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8年9月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集中主力,相繼發(fā)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國民黨軍土崩瓦解,長春、沈陽、天津、北平……一座座大中城市被解放,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以快得出乎意料的速度來臨了。
一個新的難題擺在面前:對接管大工業(yè)城市,在許多干部中既缺乏思想上的準備,也缺乏經驗上的準備。此時,陳云成功地領導了接收工業(yè)和交通中心城市沈陽,及時為接收大中城市創(chuàng)造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一、緊急受命,沉著部署
陳云當時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東北財經委員會主任,正在全力以赴組織東北財經管理和經濟恢復工作。
1948年10月26日凌晨,東北人民解放軍10個縱隊向被圍困的國民黨廖耀湘兵團展開分割圍殲。廖耀湘兵團被殲后,沈陽等地的國民黨軍成為釜底游魚,遼沈戰(zhàn)役進入尾聲。當晚,在哈爾濱的東北局領導成員舉行緊急會議,集中討論接管沈陽的具體方針和辦法。
幾年前,陳云擔任中共北滿分局書記的時候,領導過接管哈爾濱。根據(jù)那次的接管經驗,陳云在會上提出了接管沈陽的總方針:一切舊機構不要打亂,暫按原有系統(tǒng)接管,工廠、礦山、倉庫、機關、學校、器材、物資、房產、現(xiàn)款、人員,直到文件檔案,都原封不動,絕對不準破壞。
會議估計軍事形勢變化很快,要求參加接管的干部立即集中。今后重點放在沈陽,東北局也放在沈陽,要盡快遷去。為防止混亂,會議強調三個問題:方針政策、紀律教育和嚴格的組織管理。一切服從統(tǒng)一指揮,高度集中,嚴格紀律。各單位一律禁止自行采購物資,統(tǒng)一由貿易局管;各單位只帶自己必須管理的費用。另外,要準備慰勞主力部隊,使部隊得到休整。部隊不管接收,對工廠、倉庫等負責看守。
10月27日上午,東北局繼續(xù)開會。會議估計,受戰(zhàn)爭破壞,沈陽周圍秋收無望,解決城內及周圍約600萬人的吃飯問題至關重要。有糧才好辦一切事情。要先在沈陽附近適當?shù)攸c集中一批糧食,力爭汽車運糧,一天運2000噸。
陳云發(fā)言說,沈陽周圍地區(qū)災荒嚴重。要盡快修好鐵路,以便調運糧食。東北局應當提出在11月底之前修好沈陽以北及以東的鐵路;先集中力量修好四平至沈陽段鐵路。
當日下午,東北局常委會決定:組織沈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負責接管沈陽,由陳云任軍管會主任及東北局全權代表;伍修權、陶鑄為副主任。
陳云接受任務后,立即爭分奪秒地投入到接管準備工作中。
28日拂曉,廖耀湘兵團10萬余人被全部殲滅。遼沈戰(zhàn)役第二階段結束。同一天,陳云在歡送赴沈工作的干部大會上講話,進行接管動員和部署。
陳云說:前方打了大勝仗,輪到我們去接收,這是副很重的擔子。如果軍隊打得好,我們接收不好,就要記大過一次,責任重大。我們要接收得好,不要搞亂了。接著,陳云簡要地講四個問題:第一,組織安排。沈陽軍管會包括以下機構:衛(wèi)戍司令部,由伍修權負責;市政府,由朱其文負責;經濟委員會,由王首道負責;財政委員會,由羅易湘負責;市工委,由陶鑄負責;東北政委會辦事處,由張學思負責。第二,接收方法。統(tǒng)一接收,原封不動,全部保管,機器文件統(tǒng)統(tǒng)要。要自上而下的按系統(tǒng)接收,全部接收后再分配。第三,接收中注意的問題。要注意外交問題,沈陽有美、英、法領事館和他們的新聞記者,對他們要采取慎重而適當?shù)恼?;同時,要提高警覺,沒有軍管會批準,任何人不能對外國人發(fā)表談話。第四,不能隨意打人、抓人、殺人;抓人要經過公安機關和衛(wèi)戍司令部,殺人要由軍管會批準。不能亂沒收財物和封門,一切要經過軍管會批準。為準備好150萬人吃糧問題,必須盡快修好鐵路,以保證運輸暢通。
