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萍,樓嘉軍
(1.上海外國語大學 賢達經濟人文學院,上海200083;2.華東師范大學 旅游系,上海200241)
我國的休假制度的發(fā)展采取了迂回的改革路徑,即在轉型期內,首先通過休假的調整,在不增加國民休假日總時長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休假日集中度,然后在不明顯增加國民休假日總時長的情況下,適當降低休假日集中度,為最終實現以帶薪假為主的休假制度做準備[1]。我國的休假制度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1995年以前,法定節(jié)假日加上星期日,我國勞動者每人每年的休息日只有59天;第二,1995年全國推行一周5天工作制度,形成雙休日的休假格局,休息日增加到111天;第三,1999年,法定節(jié)假日由7天增加到10天,居民休息日延長至114天,與此同時,國務院又推行春節(jié)、五一、十一等3個“黃金周”連休長假制度;第四,2008年,新休假制度方案出臺后,形成了“1+2+5”的休假模式,法定節(jié)假日增加到11天。[2]
目前,關于休假制度與市民出游行為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多是集中在單一地研究休假制度或者單一地研究市民出游行為的成果,對于上海市民出游行為的研究大都也局限于某一次市場調查的結果,如吳必虎[3-5]從城市游憩者的角度透視市場結構,對上海市游憩者的行為規(guī)律進行探討,總結出中國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選擇性以及中國國內旅游客源市場系統(tǒng)規(guī)律,并從旅游者個體特征角度,討論了性別、年齡、職業(yè)、受教育程度等因子與目的地選擇之間的關系。潘勇[6]以上海市區(qū)居民為例,分析上海市旅游市場的特征,對旅游行為模式特征進行研究。李俊[7]以上海為例,研究了城市居民旅游感應空間。仲紅梅[8]以市場調研為手段,對上海白領旅游消費偏好進行了研究。梁保爾[9]通過市場調研,對上海市國內休閑旅游行為特征進行了分析研究。而對于以休假制度調整為切入點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不失為一種缺憾。有鑒于此,本研究以新休假制度調整為契機,選取上海為研究對象,對休假制度調整與市民出游行為進行實證研究,緊緊圍繞休假制度調整對市民出游行為的影響、具體表現、發(fā)展趨勢和相應對策等內容進行闡述,力求對旅游業(yè)結構的完善、旅游市場的健康發(fā)展都有裨益。
閑暇時間是影響居民出游行為的重要因素,休假制度的調整無疑改變了城鎮(zhèn)居民的休閑時間的長度和結構,但是這種改變是否影響了居民出游,從而改變客源市場的客流特征,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本文研究分析了不同休假制度下的上海市民出游行為變化規(guī)律及趨勢,主要采用比較分析法,選擇性地截取了吳必虎關于上海市民出游情況調查表、潘勇關于上海市居民出游行為的調查、張文建等關于上海白領旅游消費偏好等類似調查的相關結論①,與筆者2008年3月進行的“上海市民出游行為”的調查中類似研究目的的數據進行比較,討論隨著休假制度的演變,上海市民出游行為的變動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出游率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至少參加一次旅游的人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即出游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出游率受到居民經濟收入、消費水平及偏好、旅游群體的構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從表1可以發(fā)現,上海市民的出游率由1997年的66.1%上升到2008年的96.71%,而選擇的3個數據樣本代表了3個不同休假制度的時代,1997年實行“五天”工作制,2005年實行黃金周休假制度,2008年新的休假體系完成。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休假制度進一步完善,市民出游率越來越高。這主要是得益于居民對旅游消費認識的轉變。以前長期處于計劃經濟制度下,居民的生活觀念、消費理念都受到了很大的束縛,旅游等服務產業(yè)一直不能被人們接受。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旅游作為人們高層次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態(tài)度,開始被所有人接受,人們認識到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旅游可以正確引導人們對旅游地自然、文化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可以促進旅游者身心的全面發(fā)展;滿足旅游者精神、知識、道德、文化、審美,健康等各方面的價值需要;發(fā)展旅游業(yè)可以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
表1 1995-2008年上海市民出游率調查一覽 單位:%
