用水大眾的呢?一般而言,合理科學的水資源的價格必須要以相應的價格制定和運行機制為前提條件,只有遵循一定的價格準則,才能適應不同用戶的需求,合理地配置水資源,適時地節(jié)約水資源,高效地利用水資源,防止有限水資源的污染,杜絕有可能的水資源的浪費現象,切實做好保護水資源的一切措施,從而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造福人類,造福自然。
科學的、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水價的形成基礎必須符合合理的原則:水資源的豐富與稀缺狀況主要以水的價值為依據,具體表現在“使用、受益、負擔一條龍”的原則之中,水資源的最終價格要包括水資源的各種費用,包括使用費、運輸費什么的,其價格負擔方將是最終的水資源消費者。
二是水價的構成也要遵循合理原則:通常的做法是,水資源的價格必須明確標明各種供水過程中的水價機會成本,如若發(fā)現現行供水過程中的各項成本名不符實,就要馬上制定并建立相應的制約機制,將一切可能的成本流失現象扼殺在搖籃里。
科學合理的水價體系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不同水價形式的實行。水價有三種:政府定價及指導價、市場價;水價預期達到的目標是:實現供水的有償服務性、社會公益性、生產經營性;二是不同計價辦法的實行。即兩部制水價、浮動定價、階梯式累進水價、地下水保護性高價;三是制定不同種類的用水政策水價的辨別機制。
水資源的的有效配置及合理穩(wěn)定的價格,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都有利于水價的管理。政府機構為了實現以上的目標,保障社會的發(fā)展,通常會針對不同地區(qū)的用水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必要的時候,會有價格補貼、投資政策、融資政策、財稅信貸優(yōu)惠等形式,甚至強制性地壟斷某一地區(qū)的水價,解決實際中的水資源的供給不平衡。地方水價政策的調整有:水價的審批權實至名歸。各個市、縣、鄉(xiāng)的水價審批收歸自己所有,具體的審定工作由當地的物價主管部門執(zhí)行;以單個的工程來決定水價,保證水價的真實性,落實成本的統(tǒng)計;對新的供水工程的投資商采取優(yōu)惠政策,一方面增加他們的個人收益,另一方面也擴充了投資隊伍;對小水利的工程水價采取寬松的政策。
[1]汪恕誠.中國水資源安全問題及對策.http://www.qhne w s.com,2009
[2]李晶,宋守度,姜斌.水權與水價——國外經驗研究與中國改革方向探討[M].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