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翻譯活動出現(xiàn)以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諸多學者先后提出了林林總總的翻譯策略,但總體來說,不外乎歸化和異化的策略兩種??v觀中國的翻譯史,不難發(fā)現(xiàn),歸化的翻譯策略一直處于優(yōu)勢地位。異化的翻譯策略要求保留原語的異國情調,也就是所謂的“洋氣”(魯迅),它可以在今天全球化帶來的世界各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為讀者架起跨文化溝通的橋梁。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各有優(yōu)勢,它們的合理應用有助于語言交流的實現(xiàn)和交流質量的提高,因此它們的關系應該是辯證統(tǒng)一和互補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
關鍵詞:歸化;異化;文學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253-02
自從翻譯活動出現(xiàn)以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諸多學者先后提出了林林總總的翻譯策略,但總體來說,不外乎歸化和異化的策略兩種?!皻w化”和“異化”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德國著名神學家、古典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施萊艾爾馬赫于的著名論文《論翻譯的原則》中,文中他說:“翻譯的途徑只有兩種: 一種是盡量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鼻罢叩哪康脑谟凇白g介”源語文化,試圖從內容到形式將源文本“原封不動”地搬入譯入語,使目標文本讀起來像源語作品一樣;后者則相反,其目的在于“征服”源語文化,試圖從內容到形式將源文本“完全本地化”,使目標文本讀起來像譯入語中的原創(chuàng)作品一樣[1]。這兩種翻譯策略究竟哪種更好已成為理論界一直以來廣泛討論的論題,而事實上,它們在翻譯時是缺一不可的,譯者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同時采用這兩種策略,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在使用時要依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一、歸化策略的優(yōu)勢
縱觀中國的翻譯史,不難發(fā)現(xiàn),歸化的翻譯策略一直處于優(yōu)勢地位。嚴復、張若谷、朱生豪、茅盾、傅雷、錢鐘書等著名翻譯家都是這一理論的擁護者與踐行者:從“信、達、雅” 到用地道的譯文翻譯地道的原文,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韻,從藝術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到重神似不重形似,把化境視為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在這些歸化譯理指導下,他們的譯著在國內翻譯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歸化策略的優(yōu)勢可見一斑。這種譯法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是因為它容易在讀者中找到共鳴:它用譯語文化中慣用的表達方式來轉換原語,充分考慮譯入語讀者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能夠打破原文形式上的禁錮,在異化的翻譯方法不能準確達意的情況下傳達原文精神,更貼近于讀者 [2]。另外,從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看,一種文化中有效的交際方式,在另一種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樣有效;在翻譯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個詞在譯文中都能用對等詞譯出來,也未必能保證譯文對譯文普通讀者所起的作用能與原文對原文普通讀者所起的作用一樣 [3],而譯者就肩負著這樣避免文化誤解和沖突的責任,采用歸化的策略可以使譯文表達的形式和內容最大限度地契合讀者的文化觀念,從而完成翻譯促進文化交流的使命。
二、異化策略的優(yōu)勢
異化的翻譯策略要求保留原語的異國情調,也就是所謂的“洋氣”(魯迅),它可以在今天全球化帶來的世界各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為讀者架起跨文化溝通的橋梁,讓他們了解異國文化和異域風情,滿足其求新、求異的心理。而且,譯文如果不能傳達原語世界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就不能算是忠實于原作。同時,異化的翻譯策略把原語語言文化移植到目的語語言中會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和民族文化,為一個國家文化的發(fā)展注入新鮮的血液。例如在中國,魯迅等翻譯家在上世紀初有意識的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一方面從西方吸收了大量的詞匯,另一方面又引進了一些句法結構,從而漸漸克服了漢語詞匯貧乏和句式單調的弊端,促進了漢語白話文的最終發(fā)展成熟。不僅如此,當時的異化翻譯還給中國帶來了自由詩、散文詩、短篇小說等多種文學樣式 [4]。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的變遷,異化翻譯策略的優(yōu)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了解世界、吸納別國優(yōu)秀文化方面是歸化策略無法比擬的。
三、《唐璜》[5]中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的應用
《唐璜》是法國17世紀著名的喜劇大師莫里哀的巔峰之作。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戲劇既是一種重要的文學樣式,也是一種藝術。而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戲劇文學是指劇本。它的語言具有重詩意、口語化、修辭性、含蓄性、個性化以及動作性的特點。劇本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舞臺演出,因此它的對象就是劇院中的觀眾,這就給戲劇翻譯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考慮到戲劇體裁的獨特性和局限性,考慮到譯語觀眾的興趣范圍和整體文化背景,認識到觀眾要求他必須在翻譯的過程中將素材處理得為大多數(shù)人所能理解和接受 [6]。因此,大家普遍會認為這種特殊文本類型的譯介主要使用歸化翻譯法的效果會更好;但是,隨著人們對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步加深,有學者認為,在翻譯中也應該保留異域文化的特征和風貌,以便更好的吸收引進其他民族的先進文明成果,所以,也要重視異化翻譯法的應用。
(一)《唐璜》中歸化譯法舉例
原文1:Heu.(Dom Juan dui donne un soufflet)Tégigué! Ne me frappez pas.(autre soufflet) Oh! Jerniguié!(autre soufflet) Ventregué!(autre soufflet) Palsengué! Morguienne! a n’est pas bien de battre les gens,et ce n’est pas là la récompense de v’s avoir sauvé d’estre nayé.
