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87年上海有了中國第一起新聞官司以來,我國各地新聞官司頻出,并不鮮見,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報道失實引起的,另外一部分是因為評論不公引起的。近幾年,因為評論不公引起的訴訟呈上升趨勢,法律專家預測今后在比例上可能超過因報道失實引起的訴訟。
關鍵詞:新聞報道;評論公正;報道失實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289-01
一、劃分評論文章是否公正的界限
新聞報道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事實性的,一類是評論性的。對前一類報道,判斷它是否侵權的標準是“是否屬實”;對后一類報道,判決它是否侵權的標準是“是否公正”。 “公正評論”的條件是:評論的事項必須與社會公共利益和“公眾人物”有關,有可靠的事實來源,立場應當公正,沒有惡意。在以上條件下,即使是片面的、偏激的,甚至具有誹謗性的評論,也不應追究法律上的責任。
著名作家吳祖光為一篇消費者超市購物遭非法搜查的文章撰寫了評論《高檔次事業(yè)需要高素質(zhì)員工》,被以侵害名譽權告上法庭。法院認為,吳祖光文章是從不同角度對超市不尊重顧客的行為進行批評,均屬正當輿論范疇,不構成對國貿(mào)中心名譽權的侵害,判決駁回訴訟請求。
綜上所述,新聞官司的被告須證明四項內(nèi)容:第一,引起誹謗糾紛的是一個評論,而不是事實;第二,這個評論所依據(jù)的事實是真實的;第三,評論是公正的,沒有惡意的;第四,評論的事情關乎公眾利益。一個“公正評論”必須同時具備這四個條件,缺少一個就會構成侵權。
二、劃分結論式評論是否公正的界限
在新聞報道中還有一種情況,作者在描述事實的過程中,加了一句或者一段評論的話,使用了定性式、結論性語言。這種歸納推理往往是不全面的,有時候是經(jīng)不住推敲的,如果把它作為事實看待,很可能被歸為失實報道,如果把它看成是評論,它完全可能是公正的。如果是與事實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沒有根據(jù)的,即使在新聞中只有一句話甚至一個詞,就應該視為基本內(nèi)容失實,構成侵權。
一些新聞批評的評論性用語或許過重,但只要新聞中的事實是真實的、充分的,敘述是清楚的,公眾從事實的報道中足以對問題性質(zhì)形成大體正確的認識,那么就不能因為一個詞、一句話不妥而認為嚴重失實、侵權。
三、怎樣判斷評論所依據(jù)的事實是真實的
在很多時候,評論所依據(jù)的事實并不一定和評論在同一篇文章中表達出來,只要這件事是公開刊登在媒體上的,評論者就可以發(fā)表評論。這個事實也許以后被證明是虛假的,但這并不影響評論的公正性,因為事情的真實與否并不能由評論者來控制和審查。你可以精確地描述一個公共人士的所作所為,然后說:“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你也可以不描述此人的行為,只要讀者能夠辨認出是這個人的行為,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要使你的讀者能夠自己衡量你的觀點是如何建立的。在判斷事實是否真實的時候,不能夠單憑一個詞、一句話就妄下結論,需要把這個詞、這句話放在整篇文章當中結合上下文來理解。
四、排除評論不公的幾個技術問題
1.不要輕易下結論。新聞本應只限于報道事實,不應涉及結論問題。結論應由專門機關作出,如:認定犯罪和侵權行為,必須由法院以判決宣告;企業(yè)法人的成立和撤銷,要經(jīng)國家工商部門登記公告等等。新聞無權擅自宣告這類結論,輕率論斷必將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2.不要用“非人”的言詞罵人。人不成其人,當然無人格可言。這類“非人”的語匯通常是公認有貶義的動物、物件,如果把一個貪官比喻成碩鼠、蛀蟲、敗家子,應該加引號。
3.不要用特定的受到社會不齒的身份言詞指責他人。許多貶義詞都是引起名譽權訴訟的導火線,有的新聞報道本來就失實,又用了許多貶損性詞語,就會造成誹謗與侮辱共生。
4.慎用諷刺,特別是不要嘲笑女性、少數(shù)民族、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特定人及信教者。對“明星”的評論要避免“帶有侮辱性的輕蔑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