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蕓蕓眾生,包羅世間萬象。學習語文需要細心,需要用心去體會,尤其是要學會歸納總結(jié)和比較,比較就是確定事物同異關(guān)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有鑒別才能有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造。從完成中學語文教學的任務(wù)上看,運用比較法教學也是必要的。下面我就如何運用比較法來學習語文這一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文學常識中有很多需要比較來掌握的知識
1.作品作者的比較
高中語文課本中有多位名字相近或相關(guān)聯(lián)的容易混淆的作家,這類作家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考試或練習中容易出錯。其中最容易出錯的莫過于司馬遷與司馬光及其作品《史記》與《資治通鑒》了。每當教學遇到其中一個時,我總是要提到另一個,進行一番比較。為了更方便記憶,我特別編了一句話:宋光資大便(編)通,意即北宋的作家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編年體通史,這樣重點記住其中一個,那么,剩下的就是另一個了。
又如:《論語》、《孟子》、《莊子》、《荀子》等諸子散文作品和作者很容易混淆,也須細心比較出其中的異同。(1)諸子生活的時代不同:孔子是春秋末期人,孟子、莊子、荀子則是戰(zhàn)國人;(2)諸子的稱謂不同:孔子、孟子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莊子、荀子則是思想家;(3)學派不同:孔子、孟子、荀子屬儒家學派,而莊子是道家學派;(4)作品的作者不同:《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學所記,《孟子》是孟子本人及門徒所著,《莊子》是莊子本人和他的門人,以及后來學者的著作,《荀子》是荀子本人所著。
2.文化知識的比較
中國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積淀著豐富的古文化知識,很多東西需要學生了解或掌握的。同樣,其中不乏有一些容易混同的知識,
如:古代兄弟從大到小的排行依次為伯、仲、叔、季,而一年四季,每季三個月,古人稱每季的三個月為孟、仲、季。還有許多這類知識,在此我不再一一列舉。
二、詞語的音形義需要在比較中掌握
無論是平時考試,還是高考,這類詞語基本上每次都要考到,而真正能完全把握的同學是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原因是這類詞較多,而且很容易混淆,對此,我們應(yīng)該采取先歸類,后比較的方法來辨別掌握。
1.同義詞或近義詞的比較
同義詞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一組詞語。辨析同義詞或近義詞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從感情色彩上進行辨析,也就是從詞的褒貶義去辨析。如“頑強”與“頑固”,前者表示贊許,后者則表示憎恨。
(2)從語意輕重上進行辨析。如“破壞”與“摧毀”,前者程度淺,后者程度深。
?。?)從范圍大小上進行辨析。如“戰(zhàn)爭”“戰(zhàn)役”與“戰(zhàn)斗”,三者的范圍由大到小。
?。?)從具體與概括的不同進行辨析。如“衣服”與“襯衫”,“衣服”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襯衫”是具體的。
?。?)從對象的不同去辨別。如“沉重”與“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負擔重,而“繁重”則指工作、任務(wù)的數(shù)量重。
?。?)從普通話和方言來辨別。如“討飯”與“乞丐”,分別是口頭語與書面語;“爸爸”與“父親”,分別是新詞與舊詞。
?。?)從詞語搭配進行辨別。如“發(fā)揮”與“發(fā)揚”。
2.同音字的比較
同音詞就是語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一組詞語。
大量同音詞的存在有它積極的一面,它使得漢語的表達多了同音雙關(guān)等修辭手法,運用得好,可以使語言風趣幽默,涵義豐富。
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大量同音詞的存在,也給漢語的應(yīng)用帶來了很多障礙。同音詞的大量存在使得許多人在漢字的書寫上出現(xiàn)眾多的別字。例如將“唉聲嘆氣”寫成“哀聲嘆氣”,將“川流不息”寫成“穿流不息”,把“鴉雀無聲”寫成“雅鵲無聲”,把“部署”寫成“布署”,等等,這自然與書寫者對詞語語義的理解不明有關(guān),所以,我們在學習運用的過程中要細心辨別比較。
3.形似字的比較
漢字是由點、橫、豎、撇、捺、提等筆畫構(gòu)成的,一個字一個樣子。但有些字,形體相近,差別很細微。我們稱這些字為形似字。形似字即形體相近而意義不同。有的形似字筆畫數(shù)目不同,如“烏”和“鳥”、“免”和“兔”;有的是個別筆形不同,如“戌”“戎”和“戍”、“母”和“毋”、;有的則是構(gòu)字部件有差異,如“藍”和“籃”、“辯”“辨”和“辮”;有的形似字差別很小,如“巳”“已”和“己”、“失”和“矢”,等等,只是筆畫的高低、長短有區(qū)別。
學生們在讀或?qū)憰r常常把一個字讀錯或?qū)戝e,往往是由于字形相近造成的。如把“悼(dào)念”讀成“掉(diào)念”,把“棘(jí)手”讀成“辣(là)手”,把“舂(chōng)米”錯寫、錯念成“春(chūn)米”等,就是由于形體相近。
對于成語中一些字的意思如果了解不透徹,使用時也會出錯,比如把形容旺盛的“如火如荼(tú,原意是茅草上的白花)”誤讀或誤寫為“如火如茶”等。
三、內(nèi)容相近體裁相同的課文的比較
高中語文的課文有一些文體相同內(nèi)容也相近,學生們學習起來也很容易弄錯。例如:徐剛的《森林寫意》與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
1.相同點有:(1)文體一樣,都是散文;(2)主題一樣,都表達了對人類與自然的關(guān)系的反思。
2.不同點有:(1)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森林寫意》是全景式地來呈現(xiàn)作者對森林的思考,即發(fā)散式的思維方式,而《離太陽最近的樹》是從一個典型事件入手,由一點向縱深開掘,即聚集式的思維方式;(2)取材的著眼點不同:《森林寫意》是從森林的外部寫到內(nèi)部、過去寫到現(xiàn)狀再寫到未來、森林的巨大貢獻寫到人類的荒謬行為,輻射面很寬,《離太陽最近的樹》則是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及自己的視覺感受,講述了一個令人心悸的故事;(3)語言風格不同:《森林寫意》是用簡潔而凝重的文字傳遞知識,發(fā)表議論,《離太陽最近的樹》則是用嚴峻而具有穿透力的語言講述一個故事;(4)結(jié)構(gòu)不同:《森林寫意》是平行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而《離太陽最近的樹》是層層推進的結(jié)構(gòu)等。
四、修辭方法的比較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修辭手法大約有十二種,其中有幾種學生經(jīng)常弄錯。
借喻和借代,二者有相近的地方,但通過仔細比較就可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以下幾點不同之處:(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2)借喻側(cè)重“相似性”,借代側(cè)重“相關(guān)性”,(3)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舉個實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國際歌》),這句是借喻,用“毒蛇猛獸”來比喻不勞而獲奴隸主們,相似性是狠毒、兇殘,本句改為明喻是“最可恨那些像毒蛇猛獸一樣的奴隸主,吃盡了我們的血肉”;“先生,給現(xiàn)錢,袁世凱,不行么?”(《多收了三五斗》)是借代,“袁世凱”代銀元,二者的關(guān)系是銀元上面有袁世凱的圖像,本句就不能變成明喻。
還有對偶與對比、設(shè)問與反問等也混淆弄錯,在學習過程中也須小心。
當然,語文還有文章結(jié)構(gòu)的比較,表現(xiàn)手法的比較等多方面的比較教學活動,我僅是根據(jù)自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感受,選擇其中一二略微談?wù)勛约旱囊娊猓渌T多內(nèi)容有待今后與各位同仁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