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xiàn)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神圣使命。在完成這一使命過程中,國共兩黨的合作則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回顧和總結歷史上國共兩黨兩次合作的經驗教訓,充分認識我黨為促進國共兩黨合作和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所作的長期努力,對在現(xiàn)實中促進國共兩黨的合作,實現(xiàn)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具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兩黨合作;經驗教訓;祖國完全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K265.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210-03
實現(xiàn)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神圣使命。在完成這一使命過程中,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兩大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曾經在民族危難外敵入侵時,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先,兩次攜手合作,取得了打倒軍閥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勝利。這對實現(xiàn)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遺憾的是,兩次合作最終都以分裂告終,以至造成了目前祖國大陸與臺灣的分裂狀態(tài)。今天,我們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回顧和總結歷史上國共兩黨兩次合作的經驗教訓,充分認識我黨為促進國共兩黨合作和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所作的長期努力,展望國共兩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第三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對在現(xiàn)實中促進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實現(xiàn)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客觀必然性及其合作結果
第一次國共合作以中國國民黨一大的召開為標志,國共之間第一次合作由此正式形成,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
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客觀必然性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在當時具有著客觀必然性。首先,從當時中國的客觀形勢來看,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因帝國主義加緊掠奪和軍閥連年混戰(zhàn),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機之中。而在中國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政黨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國共產黨,一個是中國國民黨。從力量對比來看,僅憑某一個政黨的力量來對付帝國主義及各反動軍閥的勢力,顯然是難以取得勝利的。當時,中國共產黨剛剛在上海、北京、長沙、武漢、濟南、廣州及海外等幾個分散據(jù)點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時,黨員不過400余名,但代表了新的政治方向,也顯示了徹底的革命精神,成為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新希望。而中國國民黨雖然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力量有所發(fā)展,但也不過是一個在廣東建立區(qū)域政權的政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人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人,總結斗爭經驗認識到,中國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不是哪一個政黨單獨能完成的,國共兩黨需要合作來反對共同的敵人。雖然兩黨就其階級的性質、長遠的革命目標和最高綱領都是不同的,但當時兩黨之間具有一致的民族利益。在反帝反封建這個關系到整個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大目標下,兩黨可以同仇敵愾,攜手合作,并肩戰(zhàn)斗。
其次,從共產黨的角度看,國共合作有利于國民革命目標的實現(xiàn)?!岸邞K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單單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而當時中國現(xiàn)存的各政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經過20余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推翻了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又連續(xù)倡導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力圖維護中國的民主共和。盡管都沒有成功,但對中國封建勢力的打擊是極為沉重的。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成為革命的象征,其不怕挫折和頑強奮斗的革命精神,為人民所敬仰,在社會上享有崇高威望。因此,中國共產黨要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必須首先謀求與國民黨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可以將它改造成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lián)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爭任務。同時,共產黨員有雙重身份,便于開展革命活動,有利于中共從工農運動的低潮中走出來,更能在孫中山這面革命旗幟下廣泛發(fā)動群眾,組織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再次,從國民黨的角度看,國共合作有利于實現(xiàn)國民黨的改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的失敗,使他痛徹認識到依靠軍閥打軍閥是沒有出路的。1919年,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繼續(xù)為中國的民主共和而斗爭,并且開始注意培養(yǎng)國民黨內部的政治軍事人才。二次護法運動、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痛感國民黨內部成分極為復雜,必須加以改組,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補充。在這種背景下的聯(lián)合,正是孫中山所歡迎的。
鑒于這種情況,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一大”,正式通過了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議,發(fā)表了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成為新三民主義,使國民黨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聯(lián)盟的組織。新三民主義同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因此它就成了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和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綱領。
中國各進步政黨和各社會階層必須走聯(lián)合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道路。也正如宋慶齡說的那樣,孫中山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當時的國際局勢和中國本身的內部條件造成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xiàn),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推動和幫助下,率先向中國國民黨提出了建立“民主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的主張;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國民黨領袖孫中山總結自己30多年的經驗教訓,產生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的思想,幾經周折,最終實現(xiàn)了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在國共合作的推動下,北伐戰(zhàn)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特別是張學良宣布“改旗易幟”后,國民黨實現(xiàn)了中國形式上的統(tǒng)一。但國共合作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國民黨反共勢力的挑撥和破壞下,幾度出現(xiàn)危機,并在孫中山病故和北伐勝利以后最終破裂。
