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任務學習法在本校英語教學的實踐,證明該法在實行分級教學的高職高專院校教學效果顯著,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得到了提高,考試通過率創(chuàng)歷史新高。本文還針對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如任務的內容設計、小組活動的安排以及任務完成后的相關評價等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任務學習法 英語課堂教學 小組活動 任務評價
一、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改革的必要性
在一些高職院校的英語課堂上,教師多數仍采用“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被動,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低,英語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教學質量無法提高。這一情況直接反映在學生參加英語運用能力考試(B級)的通過率低。學生所學的英語知識為“啞巴英語”,無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更談不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了提高英語教學水平,我院從2006年開始采取分級教學,試圖通過分級做到因材施教,達到提高不同水平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但是,改革成效并不理想。2006級,2007級和08級連續(xù)三年的B級考試第一次通過率都沒有超過50%。于是,教師們開始潛下心來,重新探索新的改革思路。
同時,我們隨機選取了我院09級新生(學生們在本校已學習近2個月)200名(09級共有約700名學生,)進行調查,通過問卷了解他們對英語教學的看法。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 大多數學生在以往的經歷中學習英語的目的不是出于個人愛好,學習被動。2. 學生們對目前的高職英語課不滿意。3. 學生們對于通過小組活動來完成某種任務這種方式不陌生。4. 學生們認為大學的英語知識是不同于中學時代的,有學習的必要。5. 同學們希望英語課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形式多樣。6. 同學們對英語是一種既想學又不知怎樣學的矛盾心理。
二、教學改革的實踐操作
任務學習法(Task--based Approach)又稱“任務驅動教學法”,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是一種以任務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法,視外語教學為解決交際任務的過程,課堂活動的組織以任務為核心,并按學生將來使用語言的需要而設計活動,任務型教學把語言教學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培養(yǎng)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決定以剛進行了分級的09級新生為研究對象,開展教學改革。經過近1年的實驗,在2010年期末之前(即B級考試前)我們再次隨機選出200名09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70.3%的同學認為英語課堂教學方式有明顯的變化;43.6%的同學感到英語學習有進步;73%的人滿意上課采取小組活動方式進行授課;同時,同學們也對課堂內容表達了自己的看法:57.5%的學生認為課堂任務緊扣課題,但58.3%的同學認為課堂任務難度不高,49.1%的學生認為任務設置枯燥。
任務教學法實施后的直接效果體現在當年我校新生參加全國英語運用能力(B級)考試成績上,09級新生一次通過率達到62.87%,創(chuàng)我院的新紀錄。
三、教學改革的結果與問題
根據統(tǒng)計數據和2010年6月09級新生參加的全國英語運用能力(B級)考試成績,我們可以將本次實踐總結出如下結論:1. 任務學習法完全適用于高職高專的英語課堂,通過實踐發(fā)現“任務驅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比較寬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明顯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2. 小組活動是任務教學的有利載體,通過將任務和小組活動相結合,既能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又能鍛煉學生與人溝通,團隊協(xié)作等社會能力。3. 在小組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學生不能做到全面使用英語。4. 在評價小組成員的表現時沒有一定的標準,比較主觀。
通過實踐,也反映出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他們無法順利地用英語進行交流。筆者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幾點:1. 盡管學生們都有至少6年學習英語的經歷,但是在以往學習中都主要以應試為目標,忽略英語能力的練習,長期以來學生不使用英語會話。2. 教師分組時沒有考慮周到,從以上數據反映出來,教師分組帶有很大的隨機性,缺乏目的性。 筆者認為剛開始使用小組活動這一方法時,隨意性不可避免,但是教師應仔細觀察每個學生的特點,在隨后的分組中應按照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分組,以達到同學之間互補的功效。3. 任務設置不合適,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以及對教材深度把握不到位,在設置任務時,難易掌握不到位,造成學生無法運用現有水平完成任務。