當晚10時至次日凌晨2時,陳云率領去接收沈陽及周圍幾個工業(yè)城市的約4000名干部離開哈爾濱,乘火車南下。
29日,陳云在火車上主持沈陽軍管會第一次會議,確定并宣布軍管會機構與分工等事宜。陳云布置準備幾種布告:軍管會頒發(fā)的“有關接收工作的六項規(guī)定”;衛(wèi)戍司令部發(fā)入城布告,以維護社會治安,迅速建立民主秩序;市長發(fā)就職布告。陳云要求這些布告要多印多發(fā),一進城就由電臺向全市人民廣播。陳云提出入城部隊要嚴格遵守接收原則。各按系統(tǒng)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決不能亂。接收時先找各系統(tǒng)頭子,讓他們向民主政府報到,由軍管會派干部實行軍代表制。各系統(tǒng)有接收之權,無分配之權。陳云囑咐接管人員必須兢兢業(yè)業(yè),有條不紊地處理接管工作:外事要妥當;抓人、殺人要慎重;私人銀行不能動,金元券可壓低比價25%兌換一些;對工廠職工、公教人員和城市貧民發(fā)放生活維持費、救濟費;中間派報紙可繼續(xù)出版;舊警察在繳槍后要繼續(xù)上崗維持秩序。
因中長路北段尚未修通,列車只好經吉林、梅河口,繞道四平,31日到達開原縣。在這里,陳云又在火車上主持沈陽軍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以下要求:軍管會成員住地要力求集中,保證電話線路暢通;一切被接收單位只對軍管會負責;要保護好糧倉,通過提高糧價促使外地糧食進城;城內晚上實行宵禁,白天不必戒嚴;要調入3個師和高炮部隊,防止敵機轟炸;要在參加接管的干部和部隊中傳達入城守則,進行入城再教育等。陳云還強調:沈陽是東北最大的城市和工業(yè)中心,做好沈陽接管工作,使城市不受破壞,迅速恢復生產,可有力支援全國解放戰(zhàn)爭,并為接管關內即將解放的各大城市提供經驗。
11月1日,東北人民解放軍向沈陽市區(qū)發(fā)起總攻。而這一天,陳云率領的沈陽軍管會乘坐的火車已抵達鐵嶺附近,陳云在火車上主持召開軍管會第三次會議。鑒于沈陽前線戰(zhàn)斗進展情況不清,會議決定暫時停止前進。軍管會的同志們在專列上準備進城要頒發(fā)的布告和要出版的《沈陽時報》,以及駐地的各種招牌。
當晚,陳云從遼北省委書記陶鑄的來信中得知,沈陽只剩4個團沒有解決,當晚部隊就可能突入城內,要沈陽軍管會起程與他們匯合。陳云立即召集軍管會第四次會議,決定軍管會主要人員當晚改乘汽車,立即出發(fā),向沈陽市區(qū)前進,其他各系統(tǒng)干部第二天早晨出發(fā)跟進。
2日凌晨,陳云率軍管會進抵沈陽郊區(qū)榆林堡村。上午,陳云主持召開沈陽軍管會第五次會議,陶鑄、伍修權前來參加。陶鑄介紹沈陽市內情況,陳云向陶鑄、伍修權介紹軍管會的組織情況及接收方針。陳云說,先要解決五六萬俘虜吃飯問題,每天要準備15萬斤糧,由市長朱其文召集商人籌集糧食;王首道負責解決電力供應;交通警、消防隊要先恢復;宣布戒嚴封城3天,并調高炮隊入城防衛(wèi)。
下午5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宣告沈陽解放。黃昏,陳云同軍管會負責人分乘三輛吉普車先行進入市區(qū),住大和旅館(現(xiàn)沈陽賓館)。隨同他們進入沈陽的記者報道了進城的所見所聞:沿途俘虜成群結隊,神色黯然;馬路平靜之至,市民擠在人行道朝進城車輛招手致意,臉上浮現(xiàn)出高興的表情。