休假制度對市民出游時間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有關出游時段的調查反映了人們在一年所有的假期中,最期望進行旅游活動的時間,不僅反映了市民對出游季節(jié)的偏好,而且也決定了人們對旅游產品的選擇。從幾次調查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上海市民在各階段的出游時間段選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見表2)。
表2 1995-2008年上海市民出游時間調查一覽② 單位:%
從表2中發(fā)現,不同階段人們對于出游時間的選擇也呈現出了極大的不同。1998年還實行雙休日工作制時,人們的出游時間段選擇非常集中,大多集中于寒暑假(43.53%)、公共假日(16.73%)及雙休日(16.65%)、春節(jié)(15.42%)等幾個時間段內,而選擇“其他”出游時間段的比例僅為7.67%,這也顯示出該階段的居民在出游時的集中化趨勢。2005年雖已經開始實行“黃金周”制度,但是經歷多年“黃金周”之后,公眾的旅游行為出現了“旅游規(guī)避”現象[7]。因此,在2005年的調查中并沒有出現黃金周“獨大”的現象,呈現出相對單一的曲線,雙休日(28.66%)、帶薪假期(28.01%)及黃金周(21.64%)出現了勢均力敵的態(tài)勢。而在2008年的調查中發(fā)現,市民出游時段的選擇具有了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特點,形成了帶薪假期、十一、周末和五一等4個主要的出游時間節(jié)點,以及全年分配均衡的出游時段布局框架。顯而易見,新的休假制度為人們的出游提供了更廣的時段選擇空間,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也是新的休假制度調整以后旅游市場體現出來的積極的變化信號。
旅游同伴的選擇反映了人們從事旅游活動時對社會人際交往關系的期待和依賴的價值定位。上海市民在總體上體現了既依賴親情,又偏愛友情的社會交往特征。親情存在于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庭成員間,體現了出游伴侶的親密性特征,友情存在于以業(yè)緣與地緣為關系、為基礎的朋友和同事間,突出了出游伴侶的社會性特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在旅游同伴選擇的問題上也出現了細微的變化。如表3所示。首先,隨著休假制度的完善,參加旅行社的選擇比例越來越高。主要原因是1999年以后,國家實行黃金周休假制度,但是考慮到黃金周旅游的井噴式發(fā)展,人們?yōu)榱四軌颢@得較好的旅游經歷和相對優(yōu)惠的價格,繼續(xù)選擇旅行社作為出游的主要方式。其次,親朋搭伴成為新休假制度下居民最期望的出游方式。這也體現了上海市民對以地緣和業(yè)緣為主的朋友關系的重視。最后,單位同事、家庭旅行的選擇比例隨著時間的推在逐漸下降。這進一步表明居民希望通過旅游來減輕生活和工作壓力,因此在節(jié)假日活動時往往避免選擇同事和朋友這種在工作日經常見面的伙伴。
表3 上海市民旅游同伴選擇比較 單位:%
旅游交通工具是聯(lián)系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的直接橋梁,出行工具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旅游消費的偏好和趨勢。
如表4所示,從2005年和2008年的兩次調查中發(fā)現,首先,人們在出游工具的總體選擇上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兩次調查中均發(fā)現,“飛機是最受歡迎且最便捷的交通工具”[6],這主要由于飛機便捷的空間轉移優(yōu)勢能滿足游客對于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急速轉換的要求。其次,選擇火車的比例位居第二,這主要得益于火車相對便宜的價格和相對便捷的可達性。相對于其他交通工具而言,火車出游的時間寬松靈活,安全性較高,且旅途舒適,可以觀賞旅途中的風光。且隨著中國鐵路的幾次大提速,坐火車出游成為新的潮流趨向。第三,從具體的選擇比例來看,兩次調查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從2005年到2008年,豪華大巴和火車出游的比例出現了大幅上升趨勢。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交通技術不斷發(fā)展,陸上交通工具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特別是近幾年,國內鐵路的大提速及高鐵網絡的建設,使得高鐵網沿線的旅游資源得到了較快的開發(fā),為居民的出游提供了更多的旅游機會和更為完善的旅游體驗。因此,“陸空大戰(zhàn)”逐漸改變著市民的出行方式,更使動車游線格局日趨完善,使“動車游”成為市民中短途出游的新趨向。
表4 上海市民出行工具的選擇一覽表 單位:%
旅游信息搜集受到個人需求與動機的影響,而出游信息收集渠道的選擇偏好對于研究旅游者的出游動機和信息需求以及對旅游產品的宣傳營銷、產品功能定位都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從歷年的調查可以發(fā)現,居民對出游信息的收集在不同的階段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具體見表5。
表5 出游信息渠道收集來源 單位:%
