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準確理解和切實把握新聞信息的負面性,就能夠使一些負面的新聞信息傳播成為國家政策和制度層面的一種完善,并通過有效的警示和激勵發(fā)揮大眾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作用。新聞報道必須堅持弘揚主旋律,但也應通過積極有效的傳播使一些負面新聞信息發(fā)揮正面的作用。
關鍵詞:新聞;負面新聞信息;信息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224-03
無論是正面信息還是負面信息,都是客觀存在的。在信息媒體日益普及以及通訊手段日顯便捷的條件下,如何正確看待和運用負面信息,并使其發(fā)揮正面的和積極的效應,這應引起各級政府、新聞媒體及社會公眾的廣泛重視。特別是通過由達賴集團一手策劃的分裂祖國、阻擾奧運火炬?zhèn)鬟f的事件,對我們進一步加強對負面新聞信息的研究和引導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負面新聞信息的含義及其表現
負面新聞信息作為信息的一種原始狀態(tài),就其本身的價值判斷而言是負面的,比如地震、塌方、洪水等自然災害;社會上種種違法亂紀和有悖于道德的行為,如貪污腐敗、徇私枉法、坑蒙拐騙、色情暴力等丑惡現象;還有交通事故等人為的災難。而“負面新聞”則通常是指經過人加工而成的新聞報道,實際上是指那些消極層面的新聞報道。在這種情況下,它一般有兩種理解,即一種為報道的內容是負面的,產生的影響也是負面的;另一種則是報道的內容本身并不是負面的,但由于記者在認識上的偏頗或媒體操作上的不慎而未能加以客觀真實的報道,以致產生消極的影響。
負面新聞信息和負面新聞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負面新聞信息是指一種處于原始狀態(tài)的消極變動的事實,而負面新聞是指經過人所傳播的新聞或是產生消極影響的新聞。就其在社會上的效應來看,負面新聞信息可從三個方面加以辨別。首先,就是壞消息或者不好的消息;其次,是會影響到執(zhí)政黨和政府形象乃至威信的新聞信息,即在大眾意義上的負面新聞;最后,是與國家現行的大政方針相違背、破壞社會安定團結大局的新聞信息。對負面新聞信息的傳播,既可以產生消極的和負面的影響,也可以產生積極的和正面的影響,其關鍵在于如何去正確認識與有效運作,這也為我們對負面新聞信息傳播進行正面引導的研究與操作提供了可能。
二、正確理解和把握新聞信息的負面性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事物總有在矛盾中運動的兩個方面。有負面則就有正面,負面新聞信息也當然是與正面新聞信息相對而存在的,但不能把負面新聞信息簡單地等同于壞的和消極的新聞信息,這就需要我們對負面新聞信息加以正確的理解。到目前為止,國外媒體或學界對此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至少還沒有專門的著作深入探討這一問題,而只是局限于一些災害新聞和犯罪新聞等的具體討論之上,尚未形成在學理上的系統(tǒng)研究。據稱日本有關于災害新聞報道方面的專著,遺憾的是國內還沒有翻譯過來。從澳大利亞歸來的新聞學博士張威教授在澳講學多年,也談到尚未見過這方面的有關專著。許多外國記者,他們雖然沒有系統(tǒng)地研究和學習這方面的理論,但在關于戰(zhàn)亂、饑荒、貧困、事故、自然災害等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操作上往往自覺地應用了一些比較好的處理手法,其中一些好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也可從他們的報道實踐中汲取一些相應的教訓。
(一)準確把握負面新聞的“負面”性
國內外新聞界都有著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即對負面新聞的報道通常被受到限制,其原因不外乎很多人均認可這樣一個假設,就是負面新聞將會產生負面的效果,而大量地報道負面新聞更會使民眾對這個政府或社會失去信心。在一個民智未開和閉目塞聽的社會,這個假設也許能夠成立,但在當今民主進程不斷加快、電視和網絡普及、社會開放、國內外交往日趨頻繁的環(huán)境下,這樣的假設是很難成立的。
在很多時候負面新聞并不負面,它卻有著比正面新聞更為強大的正面影響力。從新聞傳播學角度來看,一是新聞報道的效果首先要考慮到受眾的接受心理,要看受眾需要什么樣的信息,而不能單單以傳播者的角度一味地讓受眾被動接受。受眾是具有心理辨別力和分析力的,并非是媒體說什么就會認同什么,他們會對媒體報道的內容加以分析,然后加以自己的判斷。如果媒體刻意回避負面新聞信息,它在受眾心目中的可信度必然將大打折扣,而一個沒有可信度的新聞媒體,就算它傳播多少好消息或正面的新聞信息,讀者同樣要對其不具信任度和親和力,因而使媒體借以正面宣傳達到正面效果的目的也將難以實現。長此以往,媒體在公眾心目中的威信也將會蕩然無存。二是過多的正面宣傳易使大眾產生“正面審美疲勞”,形成嚴重的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理,只有在媒體依照新聞規(guī)律進行適度的負面報道回應時,才能加以沖淡或糾正。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即不管正面新聞是真是假,許多人先抱三分懷疑的態(tài)度,而激進點的人甚至一概否認,認為這是在唱贊歌、吹牛皮或拍馬屁。當真實的正面新聞得不到受眾的普遍認可時,這種正面宣傳所取得的宣傳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三是具體到某條新聞,負面與否并不能準確地加以判定。筆者認為,在更多的情況下需要對其加以時間和空間限定,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準確的分析。如針對社會下層極端貧困人口生活的報道,讀者或觀眾當接收這一信息,他們的反應必然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讀者會按自己的知識和經歷而作出不同的反應,對之大部分人能夠理解,因為任何社會都存在著貧窮,這不一定是誰的過錯。有同情心的人甚至會采取積極的行動幫助貧困人口,這要比只是抽象地喊扶貧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礦難”一度也被當做負面新聞而加以限制,但解禁之后我們聽到的并非罵聲一片,反而促使整個社會形成一種關愛生命和注重安全的共識,意識到在能源開發(fā)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并積極支持政府采取強硬措施,加強安全生產監(jiān)管和改善礦工工作生活條件。