3日晨,軍管會干部千余人隨后進入沈陽市內,城內全面的接收工作開始了。
二、有條不紊恢復城市生機
沈陽被日本帝國主義蹂躪14載,又被國民黨占領3年,糟蹋得不像樣子,當時有“三多三少”,即:人口多,糧食少;工廠多,開工少;工人多,就業(yè)少。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接管工作可以說是千頭萬緒。
軍管會一進城就向沈陽市原有公教職工公營企業(yè)全體人員發(fā)布《有關接收工作的六項規(guī)定》:應按原有職務照常上班;應各負責保管所屬部門一切資產、設備、機器、文件、檔案、賬冊等;將所屬部門人員、資產等簡要情況按原有組織系統(tǒng)分別造冊,呈交軍管會所屬各部門;呈報手續(xù)由主管人員負責辦理,3日內辦理完畢;辦理妥善者予以獎勵,如有違抗或辦理不當者,予以懲處;到職人員得按具體情況由本會酌情發(fā)給維持費,各機關、工廠等負責呈報人數(shù)具領。
同日,軍管會在原大和旅館召開沈陽市特別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大會,陳云主持會議。他在會上強調:沈陽是我們黨接收的第一個大城市,一定要接管好,不能將我們打下來的城市變成一座死城。要讓原來所有在職人員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向人民政府報到,一律上班,各機關開始辦公,工廠設法恢復生產,商店都要開始營業(yè)。人民的衣食住行都要逐步走向正常。從現(xiàn)在起,沈陽是我們共產黨領導的城市了,一定要比國民黨時期管理得好。
會后,即按軍、政、市、財、經、公安、鐵路、后勤8大系統(tǒng)分頭接收。一切都是按照原來確定的“各按系統(tǒng),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的接收方法有條不紊進行的。
陳云有過在大上海生活工作的經驗。他知道,電是城市的生命。沒有電,電燈不亮,自來水沒有,電車和火車也無法開動,變成一座死城,秩序就無法控制。因此,軍管會一進城,由王首道領導的工業(yè)部就奉命接收原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屬下的東北電力局。4日,市內照明用電就大部分恢復了,廣播電臺開始播音。5日,市內電話全部開通,主要有軌電車開通,均由鞍山、撫順送電。
當時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是物價和金元券的處理辦法。如果不收兌敵幣,群眾吃虧;但收兌價過高,又不利于驅逐敵幣。軍管會采取了十分穩(wěn)妥的步驟。為了不使群眾蒙受損失,又確保驅逐敵幣,軍管會對金元券的處理,是先觀望4天,當金元券1元跌至東北幣150元時,軍管會掛牌以1比100的比價,收兌一星期,迫使金元券自動向關內流出。為照顧持有九省流通券的貧民,軍管會參照國民黨統(tǒng)治時規(guī)定的與金元券的比價,規(guī)定30萬元九省流通券兌換1元東北幣,同樣收兌一星期,基本兌完九省流通券。
為穩(wěn)定物價,避免外地商人搶購、本地商人將物資收藏、以及物價先落速漲現(xiàn)象,軍管會公布了靠近沈陽之開原、安東等解放區(qū)的物價,并經百貨公司公布收買物資的價格,以便商人參考。另外,為吸引糧食入城,定價高于外地,使糧源不絕,穩(wěn)定了物價。沈陽解放一個星期,凡能開市的買賣,大體已開市,市面很穩(wěn)定。當時,隨軍記者劉白羽在《光明照耀著沈陽》的通訊中這樣寫道:“在沈陽解放后的10天內,市民有三大高興的事:第一是解放軍紀律好,第二是水電交通恢復快,第三是糧食價格低落。”
