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關于控制股東的信義義務的規(guī)定在解決封閉公司僵局問題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的封閉公司與我國有限責任公司類似,我國公司法對此雖有涉及但規(guī)定的內(nèi)容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美國的經(jīng)驗對我國將有所啟示。
關鍵詞:封閉公司;控股股東;信義義務
中圖分類號:DF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195-02
一、封閉公司概念及特征
在美國,根據(jù)股東人數(shù)的多少以及股權的分散程度和股權的轉(zhuǎn)讓方式的不同,公司一般可以分為兩類:封閉公司(close corporation)和公眾公司(public corporation)。
美國法學會1994年頒布的《公司管理原則:分析與建議》對封閉公司定義如下:“封閉公司指的是股份證券由少數(shù)人持有,且證券不得在交易市場進行交易的公司?!盵1]著名的公司法學家克拉克教授認為:“封閉公司,即封閉持股企業(yè)的簡稱,可以定義為只有少數(shù)個體股東(如少于三十人),并且股東的股份不得在正式認可的證券交易所或柜臺市場進行交易的公司。”[2]
根據(jù)這些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封閉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股東數(shù)量少;(2)公司股票缺少現(xiàn)成的市場;(3)多數(shù)股東實質(zhì)性地參與公司的管理;(4)股東往往直接參與公司治理,身兼董事、高級職員甚至雇員數(shù)職;(5)股權集中;(6)股東往往以工資、獎金等服務報酬等方式獲取投資回報[2]。
二、封閉公司中股東負有信義義務的原因
1.在美國,封閉公司常常是由朋友或者家庭成員成立的,其股東大多期望能參與到公司的管理事務中去或者被公司雇傭,因此封閉公司的有效運營主要建立在公司股東個人之間的密切合作、高度信任和互相尊重上。所以從公司治理角度來講,關鍵就在于如何有效地防范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侵犯少數(shù)股東的利益,從而需要控股股東承擔信義義務。
2.在封閉公司中比公眾公司更有可能出現(xiàn)權力的濫用。這主要是因為:首先,大多數(shù)公眾公司不會有控制股東的存在,而封閉公司中一般都有一個控制股東,股東也容易結成聯(lián)盟從而形成有控制權的團體;其次,在公眾公司中,投機行為往往會受到市場的限制,然而封閉公司缺乏市場這一條件,導致監(jiān)管的缺失;再次,日常的商業(yè)決定在封閉公司中的影響力遠大于公眾公司。例如,不派股息或者不雇傭股東這樣的例行事務,在封閉公司中往往掩蓋著向控制股東轉(zhuǎn)移資產(chǎn)的行為,因為小股東會感到壓力從而低價出售股票。
三、封閉公司中控股股東的信義義務
現(xiàn)在美國大多數(shù)州關于封閉公司中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的規(guī)定都是判例法,而馬薩諸塞州的規(guī)則為大多數(shù)州贊同并引用。
(一)Donahue規(guī)則
Donahue v. Rodd Electrotype Co.[3]一案是對封閉公司的控股股東施加廣泛的信義義務的先導性案例。在該案中,公司意圖向控股股東Rodd回購股份,而小股東Donahue認為公司不會以同樣的價格回購她的股份,因為大多數(shù)公司的董事都是Rodd及其子女的,只回購Rodd股份的行為違反了信義義務。
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在分析該案時適用了合伙法,將封閉公司看做“法人化的合伙”,從而認為封閉公司的股東之間負有最大善意和忠實義務,這種義務類似于合伙人之間在經(jīng)營合伙事業(yè)中所承擔的信義義務,即嚴格信義義務標準?;诖耍静荒苤皇召徔毓晒蓶|的股份而拒絕其他股東按同樣條件出售股份的要求,公司要么廢除該項內(nèi)部交易,要么以同樣價格收購原告小股東的股份。該判決認為,封閉公司與公眾公司不同的是,信義義務存在于所有股東之間,并非僅控股股東對少數(shù)股東負有信義義務,任何股東只要能操縱公司政策或者能代表公司對外進行交易,就必須承擔絕對的信義義務。
