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瀆職侵權檢察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責的重要組成部分。瀆職侵權查辦的對象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瀆職侵權犯罪案件。因此,加強瀆職侵權辦案工作,對于懲治瀆職侵權犯罪,維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樹立檢察機關的良好社會形象,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瀆職 侵權 權利
中圖分類號:D924.39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219-02
一、當前瀆職侵權檢察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瀆職侵權檢察工作歷來是檢察機關的難點和重點,加之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瀆職侵權檢察工作又不斷遇到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研究、解決,這就給我們查辦瀆職侵權案件帶來了諸多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發(fā)現(xiàn)難、案源少
1.少數領導及干警思想認識上的不足,給瀆檢工作帶來了困難。中央領導同志曾經指出:反腐敗要堅持抓黨政機關、行政執(zhí)法機關和司法機關。但是,少數領導干部對此有不同的認識,他們認為把司法、行政機關人員犯罪列入打擊的重點有損于黨的干部形象,甚至會影響執(zhí)法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因此,在檢察機關查處瀆職侵權犯罪案件時,一些領導總會以各種借口阻撓檢察機關辦案,或者對辦案不支持,或者暗中對犯罪嫌疑人加以保護。其次,部分檢察干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反貪輕瀆檢”的思想,認為查辦瀆職侵權案件出力不討好。這兩種認識上的偏差,一個是外因,一個是內因,導致了此類案件難以查處。
2.深厚的關系網保護。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的主體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這些人員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出于個人目的,他們往往苦心經營,編織比較厚的關系網。這張網可涉及到黨政機關、司法機關的各個要害崗位。其上有領導為他們撐腰、說話;其下有親朋好友特別是受其恩惠的對象為他們賣命跑腿。有時,關系網中的人還利益相關,甚至榮損俱依,因而勢必千方百計地對抗檢察機關的查處,這給檢察機關辦案帶來了很大困難。
3.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詭秘。由于犯罪主體的特珠性,嫌疑人一般都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較深的社會閱歷及較強的組織、思維、防衛(wèi)能力,他們見多識廣、心機深沉,懂得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政策,因此,作案手段詭秘,在實施犯罪前往往經過深思熟慮,不易被發(fā)現(xiàn)。他們反偵查能力、抗拒心理也較強,犯罪后會訂立攻守同盟,以種種手段毀滅罪證,百般狡懶,負隅頑抗,因而有些案件久攻不下。
(二)查處難的問題
1.偵查手段的落后和偵查權的不完善是瀆檢部門面臨的困撓因素。修改后的刑法雖然對檢察機關賦予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權力,如拘留權、視聽資料的運用等,但這樣的偵查手段相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罪具有的較強的反偵查能力,仍然顯得力不從心。此類犯罪多是智能型犯罪,作案手段相當狡猾,檢察機關若沒有相當的權力,則往往導致關鍵性的證據難以掌握,從而使偵查工作無法深入。
2.瀆檢部門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個別干警業(yè)務能力較差,又不思進取。另外,有時人員調整過于頻繁,有的干警分到瀆檢部門,剛剛熟悉瀆檢業(yè)務,還沒來得及辦理一、二件案件,就又被調到其他科室,這些情況嚴重影響了瀆檢工作的開展。
3.社會環(huán)境因素中不正之風的影響。執(zhí)法公正是人心所向,只有全社會都積極行動,才能徹底清除腐敗。然而,一些地方或部門出于本位主義,對發(fā)生的腐敗聽之任之、或有意袒護,將案件包著瞞著,不與檢察機關密切配合,致使戰(zhàn)機喪失;有的個人發(fā)現(xiàn)了此類案件的嫌疑或事實,常因懾于權勢或怕得罪人而不向有關部門舉報;有的單位或主管人員接到群眾舉報,不及時移交專門機關或依法處理,而致泄露機密,使犯罪分子得以泥門塞洞,偽造、隱匿、毀滅證據,掩蓋自已的犯罪事實。這些都是影響檢察機關查處職務犯罪的不利因素,也是瀆檢工作中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對瀆檢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的幾點對策和意見
(一)對瀆檢工作發(fā)現(xiàn)難的對策
1.提高社會對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發(fā)現(xiàn)的能力。瀆職侵權犯罪案件潛藏再深、也難逃群眾的雪亮眼睛,所以應充分發(fā)揮群眾的力量,進一步加大對外宣傳力度。