新舊政權的交接,很容易出現(xiàn)城市秩序的混亂。沈陽這么大的城市,光靠外來的部隊維持,是難以穩(wěn)定的。
沈陽市原有警察5500人,接管后仍然保持上班的達4500人。陳云認為,依現(xiàn)有經驗看,像過去哈爾濱處理的一樣,舊警察必須交出武器,徹底改造;但在大城市中暫利用其徒手服務是必要的。于是,軍管會確定:交通警察盡快站崗,消防隊各守原位,戶籍警察大部可留。其他刑事警察和武裝警察隊等帶特務性質的,20天后集中受訓,也不能過早遣散。
利用原有警察力量,幫助維持秩序,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市內秩序得到了較快恢復。
陳云還充分利用報紙穩(wěn)定人心,傳播政策。陳云了解到,城市的人有看報習慣,不可一日無報。對軍管會的宣傳品,各階層都是字字細讀。因而要抓住城市人這一特點,辦好報紙,宣傳我們的政策和解放戰(zhàn)爭大好形勢,這對人民政權的穩(wěn)固是有極大好處的。為保證及時出報,陳云要求:除安民布告等預先準備好外,可先準備幾期報紙稿件,一進城就立即出報。陳云和陶鑄還親自審看報紙的大樣。
城市人吃飯穿衣,樣樣離不開錢,沒有收入寸步難行。陳云認為,如不注意工資問題,則人心不定。
沈陽解放之后,工廠、企業(yè)、機關、學校均由軍管會接管。舊人員,連同部分高級職員都陸續(xù)報到上班。沈陽(包括撫順、本溪)有公教職工約15萬人。軍管會多次開會討論職工工資問題,研究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和日偽時期的工資水平以及新的工資政策、當時應采取的措施等。
沈陽長期被圍困,解放前糧食奇貴,所以工資標準不能按解放前折糧數(shù)發(fā)。由于工資問題不能一下合理解決,軍管會入城后5天,首先普遍發(fā)生活維持費10萬,在群眾中產生了很好的影響。11月份發(fā)了臨時工薪;還調撥了10萬斤糧食用于救濟特困職工。
沈陽是國民黨統(tǒng)治東北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又是東北最后解放的城市,東北各地的主要反動力量都集中在這里。解放之初,散匪很多,約有二三萬,對治安威脅很大。為了解決這一不安定因素,各縱隊、衛(wèi)戍司令部及區(qū)政府下很大力氣作收容工作,讓俘虜有飯吃,有房住,以便俘虜收容和分散處理。
除了俘虜?shù)氖枭⑼?,另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彈藥的疏散。軍管會入城之前,對彈藥疏散問題事先沒有準備。沈陽原處在作戰(zhàn)情況下,又是補給基地,彈藥甚多,據(jù)有關方面調查,彈藥可裝600個車皮。沈陽解放的頭幾天敵機轟炸目標,首先就是這些地方。
陳云入城后一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立即指示組織專門班子,動員很大人力,連夜疏散,力爭搬運數(shù)里或數(shù)十里。3日晚,鐵路員工在敵機轟炸下將沈陽站3列滿載炮彈的火車,拉到安東線上的一個小站。至4日,彈藥已運出240車皮。當時,哈爾濱來了幾百名技術干部和技工,奮不顧身,連著幾個晝夜搶運疏散,絕大部分彈藥、槍炮未受損失;而且搶運出的彈藥極大地支援了全國其他戰(zhàn)場上的解放戰(zhàn)爭。
沈陽是東北最大的工業(yè)城市。沈陽解放后,東北工業(yè)部作為沈陽軍管會的經濟處,根據(jù)陳云和軍管會的統(tǒng)一部署,負責接收國民黨的四大企業(yè)系統(tǒng),即:資源委員會、資委會東北電力局、生產管理局、中紡公司等,共接收35個單位406家廠礦及3所學校,計有各種機器設備12516臺,動力設備1728臺,運輸設備229臺。職工技術人員及學生總數(shù)為7807人,其中技術人員286人。