從上表可以發(fā)現,第一,網絡平臺成為上海市民出游信息渠道的重要來源。在1998年的調查中,上海居民出游信息的收集渠道主要來源于電視(33.39%)及報紙雜志(30.91%)等平面媒體,占到總數的六成以上。而在2005年及2008年的調查中發(fā)現,處于第一位的信息渠道已經轉變?yōu)榫W絡,占到總數的三成以上。近年來,隨著旅游網絡平臺及旅游在線網站的迅猛發(fā)展,通過網絡搜尋旅游信息和選購旅游產品成為時下最為熱門的方式,網絡以圖文并茂的描述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得更多的居民傾向于在網上獲取出游的信息和攻略。而根據“2010年上海互聯(lián)網發(fā)展狀況”調查,上海市寬帶網民規(guī)模達1 228萬人,互聯(lián)網普及率已達64.5%,大批教育程度高、職業(yè)地位高、收入水平高的用戶使用互聯(lián)網,因此,網絡也成為旅游企業(yè)和景區(qū)(點)新的宣傳渠道和競爭領域。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旅游的信息渠道也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發(fā)展趨勢,從三次調查中可以發(fā)現,問卷中所涉及的6個選項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分散化發(fā)展的趨勢。第三,對傳統(tǒng)的旅行社信息而言,其扮演的角色也日漸重要。從1998年的4.11%增長到2008年11.31%,傳統(tǒng)的旅行社依舊是主要的信息傳播源。旅行社是旅游業(yè)的中樞和紐帶,它通過旅游咨詢和旅游產品促銷等一系列經營活動,向旅游者提供專業(yè)化的信息,幫助旅游者做出正確的選擇,并促使他們實現旅游消費的愿望。
出游動機是促使居民出游的內在因素,它決定了居民旅游地和旅游產品的選擇,受出游者旅游經歷、個人經濟收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從表6中可以發(fā)現,第一,居民出游呈現休閑化發(fā)展趨勢。1998年,潘勇在針對上海市民的旅游出游行為的調查中發(fā)現,對山水風光、歷史古跡的觀賞是市民最感興趣的活動,而2005年對白領的出游目的進行調查時發(fā)現,度假休閑已位居第一,占到31.9%,而2008年的調查中,休閑度假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占到41.15%。這種趨勢的出現是有其必然性的。其一,隨著新休假制度的實施,帶薪假期緩解了黃金周“旅游規(guī)避”帶給人們的厭惡情緒,大大緩解了居民出游的集中性,解決了人們出游擁擠的狀態(tài),人們期望一種全新的以休閑為目的的旅游出游方式。其二,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休閑已然成為居民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從傳統(tǒng)的休息形式向現代的休閑方式轉變,居民的休閑突破了傳統(tǒng)的單純的娛樂滿足的束縛,表現為對自我發(fā)展的作用和價值的追求[11]。第二,居民觀光游覽仍然是出游的重要動機。黃金周制度的實施推動了國內大眾旅游的升溫,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旅游業(yè)實現了平穩(wěn)較快增長,國內旅游人數達21億人次。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國內各大旅游城市相繼進行區(qū)域規(guī)劃和景點建設,景區(qū)資源的重整及配套設施的完善,吸引了大批國內觀光旅游者,而旅行社適時推出的深度游也成為居民心目中的“觀光旅游”新方向。
表6 出游動機的選擇一覽表 單位:%
受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經濟條件的改善、閑暇時間的變化的影響,人們對于旅游目的地的選擇也發(fā)生了變化,由于受到出游時間和游憩者出游決策的影響,我們選擇出游的頻率分為4個不同尺度的空間。而在旅游者制定出游計劃時,旅游者的出游流向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綜合幾次調查的數據,如表7所示。
表7 旅游目的地選擇偏好變化趨勢
表7顯示了過去16年上海市民對出游目的地選擇的變化,我們從市民的游憩空間范圍和大小來分析發(fā)展趨勢和特點。
第一,從居民出游的范圍來看,1992年進行的調查顯示,上海市民出游目的地集中地區(qū)除成都外,皆集中在1 300km以內中小尺度的空間內,而2 000km以外的旅游景區(qū)景點,如西藏、新疆、青海、甘肅等省區(qū)是遙不可及的旅游目的地。1998年進行的調查顯示,上海市居民的出游目的地已經開始延伸到遙遠的東北地區(qū),出境旅游的意愿已開始顯現。由此可見,上海市民的出游空間得到較大的拓展。而2008年的調查則顯示,上海市民對于新疆、甘肅、西藏等區(qū)域的旅游意愿已非常強烈,市民出游的空間區(qū)域已經擴展到全國每個省市,而且圍繞出境旅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第二,從居民各游憩空間涉及的范圍來說,縱觀3次涉及旅游目的地的調查,可以發(fā)現,市民游憩目的地的空間擴張在穩(wěn)定中發(fā)展。一方面,中小尺度游憩空間,在十幾年的發(fā)展中居于穩(wěn)定的發(fā)展態(tài)勢,即上海市民進行小尺度游憩活動時,主要的活動范圍為上海市區(qū)及郊縣、蘇錫地區(qū)、杭州地區(qū)、黃山與千島湖地區(qū)、寧鎮(zhèn)揚地區(qū);進行中尺度游憩活動時,活動范圍主要為北京天津秦皇島地區(qū)、廣州深圳地區(qū)、濟南泰山曲阜地區(qū)、三峽地區(qū)、成都峨眉山地區(qū)、桂林、西安、廈門泉州、青島。另一方面,上海市民的大尺度以上的游憩空間呈現了擴張的態(tài)勢。人們游憩的范圍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開始向邊境、境外發(fā)展,且對于東南亞、日韓旅游市場表現了極大的熱情。這主要是與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密切相關。隨著行業(yè)的發(fā)展,許多熱點旅游城市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因為知名度產生的吸引力要遠大于距離產生的排斥力,距離的限制力并沒有阻止許多偏遠的熱點城市成為市民游憩選擇的重點,大尺度游憩范圍進一步得到擴大。
