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認為,“至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wù),是培養(yǎng)語感。語文教學的訓練主要通過學習規(guī)范的課文言語對象,學習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感素質(zhì)?!?/p>
所謂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而語感的培養(yǎng),則是讓學生在語言感受中學習、積累、運用語言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接觸、感受語言材料,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體悟語言的語境意義,欣賞語言的此中真意。
怎樣以語言訓練為基點,培養(yǎng)語感素質(zhì)呢?本人結(jié)合教學實踐,重點從以下幾方面作簡單分析。
一、在朗讀中感受語言之美
朗讀,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也是語言訓練時一個必不可少的方法??梢哉f,語文教學就是讀的教學。在進行閱讀教學前,老師們都要求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因為我們知道,只有那些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學生,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體會文字中的內(nèi)涵和情感。這就是語感的作用。對此,古人早有許多精辟、形象的概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認為,“熟讀”乃至“成誦”就是訓練語感的基本方法和途徑。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思想有了,內(nèi)容有了,篇章結(jié)構(gòu)有了,語感文氣也有了,語言亦能潛移默化地“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文中語言則如從“口中出”“心中發(fā)”。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wèi)戰(zhàn)》這篇課文第一段時,教師滿懷激情地讀完此段,學生跟著讀得也很投入,語言的節(jié)奏,語言傳遞的緊張與危急,幾乎都通過朗讀表達了出來,學生似乎已置身于暴雨之下、瘋狂的長江邊,目睹著肆虐的洪水,自然流露出自己內(nèi)心的焦急,甚至有了那種“挺身而出”的意態(tài)。
朗讀,強調(diào)對一些優(yōu)美的句子、片段、詩詞或抒情的文章有感情、通暢的讀,直至背誦,體驗出文中的美味,使學生充滿情感。有的課堂教學強調(diào)“分析”,忽視“感受”,強調(diào)“理解”,忽視“積累”,這樣對訓練語感很不利。朗讀,既避免脫離課文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只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又可以避免脫離文字和具體內(nèi)容,抽象的講析思想感情;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又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增進文字鑒賞力,強化語言。
二、在情境中體味語言之魅
情境,即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各種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情景、提供環(huán)境,創(chuàng)設(shè)條件,豐富語感、提高表達能力。
李吉林老師提出的情境教學法,強調(diào)的就是對言語對象的感受,通過對圖畫、攝影、音樂、表演等藝術(shù)作品的欣賞、渲染、熏陶,盡可能多的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加上教師的適當啟示,學生對字詞句等語言的感悟增強,語言接受能力大大加強,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語言美,激發(fā)掌握語言的強烈愿望。
曹桂林老師教學《我的“自白書”》這首詩歌時,在指導學生朗讀的基礎(chǔ)上,借助于錄音、圖片資料、剪輯的影片鏡頭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和提供了當年渣滓洞集中營對共產(chǎn)黨人刑訊逼供的非人場面,從而使學生真切感受到革命者的那種不屈不撓、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進而在再次朗讀的時候,自己的感情也得到了升華。由此可見,情境法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強化語言訓練中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三、在比較中把握語言之意
比較,是進行語言訓練慣用的方法,也是語感訓練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引導學生領(lǐng)悟語言的神韻,準確敏捷地把握言語所傳遞認識信息和情感信息,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如《水》一文,在寫母親用一勺水給我們四兄弟沖涼時,連用三個“滑過了”。對于一個缺水的地區(qū),沖涼是多么痛快酣暢的享受。為什么用“滑”而不是“流”呢?通過朗讀,學生 從“滑”字想象到水的晶瑩,水的飽滿,水的生命氣息,體驗到水的輕柔,水如同母親的手緩緩撫過。教學時,我沒有就此作頓,進而提出如果不用“滑”字,可以用上什么字?學生紛紛提出了“流”、“淌”等字。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討論,看出“滑”字還寄托了作者對水的無限情感。這樣,通過對字詞的比較,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從對課文言語的品味中產(chǎn)生,從而捕捉到用詞的精到和精當之處。
四、在想象中創(chuàng)造語言之味
科林伍德在《藝術(shù)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shù)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想象,就是將文中語句具體情景化的過程,是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去展開聯(lián)想,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產(chǎn)生言語描述中的人、景物、事情等表象,萌生真切的感受,進而感知課文思想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和提高。
《愛如茉莉》一文,通過細節(jié)再現(xiàn)了尋常的愛,也通過這尋常的愛揭示了愛的真諦。領(lǐng)略過父母之間的愛的細節(jié)后,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想象補充自己對愛的解讀,有說愛是放學后家門口的那雙拖鞋,有說愛是病床前布滿血絲的眼睛,愛是守護,是眺望等等。想象中,“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是何等美好的閱讀境界!正是有了想象,學生的語言才迸發(fā)出詩一般的才情。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復述、累積、聯(lián)系等多種語言訓練方法和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語感。而在實際教學實踐過程中,多種方法又不是單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
葉圣陶先生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奔訌娬Z感教學,是語言訓練的一個方面,教師只有讓學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語文學習的機會和因素,在聽、說、讀、寫的實際操作訓練中,挖掘教材中活的因素,把語言還原到一定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擬、演習和創(chuàng)造,進而提升良好的語感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