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高校學生工作模式面臨許多困境,以生命教育為視角,突破這些困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嘗試。生命教育與高校學生工作有著一致的教育目的、協(xié)調的教育基礎和協(xié)同的教育價值,因此,可以借鑒生命教育理念,推進高校學生工作模式轉變,具體包括:重視個體生命,工作觀念人文化;提倡多元思維,工作方法多樣化;突出主體地位,工作過程自主化;推崇平等對話,師生關系雙向化。
關鍵詞:生命教育;學生工作模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91-02
高校學生工作模式是指在高校教學以外的領域中形成的一套關于如何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學生的工作理念、工作內容、工作組織、工作方法的體系。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使得我國高校學生在規(guī)模、構成、層次等方面呈現(xiàn)出許多新特點,同時以“90后”為代表的新一代年輕人對高校學生工作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將成為21世紀教育改革重要取向的生命教育[1],給高校學生工作模式的轉變帶來了許多重要的啟示。因此,本文以生命教育為視角,進一步探析高校學生工作模式轉變的相關問題。
一、以生命教育為視角透視高校學生工作模式面臨的困境及原因
(一)在環(huán)境上,文化和價值多元的社會環(huán)境打破了意識形態(tài)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
現(xiàn)如今的社會是開放的社會,其特點是文化和價值的多元化,這就打破了意識形態(tài)在高校學生工作中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許多一貫被遵從的標準和價值觀念受到了懷疑或否定,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也隨之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增加了教育管理和指導的難度,比如,市場經(jīng)濟文化的價值取向對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他們比較注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培養(yǎng),與學術性活動關聯(lián)不緊密的學生工作得不到大學生應有的重視。
(二)在對象上,作為生命個體的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增加了高校學生工作的難度
時代的發(fā)展使得當今大學生重視自身個性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在教育過程中常常表現(xiàn)出更大的自主性。與此同時,在大眾化教育下, 我國高校逐步實行了學生交學費上大學的政策,實際上是在學校和學生之間建立了某種平等化的“ 契約關系”,這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因此,當今大學生強調個體的存在與認可,注重個體價值目標選擇的自由度,常常以審視和質疑的態(tài)度面對高校學生工作,對傳統(tǒng)學生工作中權威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三)在功能上,服務個體生命成長功能的不足使得高校學生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缺乏和力
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下,高校學生工作相對偏重服務于社會與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而缺乏為生命成長服務的功能。受其影響,當今仍有不少的高校學生工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學生看成是被動接受政治思想觀念和價值倫理規(guī)范的容器,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尊重,個性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也受到限制,這種漠視個體生命成長需求的高校學生工作在大學生的心理層面產生了疏離感,使得大學生對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
(四)在內容上,相對忽視學生的精神情感需求,使得高校學生工作顯得干癟和枯燥
從實踐層面上看,高校學生工作仍然比較注重政治性和管教的一面,感性和生活化的成分相對較少,因此在內容上缺少鮮活性,比如每到清明節(jié)就開展緬懷先烈的活動,而未能及時、靈活地納入一些具有代表特色的內容,如生命教育、環(huán)境教育等[2],導致高校學生工作因缺乏生命與生活基礎而顯得干癟和枯燥,與富于活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不匹配。
(五)在方法上,缺乏對大學生作為鮮活生命個體的理解和尊重,削弱了大學生參與高校學生工作的熱情
在應然狀態(tài)下,高校學生工作是促進學生實現(xiàn)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一種積極、正面的影響力量,但在當今高校學生工作實踐中,強制灌輸?shù)墓ぷ鞣椒ㄈ匀淮嬖?,給學生的多是指令性要求,且注重統(tǒng)一,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需求,強調一種聲音,追求一個步調,導致學生培養(yǎng)格式化,缺乏對大學生作為鮮活生命個體的理解和尊重,使得高校學生工作中大學生參與度不高。
二、高校學生工作與生命教育的內在關聯(lián)
為了討論以生命教育為視角轉變高校學生工作模式的觀點,有必要先討論一下高校學生工作與生命教育的內在關聯(lián)。生命教育概念自1968年由美國學者杰·唐納·化特士首次提出后就被各國教育界所廣泛接受,它從關注個體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開始,引導個體認識和理解生命;在傾聽和滿足生命個體的需求中尊重生命,幫助個體認知生命的意義和珍惜生命;在此基礎上引導個體在自己生命成長的體驗中學會關注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積極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優(yōu)化和提升生命。
(一)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根據(jù)教育發(fā)生學的觀點,生命是教育的原點,因此,有很多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或全人教育是教育的應然狀態(tài)。但在實踐過程中,生命教育往往是作為現(xiàn)有教育體制的矯正和補充,換句話說,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不僅學到以未來工作為導向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學到關乎整個一生幸福的道德水準、人文精神與藝術修養(yǎng),等等。而高校學生工作自誕生之日起就是要彌補高等教育中忽視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不足,通過一系列非教學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的思想素質、人文素質和實踐能力。因此我們說二者有著一致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基礎的協(xié)調性
