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交往是在教育這一特殊社會領域里人們基本的生活方式,與一般的交往相比,有其特殊的內涵和意義。師生交往是教育交往一個側重點,加強現代大學課堂師生交往可以促進師生雙方人格的完滿,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完善。
【關鍵詞】交往 大學教學交往
我國學者葉瀾認為,從形態(tài)的角度看,教育起源于人類的交往活動。教育的形態(tài)起源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往總是由雙方組成,交往總包含著內容,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媒體,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即使是原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已具備了教育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因此,交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社會關系的一種中介,是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的全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總和。
一、大學教學交往的含義
教學交往就是指教學主體在整體的交往情境中的相互作用,這里教學主體不僅指教師,也指學生,不僅包括教育活動中交往活動的參與者之間以語言為中介進行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和相互了解,還包括以非語言符號為中介進行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和相互了解。
大學教學交往的范圍包括兩種形式:基于課堂內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基于課堂外的隱性教學形式。本文著重探討大學課堂教學交往。
二、大學教學交往的特點
大學交往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過程觀,這種教學過程實質為一種交往過程,重視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主體性的張揚,注重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各種張力,以及最大限度地發(fā)掘教師的潛力并促其發(fā)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和因材施教。
(一)大學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種交往過程
雅斯貝爾斯提出大學的任務之一是實現交往。同時也指出,教育起源于交往。交往已具有教育的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的重點也從“學會生存”向“學會關心”和“學會合作”轉移。魯潔教授甚至認為“學會共同生活”已成為當代教育的主題。在教學過程中,全體學生與教師都處于交往之中,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即使是在教學過程中默默無聞的學生。為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所教學的內容,賦予它以價值和意義,而且要重視師生、師師和生生在教學中的交往關系,亦賦予它以價值和意義。
(二)師生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fā)展是交往教學的目標
赫爾巴特認為,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任何教學都應包含教育與教學兩個方面,也就是教育和教養(yǎng)兩個方面。交往教學十分強調教學的教育性,把教師和學生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學的最高目標。所謂“自由解放”指的是大學教學盡可能地發(fā)展學生和教師的個性,強調師生自我理解和個性的“自我實現”,尤其是使學生通過教育達到成熟,最終能夠從受教育的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具有獨立的人格以及獨立的能力,即所謂的“教育是為了不教育”。大學交往教學不僅重視學生的發(fā)展,而且也特別強調教師的發(fā)展。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師生之間毋庸置疑存在著差別,教師無論在知識、能力、對事物的理解方面,還是在閱歷、社會地位方面都要比學生略勝一籌。因此,學生要取得與教師平等交往的自由,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發(fā)展自己,使自己具備各種才干和自我負責的態(tài)度等素質。當然,教師也要學習新知,不斷豐富、發(fā)展自己。
(三)交往教學過程是一個民主的教育過程
要使教學過程成為自由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的過程,師生、師師、生生必須實現全方位的交往,調動一切教學的動力資源。此外,還應當遵循民主的交往原則,使教學過程成為民主的教育過程。因此,不斷在教學中發(fā)展倒退的補充交往作用形式,這就是要盡力克服以教師為中心,拋棄一成不變地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以及把師生兩種角色固定起來的做法,逐步地發(fā)展師生合作關系,讓教師的作用與威信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自然地實現 。在筆者看來,只要貫徹民主的交往原則,師生、師師、生生就會在教學中處于一種融洽的關系中。尤其是對大學生而言,學習成為自己的快樂。
三、大學教學交往的基本條件
(一)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氣氛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向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強烈。所以,教師的情感因素對課堂氣氛有直接的影響,起決定性作用。
(二)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心理狀態(tài)是指個體在一定時間內心理活動相對穩(wěn)定的狀況與水平,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心理狀態(tài)是直接影響其學習效率的內部條件。在課堂學習中,學生處于良好心理狀態(tài)時,會表現出感受性提高、思維活躍、記憶清晰、迅速,情緒開朗、穩(wěn)定,求知欲強烈、持久,學習效率高。
(三)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調控
大學課堂并不排斥教師在課堂師生互動中的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對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進行有效的調控。張大均提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進行調控:1.發(fā)揮教學目標的激勵功能;2.適當運用紀律的約束功能;3.對教學情境進行有意識的控制;4.對知識傳授狀況的有效控制;5.對學習者思維進行靈活控制。
參考文獻:
[1]葉瀾. 繼續(xù)教育的學習理論[J]. 教育研究, 1997, 3(4): 4-5.
[2]張大均. 當代中國大學生適應性發(fā)展的特點[J]. 西南大學學報, 2007(04).
[3]肖川. 論教學與交往[J]. 教育研究, 1999 (2).
[4]周芳. 當代大學教育交往:師生交往問題的研究與對策. [M]. 揚州大學學報, 2005,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