由于解放前夕地下黨組織和工人護廠斗爭的配合,沈陽接收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一般企業(yè)都能保持完整。但當時工廠都處于停工半停工狀態(tài),秩序很亂。對此,陳云明確指示,工廠和企業(yè)迅速復工是保護工廠、企業(yè),安定人心,解決職工生活問題的最好辦法。
為盡快地恢復沈陽的工業(yè),陳云擠時間親自視察許多工廠。經過調查他指出:沈陽兵工廠、有色金屬冶煉廠、重型機械廠、鐵路機車廠、鐵路車輛廠、沈陽化工廠、橡膠廠、造紙廠是八大戰(zhàn)略性工廠。它們能夠生產我們急需的各種槍炮彈藥、鐵路機車、車輛、銅鋁鉛鋅等有色金屬、各種機器、燒堿、硫酸等化工原料、汽車、拖拉機的輪胎、各種紙張等。這些產品不僅東北需要,關內各解放區(qū)也很需要。
陳云尤為重視軍工建設。在參觀沈陽兵工廠以后,他讓秘書告訴王首道,請他組織各工業(yè)行業(yè),提出一個需聘蘇聯(lián)專家清單,交給蘇聯(lián)駐沈陽代表。這份清單的提名就是東北解放后第一批聘請的蘇聯(lián)專家,1949年陸續(xù)到達東北。
三、沈陽經驗獲得中央肯定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接管工作就基本完成。這與當年國民黨抗戰(zhàn)勝利后“劫收”——接收大員拼命為個人撈好處,鬧得民不聊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陳云以身作則,絕不為個人謀取私利。他下令接管財物要留在原處,沒有命令任何人不得挪用。
他剛進沈陽時,住在賓館,條件比較好。后來一批民主人士來到沈陽,陳云主動把住地讓給他們,自己打算搬到條件比較簡陋的遼寧省政府內。
警衛(wèi)員張季敏查看新住地,發(fā)現(xiàn)他的住處只有一張小鐵床,鋪了一個草墊子,抵御不了東北的嚴寒,便自作主張,從賓館拆了陳云睡床上一個沙發(fā)墊子,運到新住地給陳云墊床。
陳云半夜開完會回到住地,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墊子,馬上追問下落。警衛(wèi)員如實說了。陳云一聽就火了,嚴厲地說:“我下的命令,自己不執(zhí)行,叫誰執(zhí)行?”他語重心長地說:“我怎么能帶這樣的頭呢?今后不要這樣,快拿回來?!?
就是這樣的“私”,陳云也不讓身邊工作人員去謀。
11月28日,陳云對沈陽接收工作做了認真總結,寫出了一分簡要報告,上報中共中央東北局并轉中央。簡報總結了完整接收和迅速恢復秩序的經驗。完整接收的主要經驗有四條,即各按系統(tǒng)、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迅速恢復秩序的主要經驗有五條:(1)入城后首先要恢復電力生產與供應;(2)要迅速解決市場及金融物價問題;(3)對警察必須收繳槍支,讓其徒手服務;(4)迅速出版報紙,穩(wěn)定人心,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5)工資問題需要妥善解決。
陳云還實事求是地總結了這次接管工作的缺點和不足。
衛(wèi)戍機構本身不健全。陳云說:“這次衛(wèi)戌工作的缺點,在于衛(wèi)戍機構本身不健全,沒有建制部隊入城,衛(wèi)戍部隊是臨時指定的。最初幾天,衛(wèi)戍司令部命令不能普遍迅速下達,以致街上通行受阻,手中又無機動部隊,不能應付各接收系統(tǒng)的緊急需要。依沈陽經驗看,除一般衛(wèi)戍部隊外,衛(wèi)戍司令部尚需有一個半團機動兵力。衛(wèi)戍部隊應是單一建制,讓有訓練有紀律教育的部隊擔任。
外交出了亂子。陳云說:“此次外交、糧食、金融、捕殺等重大問題,軍管會多少都有精神準備,但外交仍出亂子?!?
