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新課程標準學科性質(zhì)明確規(guī)定的,人類的精神文明靠什么積累,靠什么傳遞,靠什么創(chuàng)生,語文擔負著主要責任,而人文性也就在這里體現(xiàn)。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性;素養(yǎng)
作為新課程下的新課堂,更應是充滿人文情懷的課堂。人文性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她以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為載體,關注著學生的生命價值,追求實現(xiàn)生命的提升,提倡以人為核心,突出表現(xiàn)為對于人的本性、自由、尊嚴、價值、追求等方面的尊重與關懷。
一、課堂教學改革呼喚教學的人文性
1.從生命的視角看教學的人文性
(1)課堂呼喚“真誠”。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無論是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我們學會了話語套路,也學會了話語霸權(quán),習慣于用同一個思維模式考慮問題并進行相同的表達,于是課堂沒有了真誠、真實。課堂上,教師不能放松身心,抒發(fā)自己對文本的一己之見,而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教參上的闡述;兒童在課堂上沒有屬于兒童自己的聲音,他的表達僅僅是為了滿足于“公共套路”,滿足教師的愿望。不知什么時候,天真、幼稚、自然、率直、童稚、純真、幻想、奇思、情趣、樸實、頑皮等兒童應有的本性才能回到他們的身邊。
(2)課堂呼喚“人性”。我們的教學(更確切的說是學生的學習)應進入學生的生命領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身心作為生命體參與其中,讓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成為人性養(yǎng)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煥發(fā)生命活力。
2.從教材的視角看教學的人文性
我們的語文課文篇篇都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对铝翞场分械男∽髡呙鑼懥思亦l(xiāng)的美景,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是人文;《沉香救母》中的沉香對媽媽的情懷是人文;《動手試一試》中的居里夫人從小愛動腦筋,遇到問題總要問個為什么的品質(zhì)也是人文。讀著這一篇篇充滿人文思想的課文,使我的人生得到感悟,靈魂得以進化。對語文教育中人文內(nèi)容的解讀和吸納,應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因為孩子的生命發(fā)展迫切需要諸如品質(zhì)、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負、心緒、情態(tài)等這樣一些有關“人文“的東西。
二、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1.交給孩子選擇權(quán),讓孩子自主學習?!斑x擇”,是人的主體能動性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選擇機制,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整體素質(zhì),也十分有益于激發(fā)學生興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舉一反三的應用能力,從而促使他們更自主地學習。一篇課文中,有許多使用確切妥貼、生動傳神的好詞佳句,不同的學生自然會有不同的喜好。所以,我經(jīng)常讓學生挑最喜愛的詞句來品賞、交流,讀讀背背。在人物群出現(xiàn)的課文中,如《做什么事最快樂》中的主要人物小青蛙、啄木鳥、水牛、蜜蜂,讓學生談談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為什么?這樣,學生的選擇余地就顯得十分廣闊,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講,自主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yǎng)。又如,我在教《小動物過冬》這篇課文,深讀課文時,為了使學生讀出情趣,讀出韻味,我抓動物們的“有趣”,讓學生再讀課文,看圖說小動物的心里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然后挑一處自己認為最有趣、趣喜愛的句子,說給小朋友聽。請不要小看這一“挑”調(diào)控行為,“挑”在這挑起學生的自主意識,因為學生有權(quán)決定自己愛講、能講的一點;“挑”在這里改變了課堂的基本結(jié)構(gòu),傳統(tǒng)教師的“講”懂,就成學生自己的“練”懂,你講這一點,他講那一點,在教師的點撥下、溝通下,由“點”組成了“面”,形成了“體”。
2.給孩子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課堂上不妨讓學生這樣學習:突破時空的限制,穿越時空隧道,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實現(xiàn)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對文本中描述的行為進行操作嘗試,用自己的身體親自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切身感悟,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領悟到其中蘊涵的道理;讓文本中的物體化為學生本人,開口說話、交流,賦予物體于情感、態(tài)度、思想,促進情感價值觀的體驗內(nèi)化;讓學生參與到文中的場景中去,看看自己在那樣的場景下會怎樣做、怎樣說、怎樣想。
3.留給孩子質(zhì)疑的時間,讓孩子在合作探究中學習。疑是追求新知的開始,是創(chuàng)新的萌芽。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質(zhì)疑解疑,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合作探究的學習中來,激活學生思維及養(yǎng)成求知的興趣。老師應給足學生質(zhì)疑的時間,及時抓住閃光點,給予鼓勵,并組織其析疑、解疑,還要教給學生質(zhì)疑的方法。對于低段年級的孩子,教師要消除“提不出高質(zhì)量的問題,年齡小不會提問題”等不正確的認識,應引導孩子從課題、詞句等小范圍提出不懂的問題。學生在學《狐假虎威》一課時,提出了“課題中的假是什么意思?在學《蝸牛的獎杯》時提出了“所有的蝸牛身上的硬殼都是獎杯變的嗎?”等有較高質(zhì)量的問題。教師在學生質(zhì)疑解疑中起到“中介作用”,引導學生處理疑難問題。淺顯的問題學生自己解答;重點的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解決;難點的問題引導幫助解答;有爭議的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最后教師講解評價。如教學《“黑板”跑了》時,學生針對課題進行質(zhì)疑:黑板怎么會跑?為什么黑板要加引號?我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大家去讀書,去思考,去解決問題。這篇簡單的課文就在質(zhì)疑課題、分組合作學習、對話朗讀練習中學完。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激勵學生質(zhì)疑解難,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學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由一個被動者變?yōu)橐粋€主動探索者,把學習潛力充分開發(fā)出來。
教師在課堂上應用自已智慧的火花去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學生智慧的火花被點燃時,學生情感的閘門也不斷開啟,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能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感。問題讓他們?nèi)ヌ?、去議,答案讓他們?nèi)マq,結(jié)論讓他們?nèi)サ?。這樣的教學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