第一,出游頻率與經濟水平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從歷次調查的出游頻率比較可以發(fā)現,經濟水平的提升是市民出游的主要動力。從表8中可以發(fā)現,1995年以來,上海市民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呈上升的態(tài)勢,其中居民對于服務性消費的支出已經翻了將近5倍,恩格爾系數也出現大幅的下降。統(tǒng)計資料顯示,1999年,上海成為全國除港澳臺地區(qū)外第一個躍上4 000美元新臺階的省級地區(qū),2010年上海市人均GDP突破10 000美元大關,達到10 948美元,上海已經率先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隨著居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休閑活動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旅游是休閑活動的重要表現方式,目前,市民的出游頻度和次數已經有了大幅的提升。
表8 上海市經濟發(fā)展指標一覽表
第二,出游距離與經濟水平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從1992年僅局限于1 300km以內的上海近郊及鄰近省份的出游距離,1998年對中遠程的國內旅游的熱衷,到2008年對3 000km以外的出境旅游及青海、西藏等遠距離旅游的追捧,經濟因素在中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國際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 000美元,居民將產生鄰國旅游動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 000美元,居民將產生全球旅游動機,而這一規(guī)律與3次調查的演變規(guī)律基本吻合。而2010年,上海人均GDP突破10 000美元大關,無疑將會使居民的出游空間和距離不斷延伸和拓展。
第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外出旅游的技術條件日趨優(yōu)越。人們進行中遠程距離的旅游活動,對交通線路和交通工具的要求日益提高。隨著民航飛機的大眾化,居民的長距離出游更加便捷,而國內鐵路總里程數的進一步增大,使得游憩空間進一步擴大。特別是近幾年高速鐵路網的建設和“青藏鐵路”的運行,在一定程度上為更多的人進行大尺度游憩提供了必要的出行條件。
第一,完善的休假制度為市民出游提供制度保障。隨著休假制度的日趨完善和市民休假時間的日趨合理化,居民出游成為可能[12]。1995年全國實行雙休日,1999年實行黃金周,使居民可能的出游時段增多,居民可用于行程的時間增加。雖然實施8年的黃金周也凸顯出各種弊端,但是不可否認,黃金周曾經的“黃金效應”對旅游業(yè)、對社會經濟都有過巨大的影響力。2008年新休假制度對現行休假安排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雖然只增加了1天的公休假期,但是卻保障了居民享受帶薪假期的權利,改變了市民集中出游的狀況,緩解了景區(qū)景點的壓力。新休假制度的合理化為居民參與高質量的旅游活動奠定了基礎。
第二,新休假制度實施與居民出游的季節(jié)性變化。首先,隨著“1+2+5+43”新休假模式的實行,上海市民的出游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即上海市民的旅游計劃通常安排在擁有2天時間的周末,5~7天的黃金周以及帶薪假期,而對于寒暑假、傳統(tǒng)節(jié)假日的出游意愿不是非常的強烈。其次,除帶薪假期以外,居民往往偏好于五一和十一出游,這種選擇的側重與中國旅游業(yè)全年人口接待的季節(jié)分布相吻合。春暖花開和秋高氣爽之時,都是旅游的最佳時節(jié),因此,上海市民偏愛在這兩個季節(jié)旅游是具有必然性的。
第三,上海市民的游憩空間范圍的擴張趨勢與休假制度密不可分。1992年進行早期的調查時,市民的休假時間比較短,為一天半;而1995年,實行雙休日,1999年實行黃金周,人們所擁有的集中休假的時間增長,使得人們進行長途旅游的可能性變?yōu)楝F實,這是人們拓展游憩空間的主要原因。
第一,與學界同仁的大量數據相比,本次調查的數據反映了上海市民出游目的地選擇具有明顯延展性的特點。相較于20世紀90年代,上海居民的出游集中于市區(qū)及周邊省份,新休假制度的實施使居民出游具有極強的地區(qū)指向性,即根據擁有的休假時間長短,居民的出游空間范圍也呈現出層次性。具體地說就是,1~3天的短期旅游,市民期望進行上海周邊省市的短途旅游;5~7天的假期,人們期望進行中長途的游覽觀光或者短途的深度旅游;而對于7天以上的假期,人們往往期望進行出境等長距離的旅游活動。
第二,受出游距離的影響,市民在旅游產品意愿選擇上呈現主題化趨勢。短期旅游以自助游為主流,而短途旅游產品(400km以內)偏重人文景觀;中遠程旅游產品(1 000~2 000km)偏好山水景觀;遠程旅游產品(2 000~3 000km及以外)關注異域文化。
