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米哈里博士曾提出了3項與享受有重大關聯(lián)的理論,分別是:享受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推動力;享受來自一些非日常工作或非必要的事;享受比回報更重要。
第一條理論指出了人類是為了享受而生存。人類所做的每一件事,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享受;第二條理論指出了享受的來源。因為日常工作使人麻木、令人討厭,甚至使人產生一種抑郁的情緒,所以人們總希望能逃離現(xiàn)實,試圖找一個不用面對這一切的地方。而享受恰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故此,人類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追求這種來自現(xiàn)實生活以外的非凡經(jīng)歷——享受。而這正是第二條理論所引發(fā)出的背后意義;最后一條理論指出了享受比回報更重要。那么,什么是回報呢?回報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兩方面。外在的回報包括金錢、成績等,而內在的回報包括別人的認同、稱贊等。但米哈里博士指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們都比不上享受所帶來的非凡快感。
總括來說享受可以分為兩方面:感官享受和非感官享受。
感官享受可以再細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4種享受。非感官享受可分為“刺激感”、“購買欲”和“心靈享受”3個類別。相比感官享受,非感官享受更能滿足人們內心的需求。因為享受始終是發(fā)自內心最深處的,感官享受所滿足的可能只是你的物理需求,而非感官享受卻都是觸及人性內心的一面。正因為如此,非感官享受的3種形式相對而言較為重要。
(摘自東方出版社《本質Ⅱ·案例點評:以小博大憑什么成功》 作者:郎咸平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