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校本教學研究是一種在先進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應以新課程為導向,以課程實施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高中語文校本研究要立足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突出“研”字,為了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在不斷探索中總結新經驗,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
搞好高中語文校本教研,對解決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促進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開發(fā)語文校本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升語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中語文校本教研是對多年來實踐經驗的自我揚棄、自我超越和自我發(fā)展。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校本教研的內容不僅僅是統一教學進度、研究怎樣教高中語文教材等。更多的應是研究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高中語文教材、開發(fā)高中語文教材;如何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其主動建構知識;如何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等等。
下面,筆者結合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對高中語文校本教研的內容加以闡述。
一、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校本研究要“研什么”
(一)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要研“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與“高中語文教材”
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首先是對“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理解。
新課改實施中,必須以“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必須認真地、反復地研究“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真正從整體上把握“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不僅要真正掌握“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體現的新理念,而且應該準確理解把握“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具體教學內容的要求,以“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準繩來進行教學,增強教學的目的性與主動性,避免盲目性與被動性。避免隨意增加超標準的內容,更要堅決杜絕以個人好惡來對待高中語文教材的現象。教學中要緊扣“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化“雙基”教學和訓練,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學,盡量去掉那些人為的技巧性的東西,避免不分輕重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盡量突出學科的本質內容,讓學生達到“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其次,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高中語文教材。新高中語文教材在編排體系、編選內容以及習題設計方面較舊高中語文教材有很大不同,總體趨勢是理念新、起點高、視角廣,體現了新“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思想。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不是讓國家高中語文教材來適應你,也不是通過試驗單一地讓你去“驗收”與“通過”高中語文教材,而是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高中語文教材。因此,我們要樹立全新的高中語文教材觀——“高中語文教材是范例”,高中語文教材是引導學生發(fā)展認知、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一種范例,而不是學生必須完全被動接受的對象和內容。一方面我們要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基本上遵循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來安排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我們要用可變的、發(fā)展的和開放的眼來看待高中語文教材,學校要加強“校本研究”,根據校情、教情和學情,對高中語文教材內容、教學方法、課后習題進行適當地篩選、增補、創(chuàng)新。
研究高中語文教材,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切入:①高中語文教材的內容是不是達成教學目標所必須的,是否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進行必要的補充或刪減;②站在學生的角度,高中語文教材的重難點怎樣定位、突破比較合適;③結合哪些內容進行思想教育和學習方法的滲透;④練習的設計如何體現分層教學,促進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⑤高中語文教材呈現順序是否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如何調整。
(二)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要研“教師”
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要研“教師”,即教師主動的反思。在校本教學研究中,教師主動地、持續(xù)不斷地反思,有利于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探索規(guī)律。反思是對教學實踐的積極回顧與思考,是確定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問題的依據,也是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必要條件,具有明確的研究性質。反思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與觀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是高中語文校本教研中最經常、最普遍的活動形式。
首先,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從下面幾方面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對自身教育教學觀念進行反思與評價:
(1)對學生觀的反思。是否確立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是否真正把這一思想付諸實踐?
(2)對質量觀的反思。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成功嗎?是否仍把考試分數作為當前評價教育質量的惟一標準?
(3)對課程觀的反思。是否樹立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課程制度觀、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課程類型觀,以及新型的學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的課程形態(tài)觀?
(4)對全面發(fā)展觀的反思。是否樹立了使學生各方面素質都能得到正常、健全、和諧的發(fā)展的思想?是否認為“讓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發(fā)展”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5)對教學民主觀的反思。是否樹立了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的思想?你愿意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相互信賴、相互理解的新型師生關系嗎?
(6)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觀的反思。是否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否用自身的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去培育和挖掘學生的無限的創(chuàng)造潛能?
(7)教學評價觀的反思。是否樹立了綜合素質和全面發(fā)展的評價思想?你還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格外關注嗎?
(8)對知識觀的反思。你對知識的內涵、性質有了新的認識嗎?對學校教育的重點要從傳授知識轉變?yōu)橹嘏囵B(yǎng)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有了新的理解嗎?
(9)對學習觀的反思。你是否理解了新的學習觀的特點?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有關學習環(huán)境的四大要素有了多少理解?你是否在教學中完全擯棄了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與低效率的被動學習?