第三,新休假制度下,呈現出傳統(tǒng)觀光游向度假休閑游轉變的趨勢。休閑消費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目前,我國正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大中型城市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處于人均GDP3 000~5 000美金的轉折階段,這個時期也正是城市居民休閑活動轉變的重要時期[13]。從調查中可以發(fā)現,市民對休閑度假的熱衷程度已經遠遠超過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對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幫助人們釋放工作壓力、遠離生活的喧囂,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與休閑度假旅游一樣,主題旅游在目前的旅游市場中日趨成熟。從調查中發(fā)現,古鎮(zhèn)旅游、鄉(xiāng)村旅游、節(jié)慶旅游等各種各樣的主題旅游形式已經開始被人們所接受,成為未來市民出游的一個重要選擇。
總之,隨著休假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上海居民外出旅游活動將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但我們必須看到目前休假制度的設計和執(zhí)行中的“貌合神離”。這也給日后休假制度的改革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概言之,人們對于閑暇時間的要求標志著人們開始覺醒并試圖通過休閑與旅游來完成自我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未來休假制度應不斷地完善和發(fā)展,使個性化、多樣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理念不斷融入居民生活中,從而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14]。
注釋:
①本文中有關上海白領旅游消費偏好調查的相關數據均經過相應的加權處理,使得數據具有可比性。
②由于歷次調查的選項不一致,表格中"--"表示該次調查中沒有設置該項目。另外對2005年的數據進行加權處理。
③原數據有誤,正確數據如表格所示。
④由于2008年調查是針對3個不同時段的情況進行分析,在此處進行縱向比較時,我們考慮加權均值。
[1]鄧洲.中國休假制度的歷史、變遷和發(fā)展[D].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7:12-13.
[2]樓嘉軍,徐愛萍.基于新休假制度的上海居民出游方式及特點研究[J].旅游科學,2008(4):37.
[3]吳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動行為研究[J].地理學報,1994,49(2):117-127.
[4]吳必虎,等.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與目的地選擇評價研究[J].人文地理,1997,12(1):17-23.
[5]吳必虎,徐斌,邱扶東,等.中國國內旅游客源市場系統(tǒng)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潘勇.上海市民旅游市場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98.
[7]李俊.黃金周"旅游規(guī)避"及對策探討[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5):73-78.
[8]仲紅梅.上海白領旅游消費偏好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9]梁保爾.上海國內休閑旅游行為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19-22.
[10]張文建,仲紅梅.上海白領旅游消費偏好調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93-98.
[11]樓嘉軍,徐愛萍.試論休閑時代發(fā)展階段及特點[J].旅游科學,2009(2):61-66.
[12]Tak-Kee Hui,Chi Ching Yuen.A study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Japanese tourist arrivals in Singapore[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127-131.
[13]Stephen F.Witt.An Econometric Comparison of UK and German Foreign Holiday Behaviour[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80,1(3):123-131.
[14]J Krippendorf.The holidaymakers: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leisure and travel[M].London:Heineman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