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峰
(長治學院 音樂舞蹈系,山西 長治 046011)
上黨八音會音樂形態(tài)分析
郝 峰
(長治學院 音樂舞蹈系,山西 長治 046011)
上黨八音會是流傳于山西省長治、晉城一帶的民間樂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文章從上黨八音會的樂隊組成、曲牌、音樂形態(tài)等方面展開闡述。著重對八音會的曲牌在宮調、曲式結構、旋法與轉調等方面做了較為詳細地分析。
上黨八音會;音樂形態(tài);樂種;民間器樂;曲牌
地處黃河中段、太行山南麓、山西東南部的長治,是一個山青水秀、氣候宜人、歷史悠久的風水寶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海等一個個美麗的古代傳說,都發(fā)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神農炎帝也在此留下過墾荒的足跡。二千多年前,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置三十六郡,長治為其一郡,稱“上黨”。勤勞智慧的上黨人民,熱情、純樸,在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培育出大量的音樂藝術形式,色彩繽紛,各具特色。
上黨八音會是流傳于山西長治、晉城一帶的民間吹打樂。它的主要功能是娛神、娛鬼、娛人,即服務民眾。大如古代的宮廷官府禮儀祭祀、軍隊的迎送助威,小到民間的迎神賽社、婚喪嫁娶、滿月開鎖都有八音會的身影,幾百年來在晉東南地區(qū)的文化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典型的北方樂種,八音會地方特色鮮明,風格獨特,吹打并重,配合默契,音樂粗獷、高亢、熱情奔放。
一個地方樂種的樂隊組成不是隨意組合的,是當地的歷史傳承。了解樂隊組合的特征對于認識其音樂形態(tài)藝術個性具有重要意義。上黨八音會最早是由鑼、鼓、鈸、鍹、嗩吶、笙、簫、管等樂器組成。后來又逐漸增加了小釵、梆子、胡琴、笛子等樂器。兼吹兼打,吹打結合。樂隊組成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人數不等,所使用樂器主要有嗩吶、笙、管、笛、胡呼、鑼、鼓、釵、梆子等。其中,嗩吶是主奏樂器。
在上黨八音樂會的樂隊形式中,嗩吶是最重要的主奏樂器。演奏者通常是八音會的領導者,舊時被稱為“王八頭”。在吹奏間歇或吹奏同時,有時還兼任打擊樂的領奏者,可謂是八音會的靈魂人物。常使用的嗩吶有:大嗩吶、中嗩吶、小嗩吶(嗨笛)。
大嗩吶:又稱低音嗩吶,是低音樂器,低音渾厚、音量大,一般為兩個八度。適合表現悲憤、憂怨的樂曲;
中嗩吶:又稱高音嗩吶,是最重要的主奏樂器,音色明亮、高亢,一般為兩個八度。
小嗩吶:又稱嗨笛,是高音樂器,聲音伶俐、尖銳、明快,一般為兩個八度,適合表現熱情歡快的場面。
除嗩吶之外,笙、笛、管、口咪,構成上黨八音會樂隊中與嗩吶相互映襯的管樂器。
笙:是這一樂種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伴奏樂器。它的使用使嗩吶音色得到中和,使樂隊音色的整體性得到改善。常用高音笙與低音笙兩種。常以兩個以上組合使用。
口咪:是八音會特有的一種高音吹奏樂器,用蘆葦管制成。以手握咪吹奏,發(fā)音高、細、尖、亮。嗩吶與口咪的交替演奏,常常模仿戲曲中的對手戲,歡快、喜慶、風趣,極大地提高了旋律的敘事性與戲劇性。
管:常用高音管和中音管,音量大、穿透力強、略帶鼻音,有兩個半八度,擅長表現深沉、悲壯的場景。
上黨八音會中較多使用的弓弦樂器是胡呼、二胡、巨琴、二把等。這些弓弦樂器的使用,主要是與當地戲曲如上黨梆子、上黨落子等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的結果。
在上黨八音會的樂隊組成中,打擊樂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構成武場的打擊樂,除作為樂隊演奏其中的一組外,打擊樂本身的演奏部分就是八音會演出中的一大亮點。樂手們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夸張的動作,非常具有觀賞性。堂鼓、花盒鼓、小鼓、板鼓、大鑼、小鑼、大釵、小釵、梆子、挎板等構成樂隊中打擊樂組。
作為典型的北方音樂,上黨八音會所使用的曲牌與山西民間音樂風格一樣大都體現出高亢、粗獷、音域寬、大跳多等特點。曲牌來自于當地民歌、秧歌以及上黨落子、上黨梆子等,是長期以來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的曲牌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往往根據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曲牌。
使用于民間社火的曲牌有:備馬牌、綠牡丹、過街紅、大八板、小八板、大觀燈、小觀燈、大十番、小十番、鬧花燈、打酸棗、打遼縣、摘花椒、摘豆角、叫嫂嫂、碾糕面、上黨十樣錦等等。
使用于舉行婚慶喜事時的曲牌有:喜童鼓、節(jié)節(jié)高、四季紅、滿堂紅、靠山紅、紅繡鞋、馬家寨、三套板、一串鈴、開花調、放風箏、滿天紅、繡荷包、二番、葡萄架、戲牡丹、迎新鼓、小開門等等。
使用于辦喪事時的曲牌有:哀思鼓、太平鼓、千秋歲、長壽歌、大賜福、大開門、五生福、月兒高、勸金杯、迎仙童、大朝天子、一枝花、萬年歡、朝元令、大道情、青天歌、教子等等。