(二)負面新聞的價值判斷應符合新聞準則
眾所周知,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和及時,并不在乎其正面和負面,只要是真實的新聞就能得到受眾的歡迎,沒有受眾在接受到新聞信息時先去判斷它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大家所關心的只是新聞本身。而新聞若被套上正面或負面的枷鎖,則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喪失其真實與及時。
在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新聞進行預先的價值判斷而使新聞喪失真實和及時,這對新聞的真實性、及時性乃至對社會受眾心理所帶來的傷害,其實遠比被判定為負面所帶來的傷害要嚴重得多。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做到兩個方面:一是系統(tǒng)化,即用辯證的與多維的視野透視負面新聞信息傳播對政治、倫理、法律和審美等方面將產生的影響;二是歷史化,即對負面新聞信息進行一些歷史的比較和梳理。負面新聞信息的傳播并不是現在才有的,也不是只在某個地方才有的,這是一種古今皆存的普遍現象。如傳說中神農氏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等,甲骨文上也有許多負面新聞信息的記載。問題的的關鍵在于如何辯證地認識這些新聞資源,并加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
三、發(fā)揮負面新聞信息傳播的積極作用
實踐證明,只要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辯證且準確地把握負面新聞信息的負面性,就能夠使之傳播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和正面的效應。
(一)負面新聞信息的正確傳播能夠促使國家政策的調整和制度的完善
負面新聞信息本身所反映的事實的好與壞、對它如何認識與表現、其傳播的環(huán)境以及受眾等方面的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它所傳播的效果。1998年8月,中國長江流域發(fā)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洪水尚未消退且災情隱患猶存,舉國上下正萬眾一心地投入到全力抗洪的特殊戰(zhàn)斗之中。然而,地處長江上游四川省部分地區(qū)的許多原始森林卻遭到了不法分子的亂砍亂伐,對此新華社記者采寫了題為《長江上游仍在砍樹》的新聞報道。消息披露之后全國上下一片嘩然,各媒體及社會大眾紛紛表示強烈譴責。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門也為此先后進行了重要批示和政策調整,時任總理朱镕基要求有關部門立即行動起來,嚴厲打擊非法砍伐活動;時任副總理李嵐清及四川省委書記謝世杰等分別就此予以批示;國家林業(yè)局還向全國發(fā)布長江上游天然林一株也不能砍伐的決定;國務院調查組也適時趕赴四川省視察并指導工作,并從9月1日起提前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就是這樣的一篇報道,引起了中國在護林政策方面的重大調整。由此可以看出,一則負面新聞信息及時而有效的傳播,能夠引起全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并促使國家及有關部門加以政策上的適時調整,它對社會進步與文明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二)負面新聞信息的正確傳播能夠成為媒體發(fā)揮自身輿論監(jiān)督職能的有效形式
負面新聞信息的傳播具有輿論監(jiān)督的警戒功能,它能夠通過對社會現實中消極污濁現象進行揭露和抨擊,給社會和社會大眾以一定的警醒與告誡,以抑制不良行為的擴張和蔓延,從而推動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在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大量消極活動諸如腐敗現象等,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見不得人、偷偷摸摸且不敢登大雅之堂而謀劃于密室。媒體將其揭露出來告白于天下,就能掀起社會輿論廣泛譴責的強勢。中國有黨紀、國法、政紀等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的監(jiān)督,但主要是追懲于后。加之一些人對信息所具有的控制加工或處理權,且本身又不甚注重監(jiān)督,進而往往致使這些人違法亂紀且有恃無恐,但他們對新聞輿論監(jiān)督心存余悸。新聞輿論監(jiān)督雖然不具前幾種監(jiān)督手段的強制性,但也具有其自身無以比擬的優(yōu)勢。一是廣泛性,社會各階層、各組織和公民作為監(jiān)督的對象,是媒體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職能的主體;二是及時性,消極腐敗現象被由媒體揭露出來,就能很快引起司法和行政部門的關注和介入;三是公開性,媒體曝光使丑行者原形畢露并聲名狼藉。因此,新聞輿論監(jiān)督不僅可以懲治于后,而且也可以防范于前,它具有其他監(jiān)督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如央視《焦點訪談》等媒體欄目所產生的監(jiān)督效應是公眾有目共睹的,朱镕基同志還曾為《焦點訪談》作“輿論監(jiān)督,群眾喉舌,改革尖兵,政府鏡鑒”的題詞及肯定。