譯文1:沒什么。(唐璜打皮埃洛一個耳光)他媽的!你別打人哪。(又一個耳光)噢!混賬東西?。ㄓ忠粋€耳光)王八蛋!(又一個耳光)該死的!該殺的!這么打人可不對,眼看你要淹死,我把你救活了,你就這樣報答我呀!
原文2:Je me veux f?覾cher;et t’es une vilaine,toi,d’endurer qu’on te cajole.
譯文2:我怎么不發(fā)火?別人調戲你,你就受著,你,你也不是好娘兒們。
原文3:Peste soit du maroufle!
譯文3:滾你的蛋,該死的壞東西!
以上所舉例子均為《唐璜》中對粗俗語的翻譯。譯者在這里統(tǒng)一采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在譯文1中,作者不但使用了中國讀者/觀眾很容易理解和熟知的罵人詞語,還在翻譯的同時保留了原文的節(jié)奏感,使譯文和原文讀起來有相同的氣勢,把皮埃洛的憤怒和不滿的心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譯文2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重構(recasting)的方法對句序做了細微的調整,保證了目的語最佳的可讀性,同時結合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使譯文的優(yōu)勢得到最大的發(fā)揮。同樣,在譯文3中,作者結合改寫(rewriting)的方法保證了戲劇語言的交流目的和效果。
(二)《唐璜》中異化譯法舉例
在《唐璜》的翻譯過程中,雖然作者主要采用的是歸化的翻譯方法,但是異化的譯法也始終貫穿其中,使譯文在易懂的同時也帶有豐富的異國色彩,吸引讀者的興趣。
原文4:Je t’apprends,inter nos,que tu vois,en dom Juan mon ma?tre,le plus grande scélérat que la terre ait jamais porté,un enragé,un chien,un diable,un Turc,un hérétique,qui ne croit ni ciel,ni saint,ni Dieu,ni loup-garou,qui passe cette vie en véritable bête brute.
譯文4:我只能私下告訴你:你得明白我的主人璜老爺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大的惡棍,他是一個瘋子,一只狗,一個魔鬼,一個土耳其人,一個異教徒,既不信天堂,也不信地域,更不信夜游狼,他過得真是一種畜生的生活。
原文5:Il m’est venu des scrupules,madame,et j’ai ouvert les yeux de l’?覾me sur ce que je faisais.
譯文5:小姐,我心里突然產(chǎn)生了一些顧慮,我曾睜開靈魂的眼睛看了看我過去所做的事。
譯文4中采用了直譯的方法,保留了“土耳其人”和“夜游狼”的說法,前者來源于當時歐洲人對土耳其人的歧視,罵人是土耳其人常含有兇狠殘酷的意思,雖然讀者、觀眾可能不了解這種說法的歷史起源,但是通過上文“一個瘋子,一只狗,一個魔鬼”進行聯(lián)想和猜測,也能夠理解這里“土耳其人”的內在意義是說唐璜十分瘋狂可怕;同理也可以推理出“夜游狼”是跟鬼神和迷信有關的內容。異化的譯法保留了原語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未給讀者/觀眾的理解帶來較大的困難,相反卻能使他們進一步了解異國的文化傳統(tǒng)習慣,譯文6中的“二十次”(用來表達漢語中“屢次”、“多次”的含義)和譯文7中的“祝爵爺健康”(等同于漢語中的“干杯”)在這里也屬于同樣的情況。
譯文5中也采取同樣直譯的方法將“j’ai ouvert les yeux de l’?覾me”譯為“曾睜開靈魂的眼睛”,而在另一個譯本中,其譯者將這句話用歸化的方法譯為了“我的良心發(fā)現(xiàn)了”[7],雖然二者都表達出了唐璜的捫心自問,但是第一種異化的譯法無疑表現(xiàn)出了譯者對原作更深刻的理解,因為這里唯有用“靈魂”一詞才能讓讀者、觀眾最容易聯(lián)想到宗教,而這里恰恰是唐璜有意在諷刺宗教,因此異化的譯法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內在含義,把原作完整地呈獻給讀者、觀眾。
四、結論
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各有優(yōu)勢,它們的合理應用有助于語言交流的實現(xiàn)和交流質量的提高,因此它們的關系應該是辯證統(tǒng)一和互補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在文學翻譯中,譯文的語言既不可能是清純的異化語言,也不可能是清純的歸化語言,而只能是源語和目的語的雜合語言。在翻譯時,雖然采用哪種策略沒有一個標準尺度,但我們還是要合理把握,靈活處理,結合文學作品的特點,充分考慮其思想內容、情節(jié)、寫作風格和意境等,發(fā)揮歸化和異化各自的作用,使譯文最大程度地與原作一致,并能使譯語讀者感受到同樣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在世界文學領域中更加無障礙地欣賞到更多國內外優(yōu)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許鈞,穆雷.翻譯學概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12.
[2]閆玉濤.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沙譯《水滸傳》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10,(2).
[3]王少飛.文學翻譯的“歸化”與“異化”[D].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06.
[4]于艷玲.從異化、歸化的優(yōu)勢看文學翻譯[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5]莫里哀喜劇選[M].趙少候,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6]龔芬.論戲劇語言的翻譯——莎劇多譯本比較[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
[7][法]莫里哀.唐璜——石宴[M].寧春,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41.[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