該案中還創(chuàng)設了“平等機會”的一般性原則,要求給所有股東平等機會,用以防止控股股東壓迫和不公平的行為。
(二)Wilkes案
Donahue原則雖然為封閉公司控股股東的負有信義義務開啟了先河,但是該原則經(jīng)常導致對企業(yè)決策效力的司法審查,使得明顯的商業(yè)決定在信義義務原則下變成了可訴性爭議。
1976年的Wilkes v. Spring side Nursing Home Inc.[4]案是另一個有代表性的判例。該案中,大股東在沒有合法商業(yè)目的的情況下對小股東Wilkes不分紅、不付工資、強迫他低價出售股份。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認為,如果使用嚴格信義義務標準,可能會妨礙控股股東的決策和商業(yè)運行的效率。當小股東宣稱控股股東的行為違反了信義義務時,控股股東可以通過證明有“合法的商業(yè)目的”來進行抗辯,除非小股東證明可以采用對小股東更少傷害的辦法來實現(xiàn)這一目的。法院認可了“不加控制地使用Donahue中的嚴格的善意標準”可能對“由控股集團所采取的合法行為施加不可取的限制,這將會不正當?shù)刈璧K一堆所有相關人以最有利的方式管理公司的效力”。法院廢除了Donahue案的平等機會原則,認為多數(shù)股東“有著某種已經(jīng)被稱做在公司中的‘自私的所有權’(selfish ownership)的權利,應當將這種權利和他們的信義義務進行平衡”。
Wilkes案還堅持了Donahue案關于公眾公司和封閉公司在信義義務適用力度方面的區(qū)分,認為封閉公司的少數(shù)股東如果基于對公司事務控制的事實,并因此對其他股東利益造成損害,就應對控制股東負有信義義務。另外,法院適用合理期待原則,認定Wilkes對于被公司雇傭有合理期待。
(三)Wilkes之后的判例
但是在Wilkes案之后的判例中,法院認為并不是封閉公司中所有既是股東又是雇員的人都對其被雇傭有合理期待。在Merola v. Exergen[5]一案中,法院重申了合法商業(yè)目的原則。并且法院認為在涉及商業(yè)決定時,應該給封閉公司中的控股股東“一些商業(yè)策略的空間”;并認為即使股東對其被雇傭有期待,但是如果沒有以下情況,這樣的期待也不被認為是合理的:(1)關于所有權和雇傭的總方針;(2)要求雇員想被雇傭必須購買股票;(3)長期以來一直以工資的形式向雇員分配利潤。而在不涉及雇傭,但是涉及股票所有權和公司控制權的的判例中,股東的期待就起決定作用。
另外,在Wilkes案之后,法院逐漸認為所有股東被強制出局(freeze-out)的案件都不違反信義義務。例如在Leader v. Hycor[6]一案中,法院認為作為公眾公司大股東的被告,符合Wilkes案確立的將小股東強制出局的標準,因為該案中的企業(yè)重組有合法的商業(yè)目的并且原告無法說明有更好的替代企業(yè)重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盡管Hycor是一個公眾公司而不是一個封閉公司,法院在Leader案中仍然適用了關于信義義務的Donahua原則分析方法。
(四)反對意見
Donahua原則也受到法學家的批評,有人認為是對交易的當事方施加了一種事后義務,如果他們從各自的私人利益來獨立地進行談判的話,他們是當然不會同意此種義務的[7]。
在特拉華州的Nixon v. Blackwell[8]一案中,特拉華州最高法院就拒絕采納馬薩諸塞州的Donahua原則,法院認為,在缺乏一定的立法指導的情況下,對緊密公司施加特殊的由司法創(chuàng)設的義務是不適當?shù)摹?/p>
四、封閉公司中小股東的信義義務
封閉公司中控股股東有類似合伙人之間的高度的信義義務,這在美國已經(jīng)被大多數(shù)州認可,但是關于封閉公司中小股東是否負有信義義務以及其負有什么程度的信義義務,仍然存在爭議。
有人認為,為了防止“多數(shù)的暴政”,封閉公司的股東往往通過公司注冊證書、內(nèi)部法律文件、股東協(xié)議等限制控股股東的權力,如與公司重大問題有關的決議需要股東會議或董事會會議的超級多數(shù),甚至一致同意。這類規(guī)定實際上賦予少數(shù)股東一定的否決權。但是,擁有否決權的股東同樣可能濫用權力,損害公司或其他股東的權益,甚至可能造成公司僵局。因此,封閉公司中少數(shù)股東對其他股東同樣負有信義義務[9]。
