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教師正處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教師職業(yè)道德遇到新的沖擊與挑戰(zhàn)。以新的視角來思考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要求,從如何對待教師職業(yè)、如何對待教育對象、如何對待同事他人、如何完善知識結構、如何對待生命健康這五個方面,探討了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的一些具體做法和要求,對于加強師德建設、樹立師德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教師;職業(yè)道德;新時期
中圖分類號:G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279-02
教師職業(yè)道德是指教師在其職業(yè)生活中,調節(jié)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與職業(yè)工作關系所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或行為準則,以及在這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教師作為人類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各種人才的培養(yǎng)者,對于傳播人類文明,開發(fā)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影響人類未來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職業(yè)道德體現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反映著整個社會教師的利益,它對促進教師完成教書育人工作,陶冶學生的情操,推動社會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勢下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就變得十分重要。
一、教師要愛崗敬業(yè)奉獻
愛崗敬業(yè)精神是師德的核心內容。愛崗敬業(yè)作為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師道德規(guī)范的思想前提,教師只有具備了愛崗敬業(yè)精神,才能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為祖國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愛崗敬業(yè)既是教師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師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個人滿足,完成人格升華、實現個人利益的有效社會途徑。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把愛崗敬業(yè)奉獻作為加強師德修養(yǎng)的一個重要主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時代需要,完成教書育人的重任。
教師職業(yè)道德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職業(yè)道德。由于教育勞動的特殊性,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比其他一般行業(yè)道德要求更高,教師對待教師職見應該有敬業(yè)獻身的精神。教師要做到愛崗敬業(yè),首先就應該熱愛教育、熱愛學校,樹立堅定的教育事業(yè)心。熱愛教育事業(yè),關心學校關注事業(yè)的發(fā)展,這是每個教師都應具備的。在實際工作中,珍視為人師表這份榮耀,嚴格要求自己,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賴和領導的認可。教師被譽為“蠟燭”,點燃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教師要不辭勞苦、辛勤耕耘,時時刻刻把教育事業(yè)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識大體,顧大局,不為權力、地位名譽、金錢和其他物質利益所動搖。教師的勞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奉獻。陶行知先生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對教育勞動的真實寫照。
二、教師對待教育對象要有創(chuàng)新的愛
托爾斯泰認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yè)和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個完善的教師。由此可見,師愛是師德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正像教科文總干事馬約翰先生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教育——愛的教育?!鄙頌榻處煂γ恳粋€孩子都要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境地,讓教師永遠做愛的播撒者,真正成為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所以說,熱愛教育事業(yè)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廣大教師只有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學生、愛教育,才會贏得學生的愛,才會獲得事業(yè)成功的樂趣。
新形勢下教師對學生要有創(chuàng)新的愛,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愛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堅持創(chuàng)新性原則,在教學方面,教師就要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競賽式、調研式等優(yōu)化教法,不僅傳授知識,還要交給學生知識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交給學生發(fā)現、獲取知識的能力;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種寬松的、民主的、和諧的氣氛,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的教育情境,把微笑、愛心、溫馨、愉快帶進課堂,讓每個孩子的潛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在物質方面,就要加大投入,為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提供時間、空間和材料等等。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然而,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基于親緣關系的愛,也不是出于個人需求的愛,而是一種出自崇高目的、充滿科學精神、持久而深厚的教育愛。這種愛包括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耐心教導。這種愛要求教師對學生不放縱、不溺愛,從嚴治學。但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并不是一味地斥責。而是把熱愛與嚴格要束結合起來,做到“嚴出于愛、愛寓于嚴”。
三、教師要與同事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
競爭基礎上的合作、合作基礎上的競爭是現代社會的顯著特征。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教育目的是教育人、培養(yǎng)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學生又處在非常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時時刻刻都接受著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
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同時也要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教育的合作精神或協作精神,是當代教育的特色之一。教師是知識分子最集中的群體之一,同時教師對于全社會的智力再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是社會生產的加速器和推進器,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在當今社會,教師個人的學識和水平都是有限的,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的團隊精神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目前,基礎教育多方面的改革,尤其是教師人事制度的改革,普遍形成了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氣氛。有些教師由于對競爭機制、競爭觀念的不正確理解,導致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qū),影響了教育改革的實施。作為一名現代教師;應學會合作共處,創(chuàng)造一個團結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要做到尊重他人,包括尊重領導、尊重同事、尊重學生、尊重家長。要學會合作共處,非常重要的是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既要倡導在法律范圍內的公平競爭,有利于發(fā)揮教師個人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提高教育效率的積極性,又要發(fā)揚和倡導先人后己、互相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良好的教師集體、充滿合作友誼的人際關系為教師個體發(fā)揮教書育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供了良好條件。此外,還要注意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平等溝通、和諧共處,調動各方面的教育積極性。
四、教師要具備復合型知識結構
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教師在系統(tǒng)專業(yè)學習和教育教學實踐中經過思維加工后形成的知識體系,是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新形勢下要求教師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既要具備精深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廣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識,同時又應具備基本的教育科學知識。
教師如果缺乏學科專業(yè)知識,就猶如建造大廈少了磚、灰、沙、石一樣,教學過程也就無法有效進行。教師只有當具備了精深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的時候,才有可能成為教學過程的真正能手,否則課堂上只能“照本宣科”,嚴重影響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也就無威信可言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這也正說明了教師專業(yè)知識的重要性。但是,隨著利技的迅猛發(fā)展和人類知識進化步伐的加快,知識的總量大為增加,知識的更新周期人為縮短,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交叉、互動也愈益明顯。對于作為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者、教學過程的實施者“教師”來講,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就顯得尤為迫切和現實。因此,還必須加強本專業(yè)以外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利學以及藝術等方面的有關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意識地實行科際整合,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和整體優(yōu)化。
教師的教育科學知識也就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屮所具有的關于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教育這項復雜而又有規(guī)律的科學面前,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靠盲目辛苦,“時間加汗水”是不同能達到目的的。教師不僅要具備較之學生更為寬泛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具備較好的教育專業(yè)的技能。不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應懂得“怎樣教”、怎樣才能“教得好”。教師只有懂得了教育規(guī)律,了解學生心理特點,運用科學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增強其預見性和科學性,克服盲目性。沒有教育理論的指導,就如同“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在教育工作中就會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樣。
五、教師對待生命健康要做到身心和諧
21世紀是一個生命意識、生存意識凸顯的時代。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類生活已經成為人們探索人生價值、實現道德價值的重要體現。對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思考離不開關注教師的生命和生活。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美好的教師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美的吸引力、愛的感染力、無言的教育力。因為教師總是在主動地向學生施加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而且體現在對學生成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上。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一舉一動都影響和感染著學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哪怕知識再淵博、學問再精深,也絕不是稱職的教師。
教與學的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教師,會憑借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體驗到教師的關愛和愉悅的情感,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營造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氣氛。
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言:“教師走近兒童的心靈的切入點就是進行感情投入,就是教師的愛。有了教師的愛,就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情感,教師的人格與學生的人格就開始互動、影響和溝通,在潛移默化之中教師的人格轉化成了學生的人格,教師也就完成了人格化教育的任務。”的確,要塑造高尚的人格、喚醒熱愛生活的心靈、培養(yǎng)健全而健康的心理,首先要求教師是一個身心和諧的個體。
參考文獻:
[1]李春秋.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6-37.
[2]胡琦.高校青年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的社會機制探析[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2):27-29.
[3]楊立華.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07,(15):72-73.
[4]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扉頁.
[5]朱小蔓,梅仲蓀.兒童情感發(fā)展與教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59.[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