2.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結果
第一次國共合作,首先,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步伐,揭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推動了國民黨走上革命化的道路,使死氣沉沉的國民黨獲得了生機;其次,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壯大了共產黨隊伍,提高了共產黨的威信;再次,在全國迅速掀起了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國共合作后,在兩黨共同努力下,培養(yǎng)了大批革命干部和軍事人才,發(fā)展了工農運動。以“五卅”運動為標志的反帝風暴席卷全國,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村大革命迅速興起。在廣東革命根據(jù)地統(tǒng)一后,接著就出師北伐,僅10個月時間就打垮了帝國主義支持的吳佩孚、孫傳芳等幾十萬軍隊,基本上摧毀了北洋軍閥反動勢力,解放了半個中國,震撼了帝國主義在華統(tǒng)治。但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由于國民黨軍隊不斷與共產黨軍隊發(fā)生摩擦,甚至掀起了反共高潮,最終以分裂告終。
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及其歷史作用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合作,進行聯(lián)合救國的偉大事業(yè)。
1.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1931年“9·18”事變,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的嚴重危機,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以及部分國民黨愛國官兵立即投入了抗日斗爭,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由于日軍咄咄逼人,向華北進攻,與英美等國的在華利益發(fā)生沖突,英美為抑制日本帝國主義獨霸中國,也不允許國民黨蔣介石投降日本。當時的國際國內政治環(huán)境迫使國民黨蔣介石只能走抗日的道路。根據(jù)形勢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政策,實行了從反蔣抗日、逼蔣抗日到聯(lián)蔣抗日的轉變,贏得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加速了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的分化,以至爆發(fā)了“西安事變”?!拔靼彩伦儭钡暮推浇鉀Q,加快了兩黨合作的進程。
1937年2月,為了表明團結御侮的立場,中共中央在致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的電文中提出了“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第一次公開承認國民黨南京政府的領導地位,表示愿意在全國范圍內停止推翻國民黨政府之武裝暴力方針。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為謀求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誠意。從此,國民黨蔣介石也放棄了反動誤國的內戰(zhàn)政策,走上了聯(lián)共抗日的道路。同年9月22日,由國民黨中央社發(fā)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fā)表了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和國共兩黨合作的談話。至此,以抗日為基礎的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2.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作用
第二次國共兩黨合作在中華民族的斗爭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有力地動員了億萬軍民投入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英勇斗爭,實現(xiàn)了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者日本帝國主義的首次完全勝利,維護了中國主權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提高了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威望。其次,國共兩黨聯(lián)合抗擊外來敵人,中國人民的軍隊英勇奮斗,不怕流血犧牲,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中的光輝一頁。再次,國共合作抗戰(zhàn)使中國成為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最大國家之一,是在亞洲大陸上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國共兩黨合作的經驗教訓
歷史是鏡子,它促使人們看到過去坎坷的道路;歷史也是路標,它引導人們踏上未來寬闊的坦途。國共兩黨兩次合作的歷史,既相互協(xié)作,又堅持斗爭;既取得了成績,也遭受了曲折;既有經驗,也有教訓。國共合作的經驗教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攜手合作。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根本出發(fā)點,也是國共合作的一條寶貴經驗。兩次國共合作之前,中國都面臨著國家分裂和中華民族亡國的危險。在這個事關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重大抉擇面前,國共兩黨以國家和民族的大義為重,依時順勢,力排眾議,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攜手合作,從而使國家和民族避免了重大災難。反之,如果背棄國家和民族大義,就會陷入內戰(zhàn)的局面。
二是求同存異,共圖振興中華大業(yè)。國共兩黨畢竟是兩個不同階級性質的政黨,它們的信仰和世界觀也各不相同。不過,這種差異并沒有成為國共合作的主要障礙,在求同存異的前提下,為了民族利益,兩黨捐棄前嫌進行合作,從反帝反封建這個共同目標著眼,共圖振興中華大業(yè)。正如李大釗所說:我等之加入本黨,是為有所貢獻于本黨,以貢獻于國民革命的事業(yè)而來的。我們對于本黨應付兩重的責任:一種是本黨黨員普通的責任;一種是為本黨聯(lián)絡世界的革命運動,以圖共進的責任。
三是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合作。合作需要雙方的誠意,也需要彼此的努力。這是合作的主觀條件,即合作雙方都要有合作意向,都要積極主動去促成合作。但主觀條件必須結合客觀條件,實現(xiàn)主客觀相統(tǒng)一。合作的客觀條件就是合作雙方必須尋求彼此利益的結合點,尋求有效協(xié)調雙方利益關系的策略方法。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體現(xiàn)出合作的誠意和努力。每次國共合作的倡議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還為促成國共合作積極行動。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中共的合作誠意,是以最大的誠意,也盡了最大的努力,才維持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直至贏得抗戰(zhàn)的勝利。
四是在合作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合作不是合并,需要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即合作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中共在國共兩次合作實踐中都犯過右傾主義的錯誤。例如,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中共領袖陳獨秀極力推崇國民黨,提出“一切工作歸國民黨”,低估了共產黨和無產階級的作用,使共產黨在同國民黨合作中降到從屬地位。當國民黨與共產黨反目并大開殺戒時,則無力與之對抗。到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時,共產黨充分汲取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經驗教訓,在合作中強調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從根本上避免了悲劇重演。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中共在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礎上,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政策和策略,在抗日中發(fā)展隊伍和擴大根據(jù)地,以壯大的隊伍和根據(jù)地來擴大抗日的勝利成果。所以,當抗日勝利國共合作關系破裂時,共產黨已成為擁有120多萬黨員、近100萬平方公里的根據(jù)地和近1億人口的強大力量。
五是充分估計合作的困難,隨時做好關系破裂的應急準備。正所謂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因為不論何種形式的合作,其目的性都很強,合作的范圍都相對固定。一旦目的達到或者合作范圍以外發(fā)生利益矛盾,都可能導致合作關系破裂,合作終止。對兩黨合作的這種結局,必須有充分的認識,避免在合作關系突然破裂后,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徐建東.中國革命史縱橫[M].大連:大連出版社,1988.
[3]升亮.“黨對黨——兩岸溝通新模式”[J].半月談,2005,(10).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