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為指導,分析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研究現(xiàn)狀。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中應注意在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中,滲透文化知識;通過雙向補充文化知識,喚起跨文化交際意識;并以活動教學促進文化理解,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大學英語 文化教學 途徑
一﹑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nèi)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這表明大學英語教學導向轉(zhuǎn)向引導教師探索更符合社會需要的新型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xiàn)在國際平臺上用英語交流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課內(nèi)外教學活動設計和任務布置,使學生感知體驗中西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意識和理解力,最終能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得體地使用語言。
二﹑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研究現(xiàn)狀
我國語言教育教學工作者于上世紀末開始關注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教學實踐。理論研究方面,胡文仲等對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進行了探討,認為外語交際能力屬于社會文化能力的一個部分,在以培養(yǎng)“社會文化能力”為最終目標的外語教學中,應從“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揚棄貫通能力”三方面進行,其中揚棄貫通能力包括語言的理解能力、評價能力和整合能力[1]。束定芳、曹文等對文化導入的原則、方法等進行討論。束定芳(1996)等認為在文化內(nèi)容導入中,應遵循“實用性、階段性、適合性原則,通過注解法、融合法、實踐法、比較法和專門講解法培養(yǎng)學習者對文化差異性的敏感性和理解力”[2]。曹文(1998)提出跨文化教學應以學習“文化知識為起點”,喚醒“文化意識為橋梁”,培養(yǎng)“文化理解為目的” [3]。在外語課堂文化教學中,廖光蓉(2000)認為外語文化知識教學應以學生參與為基礎,通過辯論等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和思維積極性,從而深化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4]。實證研究方面,鐘華等(2001)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大學英語教學主要“以語言知識輸入為主,文化輸入少,忽視文化因素以及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社會文化能力明顯落后于語言能力”[5]。高永晨(2005,2006)的研究顯示被調(diào)查者中過半的學生跨文化知識匱乏,且“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氛圍缺乏”[6] [7]。陸亞麗(2008)調(diào)查顯示,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在部分院校還處在“起步階段”,教師對跨文化教學重視程度不足,學生跨文化意識薄弱[8]。肖華芝(2010)研究表明大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較少,兩種文化輸入差距大,導致跨文化交際時本國文化表達缺失”[9]。
由此可知,在外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研究逐步從理論探討走向?qū)嶋H應用過程中,文化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有主客觀兩方面??陀^方面,我國外語基礎教育階段以應試為導向,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重視程度遠高于對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重視,導致大學階段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能力基礎薄弱;其次,大學英語教學通常班級較大,不利于開展課堂模擬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而且,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量化了大學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考查內(nèi)容及要求,突出了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的重要性,教師受制于進度和課時、考評要求等,通常只能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較少顧及大綱對語言文化傳輸?shù)能浶砸蟆V饔^方面,盡管大部分學生已認識到跨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對西方文化有濃厚興趣,但中國文化輸入不足導致他們?nèi)狈P棄能力;另外,教師對文化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跨文化交際知識及文化教學技能不足,也是影響英語文化教學實施的重要原因。
三﹑大學英語文化教學途徑探索
隨著大學英語教改的深入,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日益成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針對目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借鑒跨文化研究領域的理論成果,提高教師自身跨文化素養(yǎng),增強教師外語文化教學技能,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揚棄貫通能力”。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還應強調(diào)教學內(nèi)容的層次性、雙向性、趣味性等,本研究從三個層次探索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途徑。
(一)在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中,滲透文化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意識和理解是行為改變的基礎。在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同時導入文化知識,有助于學生理解特定語景中的語言應用,感知社會文化規(guī)約對語言及個體行為的作用,提高語言理解力,如通過閱讀、背景介紹方式或調(diào)動學生搜集有關的文化內(nèi)容,引入語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使學生初步感知外語文化。文化知識滲透主要采用講解法,該方法不僅限于單一的語言描述,還可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輔助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更明確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對于典型的重大的文化知識點,可采用文化專題講解的方法,便于學習者建構(gòu)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但在教學中應注意適量原則,突出重心,以核心文化為主導,邊緣文化為補充,幫助理解社會文化多樣性和復雜性,擴大思考視野。方法上,教師還應注意調(diào)動學生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擴展,積極思考并質(zhì)疑。
(二)雙向補充文化知識,喚起跨文化交際意識
文化教學中普遍存在英語文化知識介紹較多,而母語文化介紹較少的現(xiàn)象。根據(jù)文化教學中“雙向性原則”[10],在傳授西方文化的同時補充中國文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地觀察、對比,自然而然地體驗到文化差異,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雙向文化敏感性,以提高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力,從而喚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另一方面,了解母語文化有助于學生感知母語文化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更好地理解異域文化,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負遷移。同時適當?shù)哪刚Z文化補充,也有助于抑制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擴展學生的多元文化視野,超越本土和外語文化的狹隘界限,成為思想開放的雙語文化人才。
(三)活動教學促進文化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僅應以文化知識為起點,更應借助模擬或真實的交際氛圍,通過活動討論、表演等并逐步發(fā)展到批判地、辯證地對待文化差異,具體化跨文化交際行為,增強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課內(nèi)外活動的設計,應以學生知識和認知水平為起點,結(jié)合教學目標,圍繞有利于學生體驗文化差異、感受英語語言的時代性、趣味性、人文性和知識性過程,開發(fā)促進學生認知。通過搜集真實的語言情境材料或創(chuàng)造接近生活實際的語言情境,故事情節(jié)分析、景物影視的演示、案例分析等,甄別其中的跨文化交際理解難點和交際失誤。在活動中應注重設計具有啟發(fā)性、有趣、充滿想象力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以任務為驅(qū)動,通過小組合作或自主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在典型的語言和文化“任務”中分析討論問題,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另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開展有關英語學習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廣泛閱讀,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不斷積累文化知識,增加體驗,延伸課堂教學。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進一步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其對異域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jié)論
隨著全球國際化進程的加速,社會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文化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當代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勢在必行。通過顯性的雙向文化知識補充以及活動中隱性的文化體驗,增強學生對文化的理性和感性認識,增強跨文化意識;通過參與有趣的、人文化的課內(nèi)外英語活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交際行為。但在非外語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仍面臨較大困難。因此,建立有效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模式,還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胡文仲, 高一虹. 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束定芳, 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曹文. 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8(3):10-14.
[4]廖光蓉.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閱讀教學中文化導人的幾個同題[J].外語界,2000(1):35-39.
[5]鐘華,樊藏藏,秦傲松.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社會文化能力調(diào)查[J].外語界, 2001(4): 19-23.
[6]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與培養(yǎng)[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12): 17-19.
[7]高永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和對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1):26-28,55.
[8]陸亞麗.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調(diào)查報告[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53-155.
[9]肖華芝,歐陽玲瓏.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02-106.
[10]陳化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雙向文化導人策略[J].時代文學, 2009(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