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建立大明,這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由農(nóng)民起義,建立起來的純農(nóng)民政權(quán)。這個朱元璋可是標準的叫花子出身,上溯祖宗N代都是貧下中農(nóng),據(jù)說他長了一副鞋拔子臉,卻是乞丐的長相皇帝的命。來自社會最底層的朱元璋,說話辦事不愛搞那些虛頭虛腦的東西,做事夠簡單夠直白。比如他懲治一個貪污60兩銀子的縣宮,將之剝皮,做成法鼓,就是擺在縣衙門口,讓老百姓告狀敲的那個鼓,再將剩下的皮做成大堂上的坐墊。你想想,縣官坐在這種椅墊上辦差,耳邊聽著那鼓聲,有幾個敢不收斂的?
朱元璋將這種簡明扼要、一切以實用為主的風(fēng)格也帶到了對待茶的態(tài)度上。他一看這制茶,這茶道,就這鍋鍋碗碗,碟碟勺勺的一大堆,弄來弄去搞半天,才能吃到一碗茶,頭都暈了。這不是腐朽的小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是什么?太浪費人力和物力,也太繁雜了,沒有那個必要嘛。還有那個“茶百戲”好玩歸好玩,但有那功夫,都耕了一畝地,織了一匹布了。于是下令,廢團改散,直接把茶樹上采來的葉子曬干,開水一泡就成,簡單、務(wù)實。這種作風(fēng)保留至今,可以說我們現(xiàn)代的飲茶方式就是由朱元璋這位叫花子皇帝創(chuàng)立的。
明朝是茶葉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明以前,中國人都是“吃”茶,只有一種茶,就是綠茶,而且是緊壓綠茶,壓成團或壓成餅。明以后。中國人便開始沏茶。轉(zhuǎn)變成了“飲”荼,餅茶也變成了散茶。明代的散茶也是綠茶,殺青工藝為炒青、蒸青、曬青并存的年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特別推崇直接用太陽曬出來的茶,認為曬青荼的色、香、味更接近自然,且斷煙火氣,泡出來青翠鮮明,尤為可愛,這曬青茶當然也是開國領(lǐng)袖朱元璋的最愛。
有明一代,因為朱元璋為了保留勞動人民的本色。大力提倡艱苦樸素,由現(xiàn)磨茶改成了速泡茶,也出現(xiàn)了散茶,那么荼藝相應(yīng)的也要有新的內(nèi)容。當時開創(chuàng)明代茶道,最有名的是朱權(quán)。他是朱元璋的第17子,最后不愿卷入皇家權(quán)力的紛爭,自己躲到一邊弄點雅事。寫了一本茶專著——《茶譜》,這本書寫得清新脫俗,流傳卻不是很廣,因為有點歧視老百姓的意思,他說,茶道這件事,不是普通百姓能玩的,只有他這種有錢、有閑又有品位的人才玩得起。話不好聽,但其實也都是些大實話,到現(xiàn)在也如此,像歷年來被茶商炒作出來的天價荼,咱普通老百姓也玩不起,只能去玩柴米油鹽醬醋茶里的那個茶,但《茶譜》卻是早期最接近現(xiàn)代茶和茶藝的一本書,講了品茶、收茶、茶爐、茶甌、荼瓶、品水等十六個章節(jié)。明代的茶,專業(yè)上叫瀹飲,瀹這個字很形象的告訴你,就是篦開茶葉,出湯,只飲這個水,不是吃茶而是只喝茶水。
正是因為茶要泡著喝,明朝的時候才出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茶壺,唐代的茶道里沒有壺,宋代的茶道里,壺的作用是燒開水,只能叫水壺。茶壺的傳世和考古最早的實物是明代永樂時期,這比我們想象中要晚,明代的茶壺尺寸比較大,有可能早期直接就拿水壺來泡茶,直到明末,有一批文人參與到茶壺的制作中后。茶壺才逐漸變得小巧雅致起來。
明代,由于茶的加工工藝簡單,泡茶的程序也簡單,所以不僅茶的價格低廉,茶藝也好操作,茶就成了大眾最普通的飲料。不管你到酒館還是客棧,只要你一進門。老板就會熱情的喊一嗓子,小二,客官來了,沏壺茶!沏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