(三)負面新聞信息的正確傳播能夠在國際關系中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的有力盾牌
盡管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對外政策,不像它的國內政策那樣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直接和深刻關注,但在維護國家利蓋方面,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依然需要國內外民眾的廣泛支持。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是其對內政策的延續(xù),它最終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促進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外交關系的成功與否常常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眾的利益,媒體對有利于本國利益的負面新聞信息加以正確的傳播,就能使民眾更為全面地了解國家意志,甚至將影響當事國雙方的政策。在科索沃戰(zhàn)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空軍悍然用導彈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這一暴行震驚了全世界。中國新聞媒體對此迅速反應,及時報道了中國政府的嚴正聲明和向美國政府提出的強烈抗議,并配以大量的事實報道、新聞分析和新聞評論,使廣大中國民眾清楚而全面地了解到事實真相以及中國政府的立場,從而給予中國政府以堅決的支持,并對美國政府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盡管美方對此以“誤炸”搪塞,但仍不得不承認這是影響中美關系的消極事件,美國政府和克林頓總統(tǒng)本人多次公開表示道歉,隨后還進行了賠償。從事件本身來看,這是對中國主權的公然挑釁,它也是一個明顯的負面新聞信息,如果媒體報道偏頗就可能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極后果。但是,媒體的正確報道使之成為維護國家主權、激發(fā)民眾愛國熱情以及全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正義呼聲,從而有力地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利益。
2008年發(fā)生在拉薩的“3·14”打、砸、搶、燒事件以及后來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生的“藏獨”分子騷擾奧運火炬?zhèn)鬟f事件,屬于典型的負面新聞信息。對這一事件的不同報道,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西方一些國家新聞媒體肢解事態(tài)甚至歪曲報道,對此不僅激起了國內民眾和國外華人的強烈譴責,而且也引發(fā)了國際上一切富有正義、愛好和平國家及其人民對中國的聲援和支持。而國內主要媒體在這一事件上全面、客觀的報道,使人們更加清醒地看到了達賴集團長期假借民族宗教問題分裂祖國的本質,看清了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無知、偏見甚至仇視,也進一步看清了西方一些媒體及其國家所標榜的所謂“民主”、“自由”和“人權”,從而更加堅定了中國各族人民維護祖國統(tǒng)一、加強民族團結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對這一事件正確報道所產生的良好效應,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并總結其寶貴的經驗。
(四)負面新聞信息的正確傳播能夠成為一種積極而有效的激勵手段
一些負面新聞信息的適時傳播,能夠使人們在心理和認識上感到某種挑戰(zhàn),并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從而激勵人們奮發(fā)應戰(zhàn)并主動投身于解決所反映問題的實踐中,進而進一步推動人類實踐活動的發(fā)展。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類在享受高度文明的同時也正在面臨著諸多的挑戰(zhàn),如毒品、恐怖活動、環(huán)境污染、人口膨脹等。這些現實的威脅都是媒體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并時時提醒著人們引起注意并加以解決。1999年10月12日,全世界的新聞媒體都廣泛報道了屆時世界人口超過60億這樣一個事實。這原本是一則喜慶的消息,然而各大媒體報道所注重的視點在于它向世界再次敲響了人口警鐘,人口的急劇膨脹不僅加重了地球的負擔,使地球資源的消耗加快,擴大了貧富之間的差距,而且它將嚴重地影響到人類文明的進程。媒體的這一報道,不僅沒有使人們就此而感到悲觀,而是令全世界進一步加深了對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共識,并激發(fā)全球共同尋求合理使用資源、保護自然環(huán)境、消除貧困、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良策的熱情??梢姡灰襟w準確地把握負面新聞信息傳播潛在的社會價值,其激勵意義便是不言而喻的。
總之,在信息化時代深入發(fā)展的今天,任何刻意掩蓋負面新聞信息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且最終使事態(tài)更加惡化并背離初衷。只要全面、客觀地看待和運用負面新聞信息并加以正確引導,就能使其發(fā)揮正面的積極效應。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