在評價學生的表現時存在著有待解決的問題。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現有的評價體制不滿意,認為不能反映其真實水平。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筆者認為1. 時間限制。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和學生將大部分時間用在任務的完成上,沒有充分的時間來進行評價。2. 教師習慣。筆者曾做過類似的調查,大多數英語教師評價學生時都是使用對與錯,好與壞這樣簡單,籠統(tǒng)的話語,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3. 沒有制定詳細的評價體制。在設置任務時,教師沒有全盤考慮,沒有將如何評價該項任務的細則制定出來,因此會造成“虎頭蛇尾”的現象。
四、建議
針對以上實踐改革中得出的正反經驗,在這里我們?yōu)檎诨蚴菧蕚淅萌蝿諏W習法改革高職英語課堂的院校們提出我們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首先:教師們應相信該理論確實能改善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鍛煉和提高學生們的英語能力,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們的英語成績。不僅如此,當任務同小組活動相結合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們各方面的社會能力。
其次:在實際采用該教學法時,教師要對整個教材、教學內容的順序、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以及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有清楚的了解和考慮。只有這樣,教師們才能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完成各項任務來鼓勵學生多多實踐,增強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
再次:任務的內容和方式求新、求變。任務的內容不能僅局限于課本,需要教師加強學習,多了解課本以外的知識,只有這樣,任務的內容才會是全面、靈活、多樣和時尚的。這樣的任務才能吸引各種層次的學生。當然任務的方式也不能僅停留在如回答問題、閱讀理解、編故事、寫報告等傳統(tǒng)方式上,教師應開動腦筋設計出能鍛煉學生除英語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之外的其他相關能力的任務,例如:動手查找資料,制作PPT,現場講解,現場辯論等能力。
第四:有效控制小組活動。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教師更應高效的利用時間。首先從進行分組開始,課前,教師應明確任務的難度,掌握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實際情況不僅僅是包括英語能力的高低,某種程度上更是能力之外的因素,如哪些同學平時相處很好,哪些有矛盾而互不來往,誰性格外向、內向,誰的溝通能力強,誰的文筆好,誰的語言表達能力好等等。這些因素往往決定了任務完成的好壞、小組活動的成敗。分組時,教師應盡量避免隨意性,固定性。小組成員應隨任務不同而有變化,盡量在每次的活動中能充分發(fā)揮每一位成員的優(yōu)勢。其次在進行小組活動中,教師要加強監(jiān)督。教師不能在任務布置完后,放任學生去做,而應在各小組之中活動,督促他們抓緊時間,在這過程中,教師還應隨時給遇到困難的小組予以援助,教師甚至可以在小組之間充當消息的傳遞者,造成一種比賽的氛圍,比如:教師們可以對某組同學說哪一組同學已完成了百分之多少了,他們找到了什么重要的信息等這些方法來加快學生步伐,節(jié)約時間。
最后:建立細致的評價體制。學生們非常注重教師的評價,如果教師對其在任務完成過程的評價不當,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影響以后的任務教學。所以建立一套比較細致全面的評價體制可以說是任務學習法在課堂上運用的最后一道關。因此我們建議評價體制應是圍繞任務為中心的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任務為中心,根據不同的任務,設計不同的評價內容,例如:本次任務的內容是以新單詞的學習為主,方式采用的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聽、說、寫的能力,即該項任務是利用本單元的新單詞自創(chuàng)一個故事,寫出來,并且朗讀出來。那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應做出相應的評價內容:1. 以使用多少新詞為標準。2. 故事的長度應達到多少。3. 學生當眾讀出故事時,指出單詞讀音錯誤該怎樣加分。4. 寫出的故事語法錯誤應控制在多少以內等等。在布置任務時,將制定的評價內容一并發(fā)給小組成員,讓大家有清楚的了解,這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大家就有標準可依。總之對任務的評價越細致,再加上小組互評的客觀性,教師評價的全面性,相信學生們會更加關注自己的表現,關心任務完成的質量,從而達到開展利用任務學習法進行教學的真正目的。
五、結束語
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能使教學過程任務化,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任務活動為主要途徑,讓學生積極“動”起來,讓英語教學“活”起來。這種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角色在這種模式下呈多樣化,教師從傳統(tǒng)的臺前走向了幕后,從教學的控制者、主導者,更多地變成了教學過程的策劃者,各種信息和教學資源的提供者,小組活動的指導員和監(jiān)督員。教師在以任務學習法指導的課堂中,是從整體上把握整個課堂,更多的關注學生們的整體表現和任務完成的完美程度。
此次的教學實踐,我們主要的關注對象是英語課堂,而對于任務學習法怎樣繼續(xù)運用于課后,幫助學生們在課下如何自主學習還有待于將來的研究。
參考文獻:
[1]Ellis,R.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2]Willis,J.Willis,D.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96.
[3]教學部高等教學司. 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