生命教育是綜合性教育:從生理層面看,它是教育學生在認識生命的基礎上珍惜生命;從心理層面上看,它通過教育學生感受生命從而引導學生確立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從倫理層面上看,它教育學生敬畏生命、發(fā)展生命,從而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健康發(fā)展。而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也是從不同層面對學生的個性、知識、技能給予全方位的培養(yǎng)。因此,從完成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目標來看,生命教育與高校學生工作的基礎是相互協(xié)調的。
(三)教育價值的協(xié)同性
我國的生命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關于生命教育的價值在學界尚未取得一致性的意見,概括來講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是通過實踐培養(yǎng)關愛生命的情懷,強調在生活中體現(xiàn)生命教育的內涵,如重視生命的照料、人際調適、社會能力和道德良心等情感的培養(yǎng)。第二是強調生命的本體價值,教導學生學會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第三是強調生命的終極關懷,探索終極歸依,批判過度工具理性化,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而當前我國高校學生正在向服務型學生工作模式轉變,全面發(fā)展也成了高校學生工作的新理念[3]。
三、借鑒生命教育理念,推進高校學生工作模式轉變
(一)重視個體生命,工作觀念人文化
高校學生工作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主要在于工作理念問題[4],因此,推進學生工作模式的轉變,首要的便在于工作理念的調整。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關懷生命、引導生命、提升生命,從中所體現(xiàn)出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的人文關懷,因此,高校學生工作也要借鑒生命教育的這一理念,把鮮活的個體生命作為學生工作的起點,實現(xiàn)工作觀念的人文化。學生工作觀念的人文化,就是學生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要確立以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關注作為“人”的學生,關注學生的情感與需要,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生成與完善,把學生工作與學生的生命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一切教育活動都要圍繞協(xié)助學生生命體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為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盡到自己的職責。
(二)提倡多元思維,工作方法多樣化
在傳統(tǒng)的學生工作模式中,工作方法以灌輸和說教為主,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抵觸情緒。因此,轉型中的學生工作者必須基于關愛的原則和發(fā)展的理念,尊重學生的生命個性,多樣化、多角度地思考學生工作方法,例如最近有學者提出的“無判斷”價值標準和方法論就值得借鑒[5]。所謂“無判斷”即在處理學生工作中的問題時,摒棄以往由學生工作者從自身角度出發(fā)作出個人的主觀判斷,繼而采用“說教式”或“管教式”方法解決問題的傳統(tǒng)方法,代之以通過參照心理學中心理咨詢師的態(tài)度,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和立場進行換位思考,理解學生此時的內心感受,運用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或借助專業(yè)的方法等,把自己對學生內心體驗的理解傳達給對方,引導學生對自身的感受作進一步的思考和認識。在這種方法中,學生工作者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學生生命個體的自主性。
(三)突出主體地位,工作過程自主化
學生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用統(tǒng)一的、細致的方法進行過程控制是不可能也不現(xiàn)實的。所以推進高校學生工作模式的轉變還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愿望和要求,徹底擯棄“以管理為中心”、“以處罰為手段”的觀念,創(chuàng)造條件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xiàn)學生工作過程的自主化。但高校學生工作者同時也要注意到,生命的自主性一旦脫離了社會,生命就會變得漂浮不定。所以學生工作者還要協(xié)助學生建立起生命的自主性與社會性的和諧關系,讓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學會關心他人,使生命的自主性在安定、有序、公正的社會中獲得自由和發(fā)展。
(四)推崇平等對話,師生關系雙向化
受傳統(tǒng)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影響,學生工作者和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管與被管的關系,不少學生工作者忽視了對學生個體生命的關懷與呵護,學生則把學生工作者看成是“保姆” 和“消防員”, 師生之間缺乏真正的生命的融匯、心靈的交流,所以要消解教師的絕對權威,建立起一種平等對話的和諧師生關系。為了實現(xiàn)平等對話,學生工作者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心理發(fā)展、知識結構等情況,并隨時調整自己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而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糾正學生工作者的觀點。由此以來,平等對話帶來的是師生的互相接納,互相敞開,互相理解,使師生關系成了真正的雙向關系。
參考文獻:
[1]雷靜,謝光勇.近十年來我國生命教育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05,(5):92-94.
[2]金一斌.人本視野下改進高校學生工作的著力點[J].中國高等教育,2010,(23):31-33.
[3]楊宵.全面發(fā)展: 高校學生工作的新理念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104-106
[4]丁東宇.論高校學生工作理念的深層轉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5):122-124.
[5]盧玲.論高校學生工作方法發(fā)展的新趨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