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人們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的能力教育,它不是自發(fā)的、自然的產生和形成的。審美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中學課本所選的教材審美內容是極為豐富的,既有文彩華麗的記敘文,又有優(yōu)美雋永的詩歌;既有思辨精辟的議論文,又有生動耐讀的說明文。因此,中學語文課是實施審美素質教育,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重要內容,它關系到學生素質能力的養(yǎng)成,是素質教育中極為重要的方面。
中學語文審美化閱讀教學就是以美的規(guī)律來優(yōu)化和規(guī)范語言實踐行為,使學生置身于愉悅的、自主的、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活動之中,讓學生“樂學、善學、博學、美學”。然而,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缺乏了想象,就弱化了審美教育的功能。要使學生的想象思維得以發(fā)揮發(fā)展,就必須要從學生尚已存在的想象思維入手,仰視發(fā)現,因勢利導,從培養(yǎng)想象能力著眼,指引啟迪,遞進引申,方能激發(fā)靈感、拓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攝取知識之大成。
一、提供形象信息,擴展想象空間
語文想象力是語文能力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能力中極富鮮明個性特征的重要標志,語文想象主要表現為審美想象,它是通過對審美知識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藝術形象的過程。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積極豐富的美的內容,幾乎包羅一切美的表現,而且集各種美的形態(tài)之大成,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美的系統(tǒng)??梢哉f,涵蓋了眾多美學因素的閱讀教學是個具有很大創(chuàng)造空間的審美場。在其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豐富的情感世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等方面均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審美化教學,是指通過想象挖掘教學內容本身的內在美和運用教學形式藝術化的外在美來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學。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繪了大量的自然景物。閱讀人物描寫的文字,就好像人在畫中行,身在景中游,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美不勝收的感受。如果離開了這些具體形象,就沒有了審美的對象。因此,筆者認為,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通過審美活動,以形象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過程,然后擴展想象的空間。例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描寫了濟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積雪,風兒吹動的山面,日落時的融雪。體現了濟南冬天的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無限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閱讀這段文字,引導學生想象:作者仿佛把我們帶到了濟南冬天里,與作者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麗,也仿佛在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畫,令人樂不忘返。作者運用形象的比喻、生動精致的描繪,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就以形感人。所以,語文想象教學要求教學既要深入挖掘和科學揭示教學內容本身所蘊涵的美,并使學生感受、體驗到教學內容的美,又要采用審美化的教學手段,科學設計藝術化的教學形式,組織審美化的教學過程,充分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使學生在“美”或“藝術”的形式中有效地接受“教”的影響,使教學達到“立美于教”和“施教于美”的和諧統(tǒng)一。
同時,想象可以在更長效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中進行,首先是要擴大知識領域,豐富表象貯存。想象是以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以表象形式即頭腦貯存的形象資料進行的,是再現貯存的表象,或根據貯存的表象再加工改造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如果頭腦中沒有豐富的形象貯存,就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沒有豐富的知識,想象往往不切實際。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形象資料,運用電影、錄像、圖片、照片等手段,使其表象素材增加。例如教《飛紅滴翠記黃山》,在簡介蓮花峰,寫黃山怪石,作者分寫了鰲魚峰、飛來峰、猴子觀海,講了人們?yōu)槭脑瓌t,較深入地探究了人們的審美心態(tài)。教學時運用電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山峰和石頭所呈現出來的足以引發(fā)我們想象的物象也就不同了,文章列舉了這些石頭的異稱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觀察自然與社會,使其知識與表象豐富起來。其次是在教學輔導中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想象。我們要運用形象化的聲情畫意、設置情境等手段激發(fā)兒童的想象。想象也如同思維一樣要鼓勵和引導。在觀察同一事物時,教師要善于聲情并茂地將自己的想象繪聲繪色地描述出來,在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想象,啟迪他們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想象的奔馳。
二、發(fā)掘文中的語言美
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可見,精美的語言多么重要。楊朔的《荔枝蜜》、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濟南的冬天》語言樸實清新,精美生動,讀來令人陶醉其中,余味無窮。發(fā)掘文中的語言美還要關注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因為這也是使文章語言更見活力、情趣盎然的重要因素。如朱自清的《春》中就運用了許多精彩動人的修辭手法,把春天的景物寫活了。寫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寫出了滿地的野花,而且描繪出閃閃發(fā)光輕輕擺動的絢麗色彩?!皷|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卑汛禾飚斪魅藢?,賦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無形的春天寫得具體、生動??梢?,只要充分發(fā)掘文中的語言美,就能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美化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教材之美的同時,還要帶領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神韻美,與作者發(fā)生情感上的共鳴,更重要的是在發(fā)現美的基礎上,進行美的創(chuàng)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美學滲透,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彼此成為審美對象,互相關照,互相感染,互相融合,形成美得藝術的教學整體,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作者單位:河南省長葛市第二初級中學)