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表態(tài),不信;專家解釋,不信;媒體報道,還是不信。最近,《人民日報》發(fā)表長篇報道,認為目前社會公信力下降導致的信任危機,以政府、專家及媒體最為嚴重,曾經的“權威聲音”如今讓許多民眾將信將疑,在一系列熱點事件中,老百姓變成了“老不信”。
老百姓變成“老不信”,絕非一兩天、一兩件事所致,是長期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不妨先從眼前的事例說起:“郭美美事件”的突然曝出,給那些熱心公益事業(yè)的國人一記響亮耳光,讓無數(shù)滿懷善心、慷慨解囊的人們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捉弄和欺騙,滿以為具有官方背景的紅十字會絕對是安全的捐款通道,沒想到竟是彌天大謊的“空手道”。再說2011年8月份南京的“房產加名稅”,從8月23日地稅局負責人表示“今天就開始征收”到接下來5天的“等總局文件”、“短期內不推行”,再到28日的“暫不征收”,直至“8月31日起免征契稅”,變化之快讓網(wǎng)友不禁感嘆“比變瞼都快的就是變令”。
說了近的,再看看遠的。記得前些年股市暴跌,機構都在出逃,政府趕忙在報上接二連三發(fā)布公告,安慰股民,說股市已經見底,號召公眾建立信心。聽信了公告的股民卻一個個被死死套牢。再有那萬惡的油價,“權威聲音”奮起吶喊:“油價要和國際接軌”,結果,上漲的價格接上了,下降的價格永無著落,讓消費者受騙沒脾氣。向一些公仆表達訴求,直接上門反映吧,必遭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之尷尬;采取信訪反映吧,又石沉大海,杳無音訊;那么采取上訪反映吧,十之八九被扣上“擾亂社會穩(wěn)定”之罪名,遭受抓捕、毆打或強行遣送。
再請看每年元旦、春節(jié)前夕,各地會下發(fā)相關文件通知,明令禁止“節(jié)日期間大吃大喝、鋪張浪費、走訪送禮”,并且大多在最后附上“一旦發(fā)現(xiàn)嚴肅處理”云云等內容。奇怪的是,通知年年下,腐敗日日有。如此公信力誰能相信?有誰又敢相信?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發(fā)布的《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顯示,從總體上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tài)顯得生機盎然、活力四射。它一方面說明人們對社會時局的關注力、辨別力在不斷增強,公民自我保護意識和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發(fā)言權、參與權逐步高漲;另一方面也說明某些“權威部門”官僚主義、漠視民生的人治模式早已陳腐不堪。說話辦事、制定決策,缺乏科學嚴謹、依法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缺乏必要的制度約束和有效社會監(jiān)督,憑主觀臆斷,從少數(shù)人利益出發(fā),甚至為了“救火”,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顧頭不顧尾。最終損害的是政府形象,傷害的是社會公信力,助長的是不信任情緒蔓延滋長。
老百姓成了“老不信”,為權威部門敲響了警鐘。改變“老不信”,首先要由政府帶頭,由各級領導做表率,確立誠信基礎,以誠信為本,實事求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其二,建立以民主、法治為依托的公正、公開、公平為主權為主體的運行機制,用健全的制度做保障。以尊重民眾知情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和參與權為紐帶,持之以恒,重樹權威公信力,筑起社會誠信的大廈。當然,人們不能苛求“權威聲音”百分之百正確,但起碼要做到有錯必糾、知錯必改,保證專家媒體敢于說真話,同時,還要建立說假話、說瞎話的懲處機制,對于損害公信力的做法,實行必要的處罰和制裁。其三,大力開展公民誠信教育,增強誠實守信、求真務實的公民道德意識,讓更多的老百姓知法、懂法,守法、護法,提高維護自身權益和辨別真?zhèn)蔚哪芰?,確保對政府行為和專家言論進行正確解讀,互查互糾,互幫互信、互利雙贏。
“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容易相信別人的人,幸福感會比較強烈,因為他不會經常生活在懷疑和恐懼之中?!边@番話很具哲理性。當我們清晨起來打開水龍頭時,都確信水中沒有鉻渣的污染;每當我們早餐食用牛奶時,都確信里面沒有混入三聚氰胺;每當我們炒菜時,都確信用的不是地溝油;每當我們出門乘坐列車時,都確信大橋不會垮塌;每當我們遇事報警時,都確信警察能夠及時處理。生活的每一天,確信明天生活得會更美好、更踏實、更自信,那么老百姓的“老不信”必然徹底扭轉。
(摘自《雜文報》 作者:李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