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試闡述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人學思想的內在聯(lián)系,概括毛澤東軍事思想中蘊涵的人學思想內容,并強調關注人的解放和人性關懷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突出特點,全面闡釋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人學意蘊。
關鍵詞:毛澤東;軍事思想;人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205-02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概述
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生涯中,不斷地總結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經驗,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集中全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軍事思想,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關于人民軍隊、人民戰(zhàn)爭及其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理論、方針,這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關于當代中國革命戰(zhàn)爭和軍隊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體系至少包括下列內容:(1)人民軍隊建設理論;(2)人民戰(zhàn)爭及其戰(zhàn)略戰(zhàn)術;(3)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理論;(4)戰(zhàn)爭觀及方法論,即毛澤東軍事哲學。毛澤東在依據(jù)中國革命戰(zhàn)爭實踐經驗創(chuàng)立具有東方色彩的軍事思想的過程中,除了繼承馬列主義軍事理論外,還批判地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兵法的精華。尤其是《孫子兵法》,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的思想淵源。除了上述兩種主要繼承關系外,我們還應該看到,西方的軍事家如克勞塞維茨等人也對毛澤東產生過影響。毛澤東1936年寫《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書時,對《戰(zhàn)爭論》也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研究。由此可見,毛澤東在集中全黨智慧創(chuàng)立毛澤東軍事思想時,除了馬列主義原理的指導外,確實批判地吸收了古今中外優(yōu)秀軍事家的思想。
二、毛澤東人學思想概述
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人學理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人學思想。
(一)人的自由、解放、平等和發(fā)展
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時代環(huán)境,決定了毛澤東人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使中國人民從“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四條繩索”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獲得自由。毛澤東認為,廣大人民群眾要獲得自由,首先要從不合理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要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反對階級壓迫、等級特權、官僚主義,追求人的平等和全面發(fā)展,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變革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社會關系,建立一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平等是政治平等和社會平等的基礎,是毛澤東社會主義平等觀的核心內容,其核心在于建立和完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政治平等是社會主義平等的保障,也是毛澤東社會主義平等觀的重要內容。在社會平等方面,毛澤東指出,必須實行無男女、信仰、財產、教育等差別的真正普遍平等。
(二)人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社會性和階級性
毛澤東強調,“人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痹凇墩摮志脩?zhàn)》中,他指出:“武器是戰(zhàn)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他指出,一切物質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fā)利用。人和動物“最基本區(qū)別是人的社會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人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動物”。毛澤東強調,不能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在人的社會性中,毛澤東特別重視人的階級性。既然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階級社會中,社會關系主要體現(xiàn)為階級關系,人的社會性也必然會表現(xiàn)階級性。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的一開頭就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三)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毛澤東提出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與為人民服務緊密相連。毛澤東的群眾觀點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解放自己,推翻了“三座大山”,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促進了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向前發(fā)展。在社會歷史的轉折關頭,人民群眾還是社會制度變革的決定力量。二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毛澤東指出,無論是中國革命還是社會主義建設,都是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在1944年寫的《為人民服務》一文中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三是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要考察共產黨人是否真心誠意為人民服務,是否切實踐行群眾路線,不能只看到他的主觀愿望與動機,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他的實際行動和客觀效果,是否真正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四是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推翻舊制度,發(fā)展生產,創(chuàng)造了絢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們應正確看待和認真汲取。群眾觀點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就表現(xiàn)為我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實現(xiàn)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黨的生命線。簡單地說,我們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四)人的改造和提升
注重人的自我改造,“改造人心”或“人心改造”貫穿了毛澤東的一生,從早年的“改造哲學、倫理學”以“變換全國之思想”,到“延安整風”,到“文化大革命”的“靈魂深處爆發(fā)革命”等,都是圍繞改造人心、塑造人格這一主題。毛澤東強調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積極改造主觀世界。他在《實踐論》中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實現(xiàn)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p>
三、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人學思想具有內在聯(lián)系
軍事即人事、兵學即人學,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人學思想有內在的聯(lián)系,毛澤東軍事思想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人學思想內容,人學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人學思想的研究對象一致性
研究對象的一致性,即二者都把“人自我”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軍事即人事,兵學即人學。軍事與人息息相關,人類社會中從來沒有過離開人而存在的戰(zhàn)爭。兵學就是人們用兵打仗的學問,它研究人如何謀劃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如何駕馭人、如何使戰(zhàn)爭達到人自我的目的等等,因此兵學也就是軍事思想。而人學思想更是把“人自我”作為研究對象,它探討、研究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存、解放、發(fā)展等等重要問題。在毛澤東軍事思想中,不僅強調尊重人在戰(zhàn)爭中的主體地位和充分發(fā)揮人的自覺能動性,而且在軍隊建設上,規(guī)定軍隊的性質是人民軍隊,并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人民軍隊唯一的宗旨,強調開展武裝斗爭是實現(xiàn)人民群眾自身解放的重要途徑,等等。總之,離開了人,軍事斗爭無從談起,軍事思想無法形成。因此,“人自我”是毛澤東軍事思想中最主要的研究對象。
(二)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人學思想的研究內容及目的的相通性
研究內容的相通性,即二者都把人的生存、解放和發(fā)展作為最主要的內容;研究目的的相通性,即二者都是為了使人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人學思想研究人的本性、探討人的價值、論述人生意義、追求人生理想、揭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自身的靈與肉的關系等等問題,其目的就是為了使人能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更好地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人學思想探討人的本質以及如何協(xié)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等等問題,而毛澤東軍事思想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群眾斗爭的哲學,它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為了自身的生存、解放和發(fā)展必須開展積極的軍事斗爭等思想,從實踐中出理論,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指導人民群眾通過積極的軍事斗爭、爭取自身的徹底解放。因此,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人學思想的研究內容及目的都是相通的。
(三)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人學思想的表現(xiàn)形式上的一致性
表現(xiàn)形式的一致性,即二者都把人性關懷作為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如在中國人學思想中,既有孔子“為仁由己”、“修己安人”的思想,也有荀子“人最為天下貴”的思想,這些思想中都反映了人性關懷的精神。而毛澤東軍事思想中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對人性的關懷,如在制定人民軍隊的紀律時,強調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在規(guī)定人民軍隊的任務時,強調軍隊要積極籌款、發(fā)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在制定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時,強調“第一是官兵一致”、禁止體罰打罵士兵等等。因此,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人學思想都表現(xiàn)了對人性的關懷,但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對人性關懷更加具體、更加富有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王新生.馬克思哲學的歷史主義根基:遺忘與重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2).
[4]李榮海.人的多樣性存在方式與人學發(fā)展思路[J].東岳論叢,1999,(1).
[5]衣俊卿.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一個新向度[J].哲學研究,2008,(12).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