其次,教師的教學離不開課堂,要注重課堂的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的反思。教師在每一堂課結束后,要進行認真的自我反思: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斷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fā)問題讓你措手不及?哪些環(huán)節(jié)的掌握有待今后改進等等。同時,認真進行反思記載,主要記錄三點:
(1)總結成功的經驗。每堂課總有成功之處,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把這種成功之處記錄下來并長期積累,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有助于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查找失敗的原因。無論課堂的設計如何完善,教學實踐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等。課后要靜下心來,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使教學日臻完善。
(3)記錄學生情況。教師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表的獨到見解,??赏貙捊處煹慕虒W思路,及時記錄在案,師生相互學習,可以實現教學相長。
提倡反思性的研究學習,也就是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反思自己實踐活動的成功與不足,從而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三)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要研“學生”
學生的經驗與需求是教學的基礎。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人的認識的掌握不是通過被動的接受,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的,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在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復制知識。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經驗的基礎上才能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并獲得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把握。
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要研“學生”,首先應研究新課改背景下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課堂。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新課改背景下學生需要的是這樣的課堂:
(1)學生課堂上最快樂的事是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彰顯、創(chuàng)造性的釋放。只有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已有的經驗才能得到激活和提升,在主體之間才能實現意義的相互建構,學生的生活里才會融入新的價值。
(2)學生課堂上最感興趣的內容是新奇而富有挑戰(zhàn)。人生本來就有一種探究的本能,獵奇是學生的本性。提出對學生構成困難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正切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只有那些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經過跳躍可以摘到“果子”,學生才有摘取的興趣。
(3)學生課堂上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袄蠋熤v,學生聽”的方式不受學生歡迎,學生渴望“自由”,樂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課堂教學設計要面向學生,適應學生。課堂是學生的,學生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其次,在新課改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研究、了解學生的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備課時要思考以下問題:
一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是否已具備學習新知識所必備的知識與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
二是學生的生活常識。哪些知識學生已經具備了生活經驗,哪些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需要創(chuàng)設哪些現實情境?
三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特點。
四是考試的內容與形式如何設計才能親近學生的體驗,貼近學生的生活,考查學生利用基本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水平。
總之,真正在備課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想著學生的發(fā)展,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在真情的涌動下,回歸教育的真實,回歸生命發(fā)展的自然。
二、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校本教研的實效性
(一)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要加強針對性
高中語文校本教研的目的,不僅要解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所面臨的困惑和疑難問題,還要解決適應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在新課改實施中產生的新問題和帶有方向性的問題。也就是說,選擇作為高中語文校本教研活動中研究的問題,一般是與語文教學改革密切相關的那些問題。高中語文校本教研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也只有這樣,才能使研究務實求新。
加強針對性,就是從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學改革中面臨的問題,決定教研活動的內容,確定教學研究的內容。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普通高中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新課程改革,首先是教材出版機制的變化,打破了全國統一教材的模式。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材是多樣化的,內容因高中語文教材版本而異,教師具有相對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單純使用手中的高中語文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模式從此被打破。
為了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應開展對作業(yè)的研究;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應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研究與實踐;為了求得課堂教學的高效益,應進行教法最優(yōu)組合實驗等等,開展校本研究。
(二)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要立足于教研主陣地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課程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在推進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該十分重視教學方式的變革,并且把它們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F代教育理念不僅要在課程教材文本中得到體現,而且要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研究課堂教學,變革教學方式是高中語文校本教研的主陣地。
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要結合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例如:為了促進語文教學現代化,在教學實踐中實施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應著力研究如何通過“整合”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互動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還應注重研究計算機網絡教學,探索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相對獨立地去進行再發(fā)現與再創(chuàng)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又如:教師照本宣科,刻板講授,機械訓練,學生緊張拘束,課堂氣氛壓抑沉悶;教師滿堂灌,重結論輕過程,視學生活動于不顧;注入式的教學,課堂沒有活力,沒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教師的提問缺乏思維價值,學生的參與流于形式,“填空式”的問答等等。帶著對“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怎樣教學才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等問題的思考,進行研究。
(三)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要注重個體的反思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校本教研的三大支撐點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自我反思是高中語文校本教研的前提條件,離開了自我反思,高中語文校本教研將成為一句空話。
主動反思是積極的研究。在校本教學研究中,教師主動地、持續(xù)不斷地反思,有利于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探索規(guī)律。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的反思。反思是對教學實踐的積極回顧與思考,是確定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問題的依據,也是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必要條件,具有明確的研究性質。反思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與觀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是高中語文校本教研中最經常、最普遍的活動形式。
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化,就離不開學習。對于高中語文校本教研中教師的學習,我們提倡反思性的研究學習,也就是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反思自己實踐活動的成功與不足,從而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思考如何達到以下幾點轉化:
(1)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fā)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實現全體學生的發(fā)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2)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fā)和身心發(fā)展的。
(3)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fā)現真理,掌握規(guī)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發(fā)展了能力。
(4)從統一規(guī)格的教學模式轉向個性化教學模式。這需要我們的教師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
(5)從教師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
(6)從評價模式的單一化轉向評價模式的多元化。評價應充分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關注個別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評價的功能要由側重甄別篩選轉向側重學生的發(fā)展。另外還要強調評價的真實性和情境性,不僅要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更要注重學生得出結論的過程。
(四)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新課程實施中,許多深層次問題,必須通過有計劃的、系統的應用性課題研究來解決。課題化的教學研究活動方式,能體現實踐與研究的科學性、計劃性、實效性,促進實驗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在實驗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理性地回答教學中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問題,從而將實踐經驗提升為有價值的理論認識。
開展課題研究,一方面,將語文教學中發(fā)生的真實問題概括、提煉、升華為有價值的課題;另一方面,選準帶有方向性的教改課題與科研課題,積極開展教科研課題研究。課題由研究的目的、解決的問題、具備的條件決定,力求每項教學研究和教改實驗都做到有理論、有實踐、有反思、有總結、有論文,使高中語文校本教研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和特征,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新課程的實施。
(作者單位:安徽省歙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