上黨八音會所使用的曲牌,徵調式使用較多,其它如宮調式、商調式、羽調式、角調式也多有使用。音樂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加清角、加變宮、或兩個都有。尤其是加變宮的六聲居多。此時的變宮絕不屬于偏音,偏音不偏。而大量使用變宮也是這種樂曲形式的重要特征。
例1、節(jié)節(jié)高①
上黨八音會所使用的眾多曲牌中,各種民間音樂結構形式種類繁多,單牌體、復牌體、循環(huán)體、變奏體、套曲體應有盡有,充分顯示出這一樂種形式的悠久歷史與多姿多彩的音樂形態(tài)。而各種曲式的形成同樣取決于這種音樂旋律的的發(fā)展手法。其中,重復、變奏、連綴是該樂種音樂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音樂曲式結構形成的的基本原則。
1、單牌體的曲牌:這是最小的曲式結構,由單一的曲牌構成。前后常有打擊樂,音樂短小,利用重復、變奏、轉調等手段將其豐富。如:備馬牌、小八板、叫嫂嫂、叫妹妹、鬧花燈、彈銀花等等。
例2、小八板
2、變奏體的曲牌:變奏體的曲牌常常是單牌體結構,經原板加花、增值或減板、局部變化等變奏手法形成。
例3、靠山紅
上例作品中的變奏形式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中的普遍使用的變奏形式。主題是一個3+3的樂句,徵調式。樂曲前、后以及主題重復之間用打擊樂相連,這種變奏也是八音會變奏中的典型用法。
3、套曲體的曲牌:或稱聯(lián)曲體結構,由多牌子或多段組成,它們均在一定的統(tǒng)一基礎上形成對比。如上黨十樣錦、哀思鼓、綠牡丹、喜童鼓等。
例4、喜童鼓
上例作品為套曲體結構,由多段曲牌組合而成,其間穿插打擊樂。各段之間顯示出平面鋪開、對稱并置的結構特點。速度上形成慢、中、快的速度布局與一氣呵成的體裁特點。
1、聯(lián)綴法——是指主奏與其它不同樂器的重復或變化重復形成的前后句的形式。一唱眾和的音樂形象與不同樂器音色的對比表現出熱烈奔放、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是民間器樂中旋律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在上黨八音會音樂中,聯(lián)綴法多有使用。如綠牡丹、大觀燈、迎新鼓等。
例5、綠牡丹
2、變奏法——包括板式變奏、犯調變奏等(這里主要闡述板式變奏,犯調變奏在下面的轉調手法里介紹)。
在我國傳統(tǒng)器樂曲中,用增值加花技法發(fā)展主題的例子很多。從樂曲的整體結構來看就是結構成倍擴充的變奏體。上黨八音會中的小八板、大八板就是典型的例子。
例6、小八板
例7、大八板
上兩例中,從小八板到大八板在節(jié)拍上表現為1/4-2/4的擴展變化。兩例的骨干音相同,大八板的每一個小節(jié)都是小八板相對應小節(jié)的增值加花變奏。
其它的旋律發(fā)展手法如遞增的“金寶塔”,遞減的“螺絲結頂”(也稱蛇脫殼)、先遞增后遞減的“金橄欖”、先遞減后遞增的“魚合八”等變奏手法在上黨八音會的曲牌中也能覓得。
如:靠山紅中,先是3+3的主題,之后遞減到2+2,再之后遞減成1+1(見例4)。此例即應用了“螺絲結頂”的變奏手法。
除聯(lián)綴法、變奏法之外,其它的旋律發(fā)展手法還有重復法、循環(huán)法、展衍法等,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在上黨八音會器樂曲中使用的轉調手法一般有我國傳統(tǒng)的變宮為角、清角為宮、犯調變奏等形式。犯調變奏又可分為換音變調(借字)、移調指法變奏、連環(huán)變調等三種。
例 8、教子
上例中,17小節(jié)音樂使用清角為宮的轉調手法將前面的宮調式轉到下屬方向調。
其它的轉調手法如換音變調(借字)、移調指法變奏、連環(huán)變調等也都有使用。如喜童鼓中(見例4),調性分別建立在宮、徵、羽、角、宮,屬同宮系統(tǒng)轉調,即連環(huán)變調手法(缺商調式)。
下例中的調性分別建立在宮調式(開場音樂)、羽調式、徵調式、商調式、宮調式(缺角調式),也是連環(huán)變調手法。
例9、綠牡丹
上例中每段主題的結束都使用相同手段,從而使音樂結束在不同的調式主音上,而且與喜童鼓相同,從宮調式開始,經過同宮系統(tǒng)內轉調,最后結束在宮調式上。兩個作品一個缺商調式,一個缺角調式。
作為我國北方樂種,上黨八音會的曲牌與音樂特征在體現地方特色的同時,具有很強的傳統(tǒng)民間音樂共性。因為很多的曲牌千百年來隨著人們的遷徙、經商在我國廣袤的民間流傳,各地音樂相互影響,所以音樂的曲式結構特點、旋法、宮調、演奏法等多方面都體現出漢族傳統(tǒng)音樂的共同特征。所以對上黨八音會音樂的分析既是對這一地方樂種音樂形態(tài)的研究,也是對我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本體的探索。
申雙魚,宋愛龍.上黨八音會[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3.
J607
A
1673-2014(2012)01-0018-04
2011—12—15
2005年長治學院教學課題:“上黨音樂研究”。
郝 峰(1965— ),男,山西長治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音樂基礎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 柴廣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