事情的經過比較復雜。當時大多數(shù)干部缺少外交工作經驗。4日,市長朱其文就任后,未加深思熟慮,就向英、美、法、蘇駐沈陽領事館送去就職通知,形同承認他們的外交地位。這一下,給自己招來一連串的麻煩。
經公安局調查,美國領事館中確有電臺,并仍在發(fā)報,英國領事館中也有電臺。對于外交工作中的這些問題,陳云極為慎重。11月9日,陳云同伍修權、陶鑄兩次致電東北局并報中央,匯報朱其文回訪英、美、法三國領事的情況及問題,并請示進一步的外交方針。
11月10日,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了致東北局轉陳云電,電報中指出:英、美、法沈陽領事館的電臺原則上必須由軍管會封存代管。英、美、法等國政府未承認我們政府,我們即應采取不承認他們?yōu)轭I事而只承認他們?yōu)槠胀▋S民的方針。
按照確定下來的外交方針,11月15日,陳云同伍修權簽署沈陽軍管會第四號布告,要求中外機關、各界人民與各國僑民,凡設有無線電臺者,限自布告之日起36小時內,將全部電臺、收發(fā)報話機交出,由本會保存。隱匿不報者,一經查出,除沒收機件外,當事人員將依法受到懲處。但是,期限過后,美國領事館仍拒不交出電臺。根據(jù)不承認其外交地位的既定立場,20日,沈陽軍管會命令衛(wèi)戍司令部派人進入美國領事館,取出電臺。
接收沈陽過程中的外事處理,是在中共沒有絲毫國家正式外交經驗下對于外交政策的初步探索,為中共以后接收大城市的外事問題積累了經驗。
在報告中,陳云還向中央提出了一個重大政策建議。他提出:“此次接收沈陽,使我們有一感觸,即接收一個大城市,除方法對頭外,需要有充分準備和各方面能稱職的干部。依目前形勢看,中央和各戰(zhàn)略區(qū)野戰(zhàn)軍,均需準備有專門接收大城市的班子,待工作告一段落,即可移交給固定的市委等機關。這樣的接收班子,可以積累經驗,其中骨干可以暫成專職,依次接收各大城市?!?
中央對陳云總結出來的接收沈陽的經驗和關于準備專門接收大城市班子的意見十分重視。12月15日,中央復電陳云并告東北局:關于接收沈陽經驗簡報甚好。提議各區(qū)要有專門辦理接收大城市的班子,甚對,已告華北、華東、中原及西北在接收和準備接收大城市中即作此準備,望東北局也準備將接收沈陽、長春兩個城市的人員組成兩個班子,為著明年南下接收大城市之用。并望以后將沈陽經驗,繼續(xù)總結電告我們。
不久,從接收沈陽的工作人員中,抽調出二三十個得力骨干給黃克誠,帶往關內參加天津接收工作。
按照中央繼續(xù)總結沈陽經驗的要求,1949年1月7日,陳云召集沈陽軍管會各系統(tǒng)負責人開會,最后一次總結接管沈陽經驗。陳云說:沈陽之所以接管順利,恢復迅速,是由于四個主客觀條件:城內沒經過大的戰(zhàn)斗;當時人心已大定,并有我黨地下活動的配合;軍隊入城后紀律好;軍管會的同志忠于職守,工作雷厲風行。接管工作中的主要教訓是:將監(jiān)獄中的犯人不加區(qū)別地都釋放了。政治犯當然應立即釋放,但盜竊、搶劫等刑事犯罪分子不能釋放。
沈陽經驗,是中國共產黨人從農村全面進入城市時,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功經驗,為新中國恢復經濟、發(fā)展生產,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