五、對我國有限責任公司的啟示
我國的有限責任公司與美國的封閉公司類似。我國《公司法》在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關系的安排和處理上規(guī)定了股東可以通過章程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賦予了異議股東請求公司按照合理價格收購其股權的權利,少數(shù)股東的公司解散請求權,以及宣告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無效和撤銷該等決議的請求權。但是,與美國法所規(guī)定的多樣化的救濟層級和措施相比,該法的規(guī)定顯然比較簡單,對少數(shù)股東的保護不夠充分。因此,我們應當對中小企業(yè)特殊考量,才能使相關法律調(diào)整更加完善。
對控制股東而言,信義義務是制衡其強勢地位的制度設計。公司是在資本多數(shù)原則的基礎上運作的,控股股東比中小股東在資本運營中承擔了更大的風險,自然也要求享有更多的權利。如果信義義務在公司中規(guī)定過于苛刻,勢必會影響控股股東在公司中的決策,影響公司的經(jīng)營運作進而影響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此時的信義義務成為揮舞在控制股東頭上的大棒。反之,如果信義義務規(guī)定得過于寬松,無法起到對公司高管和控制股東的制衡作用,就可能成為控制股東裝飾門面的花瓶。在這兩者之間,法律規(guī)制需要做出利益平衡的綜合考量[10]。
筆者認為,對我國而言,首先應該賦予法院廣泛的自由裁量權。有限公司的特殊性使得嚴格依照公司法所規(guī)定的條文來解決股東之間的爭議可能會導致不公正的后果,更好的方式是由法院根據(jù)具體案件的情形來決定所應給予的救濟措施。其次是尊重股東之間的協(xié)議的效力。股東通過協(xié)議來改變自己在公司中的弱勢地位是行使自力救濟的一種途徑,如果該協(xié)議并沒有對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害,如沒有對公共利益的損害(如股份公司中有關一股一票的規(guī)定)、沒有對其他弱勢股東的損害(如控制股東利用協(xié)議使自己取得更多的不當收益)、沒有對債權人的損害(如股東抽逃出資的協(xié)議)等,就沒有理由否定股東協(xié)議的效力。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Law Institute: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1994) section 1.06
[1] 羅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則[M].胡平,等,譯.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16.
[2] 苗壯.美國公司法——制度與判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58.
[3] Donahue v. Rodd Electrotype Co. of New England, Inc., 367 Mass. 578, 328 N.E.2d 505(1975)
[4] Wilkes v. Springside Nursing Home, Inc.,370 Mass. 842, 353 N.E. 2d 657(1976)
[5] Merola v. Exergen,668 N.E.2d 351 (Mass. 1996)
[6] Leader v. Hycor,479 N.E.2d 173 (Mass. 1985).
[7] 羅伯特·W·漢密爾頓.美國公司法(第五版)[M].齊東祥,組織翻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79.
[8] Nixon v. Blackwell,626 A.2d 1366(Del. 1993)
[9] 苗壯.美國公司法制度與判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38.
[10] 劉凱.控制股東的信義義務及違信責任[J].政法論壇,200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