2.提高干警對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的發(fā)現(xiàn)能力及其能動性。平時瀆檢干警應有意識地學習與瀆職侵權案件有關的各行各業(yè)的知識,努力使我們的同志成為這些相關業(yè)務的行家里手,做到知己知彼,找“米”下鍋。俗話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因此,我們的瀆檢干警要在業(yè)務上保持這一丈的優(yōu)勢,才能克敵制勝。
3.苦練隊伍,全面提高素質。堅持政治理論和業(yè)務知識的學習,堅持業(yè)務技能崗位練兵常抓不懈。作為瀆檢隊伍,沒有能征善戰(zhàn)、敢于拼搏的作風,就不可能有所作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觀念更新尤其重要。同時結合辦案,對瀆檢工作還應進行積極有效的探索,夯實業(yè)務理論基礎,提高業(yè)務技能,培養(yǎng)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干警的素質。
(二)拓寬查找案件線索的方法和渠道
1.建立信息網絡,及時反饋信息。新的業(yè)務必須有新的信息網絡來支持,否則就象盲人摸象,不能掌握全面真像。建立社會信息渠道,保持與各級政府中直接受理群眾信訪的各種渠道密切聯(lián)絡,比如,招生辦、信訪辦、紀檢辦等,同時要掌握各個部門的每年每季的各類業(yè)務大檢查,最好能夠同步介入。比如,財務大檢查時,我們派員同時參加,及時掌握查獲的各種信息,獲取我們有用的部分。
2.建立與紀檢、監(jiān)察、審計、司法機關密切業(yè)務往來。在這方面,我們的工作還十分不夠,從法律監(jiān)督的職能角度,瀆檢部門可以和這些部門建立業(yè)務往來。這個問題要與地方政府、黨委一起共同協(xié)商好,最好能建立日常的業(yè)務往來。
3.在檢察機關內部建立瀆檢信息移送渠道。即從批捕、起訴、監(jiān)所、民行、反貪、控申等部門現(xiàn)有或歸檔材料中發(fā)現(xiàn)案源。比如,在批捕、起訴部門的案件中,對于在逃、另案處理、立案監(jiān)督等情況,可以建立日常移送渠道,以從中發(fā)現(xiàn)案件線索。
4.深入挖掘線索,拓寬案件來源。目前瀆檢工作最突出的問題是案源缺乏。因此,一定要掌握瀆檢工作的主動權,徹底改變過去坐等舉報、坐等案件上門的習慣做法,走出院門,深入社會,變“靜”為“動”獲得線索;增強敏銳性,從社會交談中捕捉信息,變“事”為“人”獲取線索;協(xié)調與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關系,從移送案件中調閱紀檢監(jiān)察卷宗,變“送”為調獲取線索;深追細查案中案、案外案,變“少”為“多”擴大線索;長期經營存查的線索,變“存”為“養(yǎng)”經營線索。同時,在辦案中還應立足一個“敢”字,落實一個“善”字,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
(三)對查處難的對策
1.強化檢察長負責制,提高整體抗干撓能力。要堅持檢察長負責制,“各院一把手”要敢于主持正義,善于協(xié)調指揮,強化整體作戰(zhàn)能力,防止部門各自為政,為瀆職偵查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執(zhí)法環(huán)境。如果院領導沒有敢查敢辦的思想,沒有堅定的決心,沒有不怕得罪人的公正執(zhí)法、剛直不阿的氣度,懲辦瀆職犯罪就是一句空話。
2.強化業(yè)務素質、提高偵查水平。一是要加強業(yè)務學習,正確理解和適用司法解釋、立法解釋,努力提高理性偵查、謀略偵查的能力。學習跟不上,業(yè)務不精通,要想查辦好每一個案件難度是非常大的。二是用足、用好、用活強制措施。三是強化證據意識,提高認識、鑒別、收集和固定證據的能力。
3.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瀆檢隊伍。瀆檢工作要想排除查處難的阻力,必須保證一定的人員素質和數量。而這些人員要有較高的偵查技術和手段,但關鍵的還是要靠這些技術和手段的干警。因此,加強對干警的政治思想教育,做到政治過硬,業(yè)務精通,作風扎實。
4.加大裝備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在瀆檢實際工作中,裝備落后,不能及時配備,給辦案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難以及時查證,給犯罪分子串供或串通一氣留下有利的余地,嚴重影響著整個案件的偵查水平。所以,要切實解決保障不力、裝備落后、科技含量低的問題。
收稿日期:2011-06-14
作者簡介:唐義新(1975-),男,黑龍江東寧人,書記員,從事反瀆職侵權偵查研究。
Problem in the crimes of dereliction of duty work and the countermeasure
TANG Yi-xin
(Dongning county people's procuratorate,Dongning 157200,China)
Abstract: Of the public's procuratorial organs supervise the duties to perform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w of tort. lying is the personnel of organs of the crime of dereliction of duty.Therefore, strengthening of the cases of infringement, for punishing crimes, safeguarding citizens' personal rights and democratic rights, a procuratorial organs of the commun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actu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ereliction of duty; infringement;right
[責任編輯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